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18年6月13日星期三

浅谈心经

浅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作者:许道清 (Tao Qing Hsu) 

简介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大般若经》之浓缩。《摩诃》意旨《大》,《般若》意旨《智慧》,《波罗蜜多》原指一种甜蜜的水果,在此意旨《证果》或《完全解脱烦恼》或《到达涅盘》,《涅盘》即是《寂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即指《以大智慧解脱烦恼到达寂静的心理状态》。

此《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中国唐朝玄奘大师译自梵文,是无上智慧经典中之精华。此经一通,则能通百经。

内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有一位菩萨,他或她,名字叫做《观自在》。

这里有三个问题解释:

一、甚么是《菩萨》?
菩萨是指学佛的人,即使本性已平等觉悟,却还没有到达妙性圆满的觉悟,因为他或她心中还有些微的烦恼障碍,还有一些所知的障碍。尽管如此,他或她可以利用心中慈悲的力量,救度众生,帮助众生解脱所有的痛苦。

在《优婆塞戒经》中,指出菩萨有两种:一是出家菩萨;一是在家菩萨。
  
二、为什么是《他或她》?
在古代重男轻女,多指《观自在菩萨》为男性。在现代男女平权的时代,我们应有新解。从《心经》的实践与体悟中发现,《心经》的本质是空性,既是空性,则无关性别,种族,年龄等等。当我们完全实践并体悟心经,我们自身即与《观自在菩萨》的空体合一,无论我们的性别是男是女,我们自身即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同样地,《观自在菩萨》本身能化现为男,或化现为女。若我们更深入了解,事实上,《观自在菩萨》本身无形无像。
 
三、为什么叫做《观自在》?
《观自在》跟《心经》其大智慧的内容息息相关。了解《心经》,即能了解为何叫做《观自在》。《观》即是《观察,觉察,觉知,感知》之意,《自在》即是《放松,解脱,自由;没有束缚;没有障碍;没有烦恼》之意。《观自在》整个意思即是:观察并觉知自心没有障碍,没有烦恼,没有束缚,并且是完全解脱,完全自由,完全放松的状态。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意思即是:当深入实践智慧到达寂静涅盘的彼岸。白话来讲,即是:深入智慧修行,心在寂静的状态。
 
《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及《见》字,必须用心体会。这是从实践禅定中,深悟其意。我们的心海就像一面镜,可以反映出许多事相。特别是当我们静心,或坐或卧时,我们或睁眼或闭眼能看到一些影像,甚至能回忆一些声音或文字,包括语言。就像看电视或看电影。所以,我们可以说,从心镜中照见一切。此时,观自在菩萨照见自身五蕴皆空。那么,甚么是五蕴?

每一个人皆有五蕴。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人身体的五个根本,这五个根本具有《能》和《用》。眼能看,故所看到的一切物质,称为《色》。耳能听,故所听到的一切称为《声》。鼻能闻,故所闻到的一切称为《香》。舌能尝,故所尝到的一切称为《味》。身能碰触感受,故所碰及感受的一切称为《触》。

由五根的五能,连结内在与外在的境与相(例如,梦境是属于内在的境相),产生五所,即《色声香味触》,经由我们的意,产生分别,而有感受,思想,行动,意识,因此产生种种烦恼,即是《集》,也称为《蕴》,就形成我们自身的内外法界。也就是说,因五根导致的色声香味触,因分别而产生种种烦恼聚集,合称为五个蕴集,即为《五蕴》。

观自在菩萨自我观察觉照,发现并觉察这五个蕴集皆是空,也就是,《五蕴》根本是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为什么是空?心经内文皆有提到。

《五蕴》根本是不存在,是空的,也就是,根本就没有烦恼,既然没有烦恼,为什么会有苦厄?一切的痛苦、困难和烦恼,自然也是不存在的,是故度一切自身苦厄。也就是从觉知自身的一切苦难中解脱出来。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当时释迦牟尼佛的一位弟子,名叫舍利子。世尊释迦牟尼佛为大众开示佛法,当中会有一大因缘,即某位弟子承佛威力,意即藉由佛的大慈悲力,有这胆量,起身向世尊释迦牟尼佛请教问题,世尊释迦牟尼佛藉由师徒之间的一问一答,作为起因,为大众释疑,开示佛法。这是非常开明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知道,这部心经是世尊释迦牟尼佛为弟子舍利子解释疑问,同时为大众开示佛法。

