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1年12月22日星期三

第十六章:放弃爱欲,获得道。(更新于公元2021年12月22日)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6 章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六章:放弃爱欲,获得道。

佛陀说:“人们拥有爱和欲望,看不到道,如清澈的水被手动搅动,公众到达并接近水面,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形象。 人们将爱与欲望交织在一起。 浑浊在心中兴旺。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看不到道。 你们所有沙门都应该放弃爱和欲望。 爱和欲望的污秽终结,道就可见。“

  

佛教有不同的教法。

 

这个话题主要是针对和尚沙门的。这个话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佛法,或者做一个参考和价值,以促进我们的生活,即使我们不是和尚。

 

释迦牟尼佛曾告诉他的弟子,爱与欲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我们又是如何、为什么被生活中的爱与欲望所掩盖的,让我们看不到真相,也让我们看不到道。那就是有可能导致任何后果的原因。基本上,佛教不是迷信。相反,这是非常合乎逻辑和明智的。

 

但是,对于公众来说,理解其中的道理有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讲故事,即使是神奇的故事,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不了解佛教而专注于推理的人会认为佛教是盲目的信仰。然后,想一想;我们会是哪一个?我们更愿意接受推理还是讲述的故事?或者,我们都可以接受?

 

爱和欲望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产生的。

 

如果我们曾经研究过人类的心理学或成长过程,我们就会阅读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2岁是口腔器官发育期。婴儿需要吸吮乳头以满足口腔器官的欲望。如果我们故意取下它的塑料奶嘴,婴儿会不高兴并大声哭泣。在这段时间里,爱与渴望的原始种子已经在它的脑海里种下了。也就是说,婴儿的潜意识里有爱和欲望。那是他们最初的本能。

 

如果追根溯源到婴儿之前,一个无明的念头,即第八意识之一,无明种子之一,进入胚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魂。然后,婴儿在成长,并在其身体中遵循自我六根,受外界条件和变化的影响,如电子游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它心中的爱和欲望是逐渐发展和变化的。六根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例如,我们的眼睛会跟随衣服的颜色、头发的形状、任何人的表现或外表。我们的耳朵会跟随声音,例如柔和的声音,强大的声音或沉闷的声音。我们的鼻子会跟随气味,例如香味或臭味。我们的舌头会跟随味道,例如咸、酸、甜或辣。我们的身体会跟随触觉,比如光滑或粗糙的感觉。我们的心会随从自己和他人的上述五种根源的各种感受。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产生了关于好恶感觉的自我意识、区分和概念。

 

我们的心都执着于这些外在的变化,从而纠缠在这些事物上。我们已经相应地选择了我们喜欢的东西,并想从中拥有一些东西。因此,我们的爱和欲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永不停息,甚至为之而死。例如,有些人宁愿为他们的女人或男人,或为财富而死。

 

再者,五毒(贪、瞋、痴、慢、疑)因爱欲而生。从而发生影响或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更复杂的发展和变化,包括生活中或社会中的任何争斗,或国内或国际上任何意想不到的战争。如果我们深入观察政治斗争或任何战争中的争斗,我们会发现这是因为有些人想要满足他们最初的个人爱好和欲望。这是他们潜意识的动机。

 

有些邪恶的人知道人性的弱点。那是爱欲强烈,所以生五毒。于是,恶人就会顺从自己的爱欲,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威胁、控制、伤害和奴役人民。发生的事情不仅在残酷的专政政治中,也发生在无知的恋人或夫妻,甚至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时候。于是,将这样的爱与欲望延伸出去,就成为了满足个人爱与欲望的某种控制力,形成了任何人都不允许也无法挑战的权威。

 

换句话说,爱和欲望不仅伤害了别人,给别人带来了烦恼,也伤害了自己,最终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自我认知。相反,他们似乎享受着伟大的梦想和幻觉,隐藏在自己的爱和欲望中。

 

所有的外在变化都像幻觉。内心产生的任何感觉和情绪也是幻觉。这些东西不是永久的。那是因为它是有条件出现的,也会有条件随时消失。那些东西也像灰尘或污物一样会弄脏并扰乱我们清晰的头脑和心灵。因此,它使我们无法看到自我的本性,即平静、寂静、和清净的心。

