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1年9月4日星期六

第12章﹝20﹞:善于理解方便是困难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2 章﹝20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 12 章﹝20﹞:善解方便难

第 12 章﹝20﹞:善于理解方便是困难的。

 

善于理解方便是困难的,是释迦牟尼佛在本章所说的二十难中的第二十难。

 

这里「善于理解方便」的意思,是指通过各种方便的方法,感化救度众生,帮助众生解脱生死之苦。 如此善于理解方便,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不真正了解佛法,把佛法付诸实践,是很困难的。

 

前面讲过,佛陀的教法是自我反省,不是要求别人反省自己;是要求自律,而不是管教别人;也是要求控制自我,而不是控制别人;人首先必须完全自我改革及自度自救,才有能力感化他人,救度他人。总之,佛陀的教诲是对痛苦的解脱提出了自我要求。除此之外,它所能做的就是劝告和加持众生从生死的痛苦中解脱。所以,在佛教中,没有背叛任何人的概念。那是因为无论个人做了什么,个人都要对自我及其个人因果关系负责。 这就是因果报应。

 

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类很容易被任何看似合理的概念所影响和控制,这些概念似乎是合理的,是任何恶人的宣传。如果我们不了解上述佛教的概念,我们很容易受到恶人的影响和控制;即使他们看起来不像坏人,他们所说的也不像是邪恶的话。

 

在新闻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关于宗教犯罪的信息。 所有这些都有相同的点。 他们声称他们想帮助人们并拯救他们免于痛苦。 然而,所使用的手段却是控制门徒(或追随者)的思想和行为,甚至是奴役、威胁、恐吓和骚扰他们。 更糟的是用暴力欺负他们,监禁他们。 如果他们告诉你,他们用的是方便的方法,或者是个别的教导。 那是胡说八道。

 

所以,我们要学佛,要从苦中解脱,必须要有常识、知识、智能,才不会被任何看似合理的理由所蒙蔽。

 

什么是真正善于理解佛教中的方便? 释迦牟尼佛坐禅时,发现一切有情众生,在相貌、个性、意念、知识、智力、语言、见解、生命、背景和教育各不相同。 同时,他们所拥有的烦恼、麻烦、报应、福报,以及他们的年龄、性别、事业、业力,也各不相同。 而他们所痴迷的是什么,他们的命运又是什么,也是不同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里,为不同的众生讲过不同的佛法。你所知道的阿弥陀佛或大乘佛教只是所有佛教的一部分。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只为僧尼讲佛法。如果你有这样的概念,那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释迦牟尼佛讲佛法时,听者包括人类,如生活在地球上的一般的男女、非僧、非尼,也包括来自不同世界的众生。根据我们目前的科学知识,不同的世界是指外行星、不同的太阳系、不同的宇宙或不同的维度空间。

 

根据众生智慧的不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内容,我们可能难以理解,也可能容易接受。没有具体的佛法应该是什么。我们能接受的,能从修行中得到利益的,就是对我们最好的佛法。比如阿弥陀佛可能被一些人接受,因此他们积极修持阿弥陀佛法。但有的人不这么认为,对修持阿弥陀佛法不感兴趣。因此,没有对与错。只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

 

在佛教中,没有分裂的问题。无论我们在佛教中选择什么样的佛法,我们要成佛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我们所度过的时间是长是短,所经历的过程是难是易,所开悟的个人智慧或多或少。

 

根据佛陀的教导,即使是任何看似不属于佛教的宗教,也都被视为佛教的一部分。任何世界的任何宗教也都被视为佛教的一部分,即使没有“佛”这个词,因为佛教没有边界和限制。

 

所以,基本上,佛教包含了所有的宗教,不会排斥任何宗教,因为它们都被视为方便的方法。有一天,如果他们开悟了,他们会去菩萨道,即使没有“菩萨”这个词,中文也没有“佛”或“菩萨”这个词的音译。

 

为什么?因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空性之中,所以任何文字、任何语言都只是为了帮助人了解自己的本性、自性和佛性。无论我们是什么,我们信仰什么,我们都不能否认自己的自性和佛​​性。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内在有自性和佛性。他们中的一些人因此对人类做了很多有害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介绍了很多佛菩萨,讲的是他们前世的所作所为,使他们成佛、成为菩萨的原因。每个佛或菩萨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是关于他们的功德或祝福。有些故事很有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介绍这么多佛菩萨?如果他只是自我介绍,那就太无聊了吧?所以,他介绍不同的佛菩萨,给我们目标和希望,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这就是方便的方法。

 

再者,释迦牟尼佛所介绍的每一位佛或菩萨,都有自己的誓愿和方便的方法,帮助人们解脱痛苦。阿弥陀佛就是其中之一。观世音菩萨也是其中之一。两者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广为人知。也为信佛之人所接受。

 

阿弥陀佛的方便法是什么?著名的方法是以一心念诵阿弥陀佛名号。所以人也会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心。今生末世后,生于阿弥陀佛净土。他们会在那里过着平静而快乐的生活。然后他们仍然可以接受佛陀的教导,直到他们完全成佛。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如走路、乘车等,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它会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这样我们的心就不会像一团混乱的漩涡。我们将受到阿弥陀佛誓愿的加持和保护。

 

任何有关阿弥陀佛的音乐或绘画,也是方便的方法。互联网上有很多音乐和绘画,例如YouTube,我们可以找到关于阿弥陀佛的不同语言的歌曲或不同的绘画外观。中文或西藏关于阿弥陀佛的语言对你来说可能没有意义,因为它不是你的语言。如果你对阿弥陀佛的方便法感兴趣,何不用你的语言创作你的歌呢?

