禅心观天下

2021年6月6日星期日

第 12 章﹝2﹞: 豪贵学道难。

 

( 12 2 ) 佛说四十二章经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佛言:豪贵学道难。

佛陀说:当人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和高贵时,学习道是很困难的。

 

人在大富大贵,学道难。正如我们所提到的,有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四种基本苦

 

有四种基本苦。这就是生、老、病、死的苦。没有人能终其一生避免这四种痛苦。人生的苦是什么?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在战火中生存而苦恼。而世界上半数以上的人口在周边国家的潜在袭击压力下,或者在不平等、不和平的社会状况下,都在苦苦挣扎。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听到佛说的道,更不用说学道了。一旦他们有机会听到佛说的道,他们就会愿意学道,对应佛的慈悲,从而生起个人和自然的智慧。然后他们就有机会从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衰老的痛苦是什么?有句话说:“我们从出生就开始走向坟墓。”如果人生没有意外,我们终将衰老。你知道衰老的痛苦吗?我们的大脑神经开始退化。我们的体力和脑力一年比一年不如从前。与此同时,我们可能正在遭受慢性病的折磨。

 

天天吃药,头晕,怕摔。我们的胃口越来越差。我们经常因为疾病或慢性病而失眠。最糟糕的是,我们可能会有孤独和忧郁,这会增加我们的痛苦感。而我们可能会躺在床上,自己不能动弹,日常生活中还得别人照顾,更不用说癌症的痛苦或肾脏透析的痛苦了,如果我们得了癌症或需要肾脏透析。

 

什么是病痛?疾病不属于长者。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可能患上这种疾病。许多年轻人或妇女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透析或癌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遭受忧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结束他们的痛苦。

 

对于年轻而健康的人来说,他们无法感受到或体验到上述的痛苦,更不用说死亡的痛苦了。他们可能感受到或经历的是生活的苦难。

 

形成我们身体的四个关键要素

 

关于死亡的痛苦,我们不得不提到形成我们身体的四个关键元素。即地、水、火、风如下。

 

地意味着坚硬或坚固。在我们的身体里有骨头、指甲和头发。

 

水意味着液体和流动。在我们的身体里有血液、尿液、眼泪、鼻液和唾液。

 

火意味着温度。在我们的身体里是体温。所以我们可能会发烧,或感觉冷,或感觉热。

 

风意味着气体、空气和呼吸。在我们的身体是呼吸系统。如果我们在座位上打坐或练习气功,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体内的气体流动。它会导致我们的身体或四肢不由自主地移动或旋转。那是因为我们内部的气流正在运行。这是正常的。所以,不要担心当下的变化。

 

当我们死亡时,我们的四个关键元素将处于分解状态。那个时候,我们会处于严重的痛苦之中。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身体的压力很大,所以,我们会变得焦躁不安。然后,我们会觉得很冷。有时,我们会觉得很热。我们不能再吃任何东西了。如果我们没有任何信仰,或者我们不能接受死亡的到来,而我们还有意识,我们会感到严重的痛苦,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将离开我们的家人,告别这个世界,这就是死亡之苦。

 

没有智慧的人,不在乎所说的苦,更不用说不了解所说的苦。

 

无论贫富,都有机会学道。

 

一个人想要入道,必定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 同时,他一定感觉到苦在每时每刻,或日复一日地累积,使他们有一个念头,一个自我感知,要求消除痛苦和从痛苦中解脱。 这就是学道的动因、原因和条件。

 

因此,他们才有可能发菩提心,进入佛道,学道成佛。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一旦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他们都会愿意走上佛道,佛定义的道,你可以在第二章中找到和阅读。

 

大多数富人和贵族很少有机会从生死中解脱。

 

身在巨额财富中的贵族,在生活中是没有这种痛苦的感觉的,因为他们生活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同时,他们的亲戚和朋友也可能过着同样的生活。换言之,他们缺乏学道的环境和动力。

 

根据我从历史上的观察,大多数处于巨额财富和贵族中的人,寿命短,死得早,我们可以在皇室或官方家庭中找到。换句话说,拥有巨额的财富和身为贵族对他们来说是很短暂的。为什么?

 

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他们关注的不是生活的苦难,而是如何获得更多的权力、官位和财富。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充满了争权夺利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长寿?很多人被谋杀,或死于疾病,是因为内心和头脑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贪婪和仇恨。

 

谁更有机会成佛?