《色》指眼能看见的一切物质或现象,包括内在和外在所见的一切,譬如,当我们内观时,也可看到一些物质或现象,而这一切皆与空等同。不异就是等同。这一切物质或现象都是空的。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一切物质与现象皆是因与缘两者结合而生。如果没有因,没有缘;或有因,但没有缘;或没有因,但有缘。那么,物质与现象皆不会发生。

例如,一颗种子,必须有将它播在土里的因,有空气、土壤、阳光及水的缘,那么,这颗种子才会发芽,成长,开花及结果。如果缺少将它播在土里的因,或者缺少土壤、阳光及水的缘,因与缘两者缺一,那么,这颗种子绝不会发芽。

由此推理,当无因,无缘,那么,就不会发生物质或现象。这个物质与现象本身,也就是它的本质,原来是空的,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物质与现象,皆是因与缘结合产生而成。

所以,就本质来说,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以此类推。感受,思想,行动,或行为,意识分别,它们的本质也是空的,也是不存在的。他们之所以存在,也是由因与缘两者结合而成。

凡事要有对境,一般为外境,才有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分别。我们称之为,被外境所转。因五根接触外境,产生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分别,而因此聚集烦恼,佛陀说,这些聚集的烦恼,像尘沙一样,会污染我们的心。五根是因,外境是缘,五根接触外境,因与缘结合,就产生五蕴聚集烦恼,那么,如果没有五根,也就是没有因,再者,如果没有外境,也就是没有缘,只要因与缘,五根与外境缺一,或两者皆无,那么,五蕴聚集烦恼就不会成立。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这里所说的所有法通常都是指内外的身心问题及现像,以及世界的现象和规则,这些规则也与佛法或教义有关。因此,如果所有的法都是空的现象,我们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我们应该学习甚么?

当我们意识到一切都是空的,那么我们意识到一切都存在。佛陀一直在告诉我们一个概念,那就是一切现象皆是幻觉,不应该执着坚持。因为所有的存在,包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事物,将会处于以下四种状态:成住坏空(形成,存在,破坏和空),以及以下四种状态:生住异灭(起生,住,变化,消灭)。所以,我们知道所有法的最终状态是灭和空。我们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我要执着最终状态是灭和空的事物?如果我执着于最终状态是空的东西或事物,那我可能是一个愚蠢的人。不执着于某件事并不意味着不做任何事情。即使我们知道它们的最终状态是空的,我们也应该做所有正确的事情,将事情正确地做。如前所述,佛陀的教导不是消极的。相反的,是非常积极的。

在空的现象中,既不是生也不是灭,既不是污秽也不是净化,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我们可以发现产生和消除是相反的概念,如污秽和净化,增加和减少,也是相反的概念。这意味着在空的现象中没有这种对立的概念或任何这种对立的事物。在学习佛陀时了解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佛性就是空的本质。

在禅宗中,有一个人向古代佛教大师请求开悟自己的佛性。佛教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然后,这个人一听之后立即顿悟。

在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坚持对立的概念,物质,感觉,认知,行为和意识的方式,会产生许多麻烦和痛苦。例如,如果一个人坚持正确,而另一个坚持错误,那么这两个人就会彼此争论,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意见。然后,争执就发生了。一切对立的产生,皆是因境相而有。如果我们可以放弃任何毫无意义的坚持,并处于空的状态,那么内心就不会有麻烦或烦恼等负担。因此,培养舍离的心,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五根和五蕴。这里再加上第六根《意》。因意的分别,而产生内外法界。我们用我们的眼睛看,我们看到了所有的事情。当我们使用我们的耳朵时,我们会听到所有的声音。直到我们使用我们的意识分别时,我们有了所有法的分别。但是,在空的状态下,没有这样的事情。没有五根或六根,没有五蕴集,或六蕴集。没有一切物质与现象,连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是空的,不存在的。既然没有六根,没有六蕴集,其因此所产生的六法界,自然也是没有的,是空的。当六根、六蕴集、六法界,都消失,无明自然无所成立。无明是因相而有相不存在,是空的,那么,如何成立无明呢?然后,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当所有的一切都是空,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想象一下,从A点到B点有一条路,道路上没有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可以在没有任何的障碍的情况下从AB前进,同时,其他人可以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情况下从B来到A。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意义就会呈现给我们。行走于佛陀的道路上是有意义的,正等待我们去发现。这是佛的深入教导,它是不可思议的。

