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2年11月6日星期日

第42章:認清世俗如同幻化

佛说四十二章经    (  42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帕。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42章:认清世俗如同幻化

佛陀说:我认为国王和诸侯的位置如同通过间隙的尘埃。 我认为金玉宝藏如同碎石。 我认为白色精致的衣服如同破旧的丝绸。 我认为这千万个世界如同一个诃子。 我认为阿耨池水是涂脚的油。 我认为方便的法门如同转化宝藏的聚集。我认为至高无上的载乘如同梦中的金手帕。 我认为佛陀的道路如同眼前的花朵。 我认为冥想如同须弥的支柱。 我认为涅盘如同昼夜觉醒。 我认为反正如同六龙舞。 我认为平等如同一个真理之地。 我认为兴隆教化如同四季树。 

 

 

介绍与提醒

 

这一章是佛陀对众弟子讲了佛陀证果的看法和态度。对受过高级修行,修行佛法的人,可以作为参考,有重点的教法,对进一步了解和修行佛法很有帮助。所以是《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最后一章。第四十二章是最后一章,不适合初学佛法或不懂佛法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随意阅读这一章,对佛教没有任何基本概念,希望你不要在生活中误用佛陀的观点和态度。也请不要以主观的心去诽谤或蔑视佛教。如果你有兴趣学佛,希望你阅读本部落格(博客)第一章至最后一章佛陀所说的《四十二章经》,因为它由浅入深地提到了佛教的意义,有助于你建立正确的佛教观念和积极的人生观和态度。

 

这一章是要表达佛陀对世间生活、道的证悟、佛的境界的看法和态度。即彻底了解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在,如物质、现象、事物、感情、思想、观点、教条、意识形态等,都是幻相。那是因为任何存在都是由任何因缘生起的。一旦任何一个因或缘被消除,任何存在都相应地被消除。它就像美丽的气泡,随着因缘而出现,随着任何因缘的消除而消失。所以,本章的目的是劝告人类,包括觉悟的人,不要执着于一切存在,包括道的存在。本章与之前的所有章节相呼应。

 

我希望你明白,不执着所有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否认所有的存在。同时,不执着于一切存在,并不等于不遵守社会和国家所制定的法律。“不执着于任何东西”和“否认任何东西”是不同的东西。我们可以以不执着的心做任何事。

 

佛陀经过严格的训练,对佛的见地态度有无上的智慧,这与常人不完全一样。凡夫若自大地以为了解一切众生皆为幻相的佛法,然后以自以为是的心生活,或以消极的心否定一切存在,他们就有可能否定生命的积极意义和任何存在,然后他们逃避个人生活和他人生活的责任。如果他们不从佛教的根本概念上真正修行佛教的道,或者不了解佛法,就会错误地了解佛法,可能会犯罪,认为自己无罪。这个罪是他们自己造的,必须自己承担相应的报应,不能怪佛。这就是我在本章中要提醒读者的。

 

佛陀对世界的看法;摧毁自我执着

 

佛陀说:“我看国王和王子的地位,如尘埃穿过缝隙,金玉宝物如瓦砾,白衣如破旧衣。”君王之位,金玉宝器,白衣秀服,代表着世间的权势与财富。这些东西都被人们孜孜以求。很多人因为执着这些东西而失去了他们的纯善。他们认为拥有权力和财富是个人成功的象征。然而,佛陀已破除对世间任何事物的执着,对权势与财富有着不同的看法。佛陀认为权力和财富就像幻觉(如幻)。执着于任何幻觉是不值得的,也是不明智的。那是因为这些东西不是永恒的。它们随时都有可能随着因缘消除而消失。人世间的其他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执着于世俗的权力和财富。

 