 

观世音的方便法是什么?如果对这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以慈悲和智慧解脱众生苦》一文中找到。任何有关《观世音菩萨》的音乐和绘画也是一种方便的方法,您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

 

除了以上,你能想到的,哪些可以创作,哪些题材能启发人类的智慧,都是方便的方法,如沙画、沙雕、戏剧、文学、卡通等。再者,我们在第十二章﹝18﹞所说的四种同化法,也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方便法门。一切方便之法,都只是为了启迪人的智能,或者说是为了感化人、度人解脱痛苦。 一切方便的手段,只能以和平方式实施,不能以暴力或强制方式实施。

 

由上可知,当我们有慈悲心,想要帮助人们解脱痛苦的时候,善于理解方便就不困难。

 

英文: Chapter 12 20: Good at understanding the convenience is difficult.



2021年9月2日星期四

第 12 章﹝19﹞:见境心不动是困难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2 章﹝19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 12 章﹝19﹞:睹境不动难

第 12 章﹝19﹞:见境心不动是困难的。

  

 

见境心不动是困难的,是释迦牟尼佛在本章所说的二十难中的第十九难。

 

 “见境”也就是看到情况、发展趋势、状态、事实、事件、事情、事例、后果、环境,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身体的外部,可以被我们肉眼看到,可以被我们的思想判断或思考,也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感觉到或感知。我们说它也可以用心看到。

 

再者,“见境”也指看到我们心中出现的形象,比如看到心镜中所显示的形像或情况,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特别是在安静的时候。如做梦或坐禅。我们说它是由第三只眼(心眼)看到的。

 

你做过噩梦吗?噩梦是如此真实,以至于让我们感到寒冷和恐惧。你做过甜蜜的梦吗?甜蜜的梦让我们快乐和鼓舞。梦真的是影响我们的情绪、感觉、思考、判断和行动。所以,很难看到情况而不动心。

 

发生在我们身体外在或内在的所有事情都像一场梦,它也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感觉、思维、判断和行动。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心被感动或正在动。这样的动不是你想的那样触动你的心。相反,这种动与静有关。

 

我们心的本源是寂静。一旦我们受到上述任何情况的影响,我们的心很容易被感动或转动,例如空中的静止旗帜。风一吹,静止的旗帜就开始随风摇摆。所言的境界,就如所吹之风。心就像旗帜一般。

 

唐朝有位佛家在讲经,问弟子:“有旗在风中轻摇。 你看到了什么? 是旗帜左右移动,还是风在移动? ”有弟子说,动的是旗,不是风。 有的弟子说,动的是风,不是旗。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路过此地,听到了这个问题。 然后他说:“动的不是旗帜,也不是风,而是你的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外在的影响和转动,也很容易被动摇。

 

佛经里有一个故事。 一天,佛陀走在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堆银子。 然后,他告诉他的弟子阿难,说:“我在那边看到了毒蛇。” 阿难来了,看到那堆银子,说:“是的,我也看到了毒蛇。” 然后,他们转身离开,继续往前走。


有一父子,走在佛陀和阿难的后面,听到了佛陀和阿难的说法。 他们感到好奇,向前走去,看到了那一堆银子。 看到那些银子,他们非常高兴,把那堆银子拿走了。 父子俩不知道,这些银子是从国宝里偷来的,被偷盗者扔了。 他们被视为偷窃者,最终被国家带走审问,并被关进监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外在的东西时,我们很容易生出贪婪的心,比如父子看到所说的银子。 而且也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困境。 这也意味着一旦我们的心不静而动时,我们很容易使我们陷入任何麻烦。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看到任何不符合我们意志,或不满足的情况或对象时,我们很容易在心中生起仇恨或怨恨。或者当我们看到我们所爱的人或事时,我们很容易在心中生出愚蠢和执念。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或事件都是由贪、嗔()、痴这三种心所引起的现象的流动,因为每个人的心都在动,互相影响。

 

此外,所有这些也正在成为情况(境相) 那么,我们的外在世界就像万花筒,隐藏着我们看不到真相,包括我们内心深处的真相,寂静,什么都没有。

 

假设每个人的心都是静止的,互不影响,那世界会怎样?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的心静止,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 假设每个人都让自己的心回归寂静,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那么我们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会是怎样?

 

想想看,那么,见境心不动,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英文:Chapter 12 19  : Seeing the circumstance and unmoved in heart are difficult.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