在佛经里,佛陀说:无明即是佛性。烦恼即是菩提。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无明和佛性似乎是相反的概念,它们为什么是平等?我们可能会遇到同样的疑问,那就是烦恼是菩提。我们可以从莲花中了解。莲花生长在泥土中。泥被比喻为无明或烦恼。莲花被比喻为佛性或菩提。不管是莲花还是泥巴,它们两个都不会离开彼此。

六祖惠能大师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菩提,意味着无上平等的智慧。

在空体中,没有老化和死亡,也没有衰老和死亡的结束。无量寿经,提到阿弥陀佛即是无量寿佛,这尊佛的名字是不可估量的长寿。这部经是由释迦牟尼佛所开示。有一天,我似乎理解了这一点,并将它与老化和死亡联系起来。然后,我发现如果没有老化和死亡,将会有不可估量的长寿。当我们体悟与实践心经,则能与空体相应,那么,我们在读诵无量寿经,则能与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相应。为什么?因为诸佛、菩萨,皆是空性的本质。我们自身何尝不是?

在空的现象中,没有痛苦(),没有因苦而聚合(),没有因苦而消灭(),没有因苦而修行的道()。在空相中,没有「苦集灭道」这样的概念,即是,没有感受苦难的行为,没有积累苦难的感觉,没有消除这种感觉的聚合,也没有走上修行佛法的道路。为什么?苦集灭道乃因相而设,相既然没有,何来苦集灭道?

空的现象没有智慧和成就,没有得到甚么东西。你知道,如果有人说它已经开悟并拿到了一位著名佛教大师所颁发的开悟证书,不管这位佛教大师有多出名,我们最好心中存疑。为什么?完全理解如下的心经,你会知道。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那么,最高智慧是什么?佛陀说,没有什么可以达到的,没有什可以得到的,才是至高无上的智慧。事实上,包括最高智慧本身和最高智慧本身的实现,都不存在。菩提萨埵,即是菩萨,在此指观自在菩萨。因此,菩萨依靠上述所说的一切般若智慧到达寂静之心的状态,内心没有阻碍,因此,内心就没有恐惧。如果有人说我得到了智慧,这会成为心中的障碍,因为他会害怕失去智慧。

有得,就有失。没有得,因此没有失。颠倒的梦想即是指得和失的心。当离开得失心时,内心不会有任何阻碍和恐惧。在空之中,没有获得,没有失去,没有障碍,没有恐惧。 因此,菩萨才能真正究竟达到涅盘,这意味着能真正达到寂静平和之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意旨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这三世一切诸佛皆是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寂静之心,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即《至高无上平等觉悟》。

最高平等的觉悟意味着拥有最高真实平等的内心去理解真相。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没有相对立的概念和事情,才会有真正的平等。

当弟子怀疑女人是否可以成佛时,佛陀谈论关于女人成佛的故事。所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出家还是在家,都有机会成佛,因为在空性中,没有这种分化的观念。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即是曼陀罗,指一种被认为具有魔力的话语,如能带来幸福美满,吉祥如意。我们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即是无上智慧到达寂静之心,被称为伟大精神和伟大光明的咒。在这咒中,心灵没有障碍,充满光明和幸福。这也是至高无上的咒。这意味着它是消除我们痛苦的最高和最好的咒。

这也是,没有等級的平等咒。我们知道,在空相中,没有平等或不平等的概念,更不用说平等或不平等。因此,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它是真正平等的咒。

实现这咒力可以消除我们所有的痛苦。这是真的,而不是虚假的。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梵文音译,

整体意思是:

让我们一起以至高无上平等的智慧圆满成佛。


我希望所有众生都免受痛苦,用圆满的智慧证悟菩提佛果。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