佛陀看国王和王子的位置,就像灰尘穿过缝隙一样。国王和王子的地位代表着权力和财富。你有没有看到,当我们在门上打开一个小缝隙时,太阳产生的光束会照射进来,有很多细小的灰尘漂浮在光线中?当尘埃穿过这个小缝隙时,我们可能还没有清楚地看到尘埃从缝隙中穿过。当我们关上门或太阳的光芒消失时,你在哪里可以找到光线中的灰尘?这些尘埃从一个缝隙中穿过,随时随着光芒的消失而消失。那就是“尘埃过隙”。因此,我们知道这种现象是短暂的。也就是说,世俗的权力和财富是转瞬即逝的。

 

佛陀认为金玉宝物如瓦砾。许多人认为黄金、玉石、珠宝、珍珠和任何稀有物品都是宝物。这些东西表示金钱和财富。为了得到这些东西,很多人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劳力,甚至损害自己的尊严和道德,甚至欺负他人。这些人固执地执着于这些东西,甚至不在乎犯罪,也不在乎伤害自己和他人。然而,佛陀认为这些东西不是有价值的东西,认为这些东西就像瓦砾一样毫无价值。不值得依附在这些东西上。在所证佛果中,佛的国土充满宝物,如金、银、珍珠、珊瑚、琥珀等。佛土是金所成。那就是到处都是金子,就像碎石遍布地球一样。

 

一切对佛陀的供养,都可以由无形转为有形,存在于佛前。

 

你会用地球上的瓦砾作为价格交易吗?人们不这样做。在佛国,他们不以黄金作为价格交易。那是因为佛国没有这种作价行为,也没有物品交易行为。一切对佛陀的供养,都可以由无形转为有形,存在于佛前。这就是佛界与常人最大的不同。在佛陀看来,一切存在都是幻相,因为一切存在都是由空性转化而来的。它是可变的。它可以随时根据因果关系产生和消除(随因缘而生灭)。因此,执着于一切存在是没有意义的。然而,所有的存在都可以以不同而灵活的方式很好地使用,以救度自我和他人,从而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佛教方便法的意思。因此,深奥的佛教既不否认也不背离一切存在。同时,深奥的佛教认为,众生在今生可以按照佛法的实际修行成佛。

 

佛教的内在是独立的。

 

一切对佛的供养,自然由无念、无欲、无求、无执、无贪、无瞋、无愚、无痴、无骄、无嫉妒转化而来。总之,一切对佛陀的供养,都是由自性的清净心自然化现和产生的。佛陀将这个真理告诉众生,并以许多方便、灵活、从浅到深的不同方法教导他们。而佛陀要让众生知道,他们有朝一日可以成佛。也就是说,一旦他们开悟成佛,所有对他们的供养都可以从他们的清净心中化现和产生。它不是来自心计、欲望和要求的头脑。在佛陀的广大教法中,很多人都无法把握和理解这个重点。那是因为他们怀疑这个概念,不相信自己有一天会成佛。所以他们不能开悟,不能进入佛的境界——自由自在的清净平等心。因此,佛教的内在是独立的。那不是依靠外在的存在,而是依靠自我觉醒。

 

当然,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可能不靠个人的努力而产生,而只取决于空性。没有缘由,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靠外在的存在不费力就得到生活所需的东西 (不劳而获),不如靠个人努力学习常识、专业知识和道德来得到。这种善的自因会导致善的自果。这就是一切事物从自我性空中产生的正面意义。

 

佛陀已经摆脱了任何不善因缘的缠结或障碍。

 

学佛也是学德。学佛需要个人的努力和进步。也就是在生活中实际修行佛法。一个人成佛的时候,就是安稳恒久的境界。那就是佛陀已经摆脱了任何因缘的纠缠或任何障碍。佛的境界与空性合而为一,包含一切存在,称为佛性身或法身。亦称无上智慧解脱身。就像所有的细菌、细胞、病毒等等,无论是好是坏,都在我们的肉体中。当然,我们的肉体总有一天会坏空并销毁。但是,我们的佛性身或法身既不生也不灭。那是因为虚无中没有生灭。这也是为什么它是永恒的和解脱的。如果我们学佛,我们必须知道空性不是由任何原因或条件产生的,而是由我们的证悟和实际体验所证明的。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幻想。因此,如果我们有朝一日成佛,我们将永远是佛的状态。一旦我们成佛了,下一次我们就不可能不是佛了,或者我们又回到了一个未觉醒的人中,这也是不可能的。