 

综上所述,自心乱,他人心乱,多心乱,世界乱。所以佛说:人有爱欲,不能见道。就如用手搅动清澈的水;公众一起到达并接近这片水域;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形象。人们将爱与欲望交织在一起。浑浊在心中兴旺。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看不到道。你们所有的沙门都应该放弃爱和欲望。爱欲之垢尽,道可见。

 

什么是道?如果您对此没有概念,可以参考或阅读本博客的第2章:断欲不求或第13章:问道与命。

 

道为何能见?当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真面目和本性是什么,即我们的心意不再杂乱时,我们就会清楚地知道我们每一刻在做什么,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所走的道。

 

在佛陀的教法中,舍弃爱欲是非常重要的教义之一。很多佛经里都提到过。但是对于弟子或者想学佛的人来说,真的很难在生活中付诸实践。那是因为这种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去除。

 

此外,还有身体和精神体的原因,例如荷尔蒙激素是在身体中自然产生的。有时,真的很难压制它并要求它不要发生。在心理上,大多数人被父母要求要孩子,以继续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业和财产。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佛教,不允许他们的孩子出家的原因。

 

然而,你知道为什么为了学佛而放弃爱和欲望如此重要吗? 如果我们没有很多的爱和渴望,我们就不会出生在地球上。 这也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爱和渴望,所以在生死中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并受苦。 意思是这里死,那里生,这里生,那里死。 除非我们放弃自私的爱和欲望,否则它不会永远停止。 然后我们就可以从生死轮回和痛苦中跳出来。

 

如何舍弃爱与欲?

 

舍弃爱欲,有一些方法可以作为僧尼修行。其中一种方法是用肉眼观察尸体的骨头,或者在打坐时以自心观察人体的白骨。

 

为什么要这样做?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会知道,无论是漂亮的女孩还是帅气的男孩,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也只有一堆白骨。长期练习,会扰乱对异性的愚蠢执念,从而停止对异性的爱慕和欲望。这也意味着停止任何由愚蠢的痴迷或爱和欲望引起的麻烦。在这样的修行基础上,我们会逐渐放弃对外在事物的热爱和渴望。换句话说,我们会放弃任何麻烦和烦恼。

 

放弃但不放弃

 

大多数和尚只知道切断或放弃爱与欲望。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或不会提到佛陀关于不断绝或不舍弃爱欲的另一教义。为什么?如何?

 

如果我们执着地持有爱与欲望,也就是执着地持有烦恼,所以我们绝对要舍弃它。但是,如果心中没有爱和欲望,也就没有烦恼,那么我们应该放弃什么?因此,不存在放弃的问题。

 

不是否认爱与欲的存在,而是了解爱与欲为何可能不存在。大多数普通人都在坚持拥有一些东西,比如爱和欲望。教他们放弃他们所拥有的会更容易。然而,他们很难理解什么是「空性」或什么是「无」。这就是为什么很难教他们不放弃任何东西的概念。当人们对佛法没有深刻的认识时,就更容易被人错误地理解和利用为不离不弃的爱欲。

 

如果你读过本博客的以下两篇文章:《浅谈因果》或第12章﹝17﹞:见性学道难。你可能对佛教有基本的了解,也可能了解所讲的内容。但是,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上述文章,对佛性没有概念,又对新知识感兴趣,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样的阅读可以避免你错误地理解佛法。

 

在佛教中,有浅教和深教之分。这是因为人类的智力和智慧,从而其理解能力,具有不同的层次。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搜索有关佛教的浅显教义。但是,对于专注于思考和推理,想要深入了解佛教的人来说,它可能只有些微的帮助。

 

在浅薄的佛教教义中,只讲行善不作恶,从而获得许多福乐。他们不敢说空性。为什么?如果我们天天讲空性,可能所有的人都会跑掉。

 

那么,为什么是舍弃而不是舍弃呢?答案就在那里,你找到了吗?

 

英文:Chapter 16: Abandon the selfish love and gain the Dao (updated on 22 Dec, 2021)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