 

在佛教中,创始人和继承人都是长寿的。释迦牟尼佛活到八十岁。临终时,他仍为弟子传授佛法。他的继任者摩诃迦叶和阿难都活到了一百多岁。他们既不是因为犯罪或罪恶而被吊死,也不是被谋杀。相反,他们在平静的心境中自然而然地死去。

 

印度禅宗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摩诃迦叶。继任者是阿难。这是2500年前。前面讲过,释迦牟尼佛所定义的道是禅。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他没有使用“禅”字。 “禅”字在中国使用。

 

你知道中国第一个禅宗创始人是谁吗?就是那个叫达摩的人。他也活到一百多岁,心平气和地自然死去。他们本身就是身居巨富的贵族之一,在学道之前受过良好的世俗教育。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身居大富贵,在世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旦愿意走上佛道,在佛道上的成就会更高。他们在平静的心境中自然地死去。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从一切痛苦中解脱出来,包括死亡的痛苦。因为他们有能力帮助人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他们不会死在痛苦中,更不用说为他人的苦难而死了。换句话说,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智慧。从生死痛苦中解脱的教义是佛陀的主要教义。

 

成佛的两个基本条件。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成佛。这就是幸福和智慧。幸福包括财富、健康和智力。一般而言,身居巨额财富的贵族,可能充满世俗的幸福。换句话说,他们可能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具有良好的知识。然而,他们缺乏智慧。这也是他们学道难的原因。因为他们充满了世俗的幸福,一旦他们愿意走上佛道,他们就会比穷人更容易学道。

 

学道的重要性是什么?

 

那么,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学道有什么重要性?简而言之,学道对我们有两种重要性。一是帮助自己从今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善业为因缘,带领我们在今生和来世以幸福和智慧走向美好的生活。另一个是帮助我们重生,在下一世及未来的每一世为德福的人。所以,凡能感受到四苦,欲从苦中解脱,欲增加自己的智慧的人,皆愿意学道。

 

英文原文: Chapter 12 2 : Learning the Dao is difficult when people are in the huge wealth and are the nobility.


2021年6月5日星期六

第 12 章﹝1﹞: 贫穷布施难。

 

( 12 1 ) 佛说四十二章经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佛言:贫穷布施难。

佛陀说:当人们处于贫困状态时,给他人一些东西是很困难的。

 

精神上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

 

“当人们处于贫困状态时,向他人提供一些东西是很困难的。”一般而言,我们所了解的穷人,是指其生活中物质匮乏。这也是这句话中穷人的意思。

 

但是,我们对精神领域的“贫困”知之甚少。如果人不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精神上的“贫乏”,他们就不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给别人。我认为这样的人真的是穷人。为什么?根据我对历史和社会的观察,这样的人会经历物质境界的由好到坏;那就是从富到穷的过程。在佛教中,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吝啬是我们今生和来生的不良原因,因为它真的会导致物质上的贫乏。

 

反之,如果人物质上贫乏,但精神上不“贫”,则有可能给予他人。我认为他们真的更富有。为什么?据我观察,这样的人会经历物质境界的由坏到好;那就是从穷到富的过程。在佛教中,物质或精神领域的慷慨是我们今生和来世的良好理由。因此,它会导致物质上的财富。

 

所以,物质和精神都“贫”的人,不是物质贫而是精神“贫”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这就是我对这里穷人的定义。

 

在物质和精神上,成为接受者不如成为给予者。

 

这里的接受者是指那些物质上或精神上贫穷的人,乐于接受别人的金钱或任何东西的人。为什么做接受者不如做给予者?如果你有选择,你希望成为哪一个?想想看。

 

有些人喜欢成为接受者,可能认为他们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是合理的,即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并不贫穷。在心理学上,我们发现这种人的性格是倾向于拥有现成的、舒适的生活,而不是依靠自我的正直和勤奋的生活。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在精神生活上并不丰富,甚至在物质生活上并不满足,因此很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和抑郁。

 

只有精神和物质生活丰富,精神健康,才有可能成为慷慨的施予者。根据研究和我个人的观察,慷慨的给予者在他们的生活中更加积极自在,从而使他们拥有更长寿的生活。

 

佛教中的三种布施

 

正如我们在第 10 章中提到的,佛教有三种布施。即如下:

 

A. 向他人提供金钱或财物。金钱或财物也可以换成食物、衣服、药品,或者成为志愿者等等。

 

B. 布施佛法。佛法包含一切对人有益的法,包括世间和世间​​的造化。总之,它意味着以任何方式将智能给予他人。

 

C. 给予他人无畏,包括用我们的勇气帮助人们摆脱恐惧,将他们从危险中解救出来,用柔和的话语安慰他们,让他们放弃恐惧。谁是无畏的给予者(谁给予人们无畏)?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浅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如果人们是定义的穷人,那么他们真的很难给予上述三种给予中的任何一种。相反,如果人们不是定义的穷人,则更愿意无条件地将上述三种给予中的任何一种给予他人。

 

人一旦精神上“穷”了,就有可能使人在物质上成为真正的穷人。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这是有原因和后果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智不足。

 

给予的深刻意义

 

那么,如何改变今生和来生的贫困状况呢?关键是无条件地给别人一些东西。这条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心胸狭隘的时候。

 

有人可能不同意这个想法。大多数人认为解决个人贫困问题就是工作和赚钱。然而,我们听说过工作越忙越穷。为什么?