 

不执着于任何人的外表。

 

佛陀视白衣为破旧丝绸。那是因为佛陀证得了无分别心。即佛心中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也就是佛的见地及思想中没有烦恼。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有与常人不同的看法。

 

洁白的衣裳和破旧的丝绸代表着容貌及外观。外观包括汽车、房屋、家具、项链、戒指、鞋子等人类使用或穿戴的材料。外表影响个人观点和感受。它也形成了个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对于每个人的外表,普通人的心中都有着虚荣的希望,分别和痴迷的心。当他们穿着白色精致的衣服时,他们比其他人感觉更好,更优越。 而当他们穿着破旧脏污的衣服时,他们会感到难过和自卑。当他们看到其他人穿着昂贵而体面的衣服时,他们认为这些人比其他人高贵、富有和优越。当他们看到其他人穿着破旧的衣服时,他们会歧视这些人,认为这些人比其他人更穷、更丑、更卑鄙、更卑贱。

 

放下世俗的看法,证明无思、无得、无见的不分别心

 

普通人根据自己对有价值事物的世俗看法来判断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成功或失败。 这形成了个人偏见。他们执着于这个想法,并纠缠于它带来的麻烦。也就是,他们被自己和他人心中的妄想、分别、执着之心所带来的忧虑所束缚和纠缠。这也是人民受苦的原因之一。

 

佛陀彻底放下世间见,证得无念、无得、无见的无分别心。所以佛陀摆脱了世俗的烦恼,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心,是个体对现象像变化升华的态度和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穿上破旧的衣服,这样我们才能更像佛陀。这也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佛教的深意,认为虔诚的佛教徒需要吃粗粮,使用粗俗便宜的物品。这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佛陀总是吃美味的食物,并不排斥穿着华丽的衣服。当佛陀吃着美味的食物,穿着华丽的衣服时,佛陀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这也是心中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证明。一言以蔽之,就是消除了区分贵贱之心。

 

不再有大小相对概念的执着。

 

佛言:“我认为这千万个世界如同一个诃子。 我认为阿耨池水如同是涂脚的油。”大千世界就是宇宙的空间。大千意味着宇宙的空间比人类想象的要大。在印度,myrobalan 是一种非常小的植物果实。它的学名是 Terminalia chebula。可入药,在印度和中国普遍使用。佛说:“我视大千世界为一诃子。”这意味着佛陀以大为小。也就是说,在佛的心目中,任何现象都没有大小之分。例如,从古代到现在的历史和新闻的记录、图片和信息很多。这些文物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人类不得不建造大型博物馆来存放这些文物。但现在,所有这些文物都可以存储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中。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元宇宙。宇宙的所有空间都可以存储在一个小芯片中,人类可以在虚空间中相互交流。大千世界不就如同一诃子一样吗?

 

一粒芥子怎能含须弥?

 

在中国的一部佛经中,有一句名言:“须弥能含一粒芥菜种子;一粒芥菜种子能含须弥。”“须弥”在梵文中,意为印度的奇山峻岭。芥菜种子是非常小的种子。

 

中国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太子质疑这句话,而请问僧人。太子对僧人说:“我能理解须弥中能含芥菜种子。可是,一粒芥菜种子怎么可能容得下须弥呢?”

 

僧问太子:“你读过很多诗书吗?”

 

太子回答僧人:“当然,我读过很多诗书,都在我的脑海里。”

 

僧问太子:“你读过的诗书,是大?还是你的脑袋大?

 

太子回答僧人:“当然,诗书更大的多了。”

 

僧对太子说:“现在这些更大的事情都在你的脑海里。 那不是芥菜种子含有须弥吗?”

 

太子对僧人说:“我终于明白了。 谢谢你。

 

 

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虚空间。

 

如果你注意我们的头脑体验,你会发现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虚拟的空间,我们可以感受和观察到大小、近处和远方的距离、高度和低处的差距。也好比我们的脑袋可以容纳宇宙的空间。在我们大脑的这个虚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洋和山脉,车道和房屋。我们还可以在这个虚空间中步行、乘坐旅游巴士旅行、见人并交谈。亦如芥子中蕴含须弥。这种体验也可以在我们的心镜或第三只眼中观察到,当我们在坐禅中进行深度的冥想时。它不是我们想象中出现的,而是自性自然出现的。当我们深入修习禅坐之后,我们就能分辨出我们的想象与自性化现的不同。它需要冥想禅修的深度训练。没有受过深修禅修的常人,是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的。就像我们在做梦的时候,脑海中的场景,不是我们想象中出现的。

 

佛陀经历过深度的禅修,已经消除了分别大小空间的心。也就是说,佛心中不再有大小相对观念的执着。这并不意味着佛陀否认现实中大空间和小空间的真实存在。“视其为幻而不执”,不等于“否认其存在”。任何类似的概念都可以用来产生逻辑模拟。

 

天上人间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幻觉幻相。

 

佛说:“我视阿耨多那池水为足油。” 阿耨多(Anuttana)在梵文中,意为“至高无上”。阿耨多那池水是天上的水,是无上圣水。既然是无上圣水,就极为珍贵,无比甘甜,值得人类朝圣朝拜。然而,佛陀将阿耨多罗池水视为涂脚油。在古印度,大多数人都很穷,走路时赤脚。他们使用脚油来保护他们的脚。涂脚油是地球上价值最低的物品。

 

许多人向往天上富贵高贵的生活。任何文物中都有很多关于天堂美好生活的描述。 例如,这里有很多漂亮的女孩、美味的食物、美酒、富丽堂皇的房子、黄金和珠宝。这些美好的愿景鼓励人类做好事,以便来世在天堂里享受。然而,佛陀认为天上的宝物与地上最不值钱的东西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在佛陀的心目中,天上的一切存在与地上的存在无异。对于天堂所有的存在,佛陀既不爱慕崇拜也不执着依附。佛陀已经了悟,天上人间的一切存在,都是虚幻的。

 

佛法(Dharma)作为幻相,随因缘而生灭。

 

佛言:“我认为方便的法门如同转化宝藏的聚集。我认为至高无上的载乘如同梦中的金手帕。 我认为佛陀的道路如同眼前的花朵。 我认为冥想禅定如同须弥的支柱。”这句话表达了佛法(Dharma)作为幻相,随因缘而生灭,因此,证悟者不必执着于佛法。那是因为佛法(Dharma)因人之烦忧而出现,因人之烦忧消灭而消失。佛法(Dharma)可以随时创造、改变、应用、隐没和消失。这不是永恒的东西。如果一个证悟的人还执着于它,那就徒劳地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负担。方便门是指佛法(Dharma)的方便方法。佛陀视之为化聚宝物。化聚宝物的意思,就和可以变出宝物的魔法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观照不同众生的不同境遇,相应地运用不同的佛法方便的方法,让不同的众生证悟自性的宝藏。犹如珍珠宝物,可以随心所欲地化出很多珍宝。这些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财富,如无形的智慧、有形的财富、健康、长寿和真正的福气。这些东西,意味着宝藏的聚集。

 