 

布施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基本的学问。六种救度中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如何自救,如何救人,从痛苦中解脱。我告诉你为什么。

 

第一,无条件地、无所求地给予他人,可以消除我们的自私和自大。自私是被囚禁的心。它会导致心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任何痛苦。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当我们迈出所说的给予的第一步时,它可以一点一点地减少我们的自私心和狂妄的自我,也意味着释放我们被囚禁的心。

 

其次,无条件地给予他人可以消除我们的欲望和贪婪之心。自私的人内心渴望更多,什么都贪婪。一般来说,他们对别人的要求更高。但是,他们不会无条件地给别人一些东西。一旦他们的欲望和贪婪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他们心中产生愤怒和仇恨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灾难和痛苦。例如,众所周知,战争会带来更多的死亡和更多的贫困,战争的原因是因为拥有任何权力的人发动战争的欲望,贪婪的心,自私的头脑和狂妄的自我。你听说过谁因为战争发了大财吗?只有几个人吧?有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受到公众的责骂。那是因为人们的自私导致了大多数人的贫困。

 

历史上,大多数开战的人,最终都是因为无法忍受生活的痛苦而自杀身亡。或者他们被那些更自私或更多欲望的人杀死了。所有这样的人都缺乏智慧。

 

因此,一旦我们迈出了布施的第一步,也就意味着去除我们的欲望和贪婪的心,也意味着防止任何灾难和痛苦。一个好的思想和一个好的行为会影响世界的和平,带来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财富。

 

第三,它可以增加我们的智慧。当我们去除了自私的心、欲望和贪婪的心时,我们的智慧就会同时生起。一旦我们的智慧生起,财富和幸福就在那里等着我们。为什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有句谚语说:“天神帮助自助者。”增加我们的智慧就是帮助我们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上帝会帮助我们。正如我们在第 10 章中提到的,这样的财富和幸福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给别人一些东西,就会让我们拥有财富。 “神”这个名字也可以换成“佛”或“菩萨”。

 

缺乏智慧导致贫困的真实故事

 

当我们拥有智慧时,我们就可以避免任何导致贫穷的原因。我给你讲一个我们社会的真实故事,关于缺乏智慧导致贫困。

 

众所周知,法官的工作报酬很高。有一个法官对女人有很多欲望。因此,他有四个妻子和八个孩子,也就是每个妻子有两个孩子。他的孩子没有工作,仍然依靠父亲的经济支持,甚至他的孩子也长大了。那是因为他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现成的舒适生活,而巨额的生活费是由他的父亲——法官提供的。他的四个妻子也在巨额的生活费用上依靠丈夫的经济支持。

 

我们质疑他为什么有这么多钱养家——四个妻子和八个孩子?在经济上供养这么多家庭成员,法官的工资不足以支付生活费。然后,他开始做肮脏的事情,收受贿赂。他从他的工作中贪渎腐败。

 

你知道吗?当他看似对妻子负责,对孩子是好父亲时,其实对自己的工作、公众和国家都不负责任。

 

最后,他进了监狱,失去了工作和薪水。同时,他必须将非法所得归还给政府。换句话说,他是从富人到穷人。那是因为他缺乏智慧。当一个人缺乏智慧时,他不可能自救而从痛苦中解脱。也就是说,智慧的匮乏会把他推入苦海。

 

布施是佛教六种救度中的第一法门。

 

所以,当我们有了智慧,我们就有能力一点一点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一旦我们完全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就有能力将他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布施是佛教六种救度的第一法门。是进入佛道的基础之一。

 

众所周知,世界上贫富不均的问题一直存在。世界上80%的财富由世界上20%的人口拥有。换言之,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处于贫困之中。在我看来,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缺乏智慧,更不用说无知了。

 

很多意识形态都在愚弄人们。但是,它在学术上被视为知识。只有提高了人的智慧,去除了愚昧,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财富。

 

消除贫困并不是那么困难。上面提到了简单的方法。但是,对于贫困中的人来说,有多少人愿意给别人一些东西呢?更不用说他们有机会阅读这篇文章了。

 

给予别人一些东西比接受别人的东西更幸福。你想成为哪一个?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是有能力给予他人的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和丰富。


英文原文:Chapter 12 1 : Giving something to others is difficult when people are in poor.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