无上乘是指无上佛法(Dharma),能解脱拥有无上智慧根,今生能成佛的众生。 同时,这些众生可以在今生自己创造清净佛土。就是说,这些众生能以无上乘的无上佛法,使自己从生死之苦中解脱出来。无上的佛法(Dharma)就像一艘大船,可以让自己和一切众生从痛苦的彼岸渡过痛苦的河流,到达解脱的彼岸。佛陀视无上乘为梦中的金手帕。梦中的金手帕,意味着它看起来很珍贵,很有用,但它不是真的,当我们醒来时,它随时可能消失。就是说,当我们觉悟,彻底解脱苦,就不需要背着佛法的船继续往前走。如果我们到了解脱的彼岸,还扛着佛法的船继续前行,那就是加了我们心里的负担,怎么能叫解脱呢?因此,当我们完全从生死之苦中解脱时,我们不需要执着于无上乘的佛法。

 

佛陀视佛道为眼前的花朵。佛道是指证得佛果成佛的人所走、所行的道。道(Tao; Dao)也意味着路径。关于佛的意义、定义和作用,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解释了很多。本质上,佛的心已经没有了区分高下的心。佛陀在佛道中行走和生活时,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证得佛果,或者他的智慧比别人高。佛陀已经证悟了清净心,以及无智无得、无取无舍的真谛。这种心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否证得佛果。一切佛法(Dharma)都包括佛道,是依人的忧虑因缘而设的,就像花儿,看上去很美,但下一刻就要凋谢了。毕竟,佛道也是虚幻的,不是永恒的,不需要执着,也就是说,“佛道”也是人创造的名字形式。成佛也不需要执着,因为当因缘俱足,自然就成佛了。综上所述,佛心认为我、佛、众生为一。未来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佛陀视禅修为须弥之柱。须弥柱是不存在的东西。禅定也是佛法(Dharma)之一,也是根据人的忧虑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处理自己的烦恼和他人带来的烦恼。如果没有这些烦忧,人类为什么需要打坐?

 

通过冥想禅修,它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智慧,从而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佛教中,冥想禅修的作用如上所述。但是,如果你通过打坐来逃避生活中的问题和责任,认为此刻不要动心,什么都不想,认为打坐时间越长越好,并认为这些都是完美的训练,这可能不是正确的方法。

 

涅盘的意义是什么?

 

佛视涅盘为昼夜觉醒,正反为六龙舞,平等为一真地,兴化为四时木。涅盘的意义是什么?涅盘是古印度梵文中的用语。即无生无灭、无因无缘的寂静永恒的存在。很多人都明白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涅盘。而且他们还认为涅盘的状态就等于完全寂静的死亡。其实,涅盘只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之一。完全寂静的死亡是涅盘的状态之一。在不同的佛经中,佛陀都提到了许多不同的涅盘意义。一言以蔽之,涅盘是佛法体,无上智慧,空寂,生死之本。一切作为幻相的存在,都是根据世间的因缘,以涅盘的空性和寂静的本质为基础而产生的。

                  

佛陀视涅盘为昼夜觉醒。无论白天黑夜,醒或睡,生或死,无形的涅盘始终在。那就是空和寂静。每时每刻都觉察到这一点,就是佛陀的觉醒。相对于此,众生还没有明白这一点,以内心的欲望追逐着外在的条件,迷失了自我,在世俗的幻境中受苦。佛陀认为这些众生尚未觉醒。佛陀认为佛与众生的本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众生有没有觉醒。众生一旦觉醒,就成佛了。

 

基于这一点,佛陀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幻相,包括众生在内,一切存在的本质是平等。这就是为什么它不需要执着于所有的存在来增加个人的烦恼和痛苦。

 

六识交织而成的正反现象。

 

佛观正反,犹如六龙起舞。六龙指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性。然而,当这六根受到内外因缘的影响时,它们就开始发挥作用。如果这六根受到恶因缘的影响,这六根的作用就会使人做邪恶的事,这就是恶业,被认为是逆现象。如果这六根受到善因缘的影响,这六根的作用就会使人做善事,这就是善业,被认为是积极正面的现象。不管是恶业还是善业,都会影响到人今生或来世的后果。

 

众生有分别正反、善恶的心。然而,佛陀已经证悟了这六根的寂静,并训练了自我,将这六根的功能和意识转化为利己利他的正智慧。他也实现了心中的平等之心。也就是说,没有这样的心来区分正反或善恶。世间无论是逆现象,还是正现象,佛陀都视这些为幻相,如六龙共舞。即佛的心境平和,不受善恶现象的影响。

 

平等与一真之地的意义

 

佛陀视平等为一真法土。古时,处处有不平之地。有一个人每天带领一群志愿者用泥土铺路。他工作努力,心里没有怨言。他在工作的时候,总是希望能把土地弄平,让众生走得更舒服。在工作的过程中,他认为每个人心中的不平等之心对待他人的态度就像不平坦的土地,人类内心深处的傲慢或自卑之心对待一切也像不平坦的土地, 而且人区分善恶、大小、优劣、贵贱、贫富,以及心存偏见和歧视他人,亦如不平之地。因此,他希望众生不再有分别的心,而能真正体会内心的平等如同平坦土地,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平坦、更舒心。然后,他每天都在努力用土壤填平道路。有一天,他终于领悟到土地的本质是平等的,就像心的本质是平等一样。为什么土地不平整?那是因为外力的原因,比如风力。为什么内心是不平等的?那是因为心受到内外因缘的转动和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净,是用成见的心分别好坏,就是这样的对立心。我们只要把这些不净的东西擦掉,我们的心就会回到最初的平等纯洁,没有任何偏见。

 

心的本质是平等,不分人与物的等级。因为它不存在任何分别,所以心的本质不会被任何情况翻转和影响。也就是说,它不会因为某事而快乐或悲伤。这种平等是真理的土地。

 

深奥的佛法,无二即一,无虚即真。一真国土,即一真境界,即一真佛法界。那也是佛无形的身体(佛法身),也是涅盘和空性。它既没有产生也没有消除(无生无灭)。它是非空的和非有的。它无得亦无失。它远离名称和现象。它既不存在于内部,也不存在于外部。无内无外。那是空虚和寂静,是能包容一切、能结合一切、能同化一切的妙体。

 

当我们不执着任何幻相时,心中就没有负担和烦恼。

 

佛陀视兴隆教化为四时之木(兴化为四时木)。兴隆教化(兴化)的意思是弘扬佛教,通过劝导,帮助被误导或有过错的人改变或改过进而成为善人好人。四时木是指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落叶,冬天枯枝,也意味着从繁盛到枯萎的转变。也就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这些东西自己都会经历生灭的变化。所以,它也是幻相,不需要执着。我们不坚持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它。如果我们是佛或菩萨,我们在弘扬佛法的时候,就是做我们该做的,我们能做的。我们尽我们所能来做这些事情。但是,我们不需要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压力。

 

毕竟,我们不能承担他人的生活和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不能承担他们因业力造成的报应。我们也不能取代他们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改善生活。佛陀不承担众生所造之罪。佛陀证得无上智慧,超越六道轮回。他视众生所造之罪为幻相。如前所述,佛陀将这些颠倒的事物视为六龙舞。即使是幻觉幻相,也不代表罪恶及其报应不存在。制造这些东西的人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这也被佛陀视为幻觉幻相。现在你就明白了,佛陀不会自己背着虚幻的东西来增加负担。这也是佛陀解脱一切苦的原因。因为佛陀已经了悟,一切众生的本质都是清净寂静的。一切众生清净寂静的本质就是真理。幻觉与真理合而为一。动心与静心合一。众生所造的善恶,佛陀都视之为幻相,由同一颗心——最初清净寂静之心所生。在这一点上,无论你的眼睛、头发和皮肤是什么颜色,无论你说什么语言,所有有情众生都没有什么不同。

 

无因无果的理论,是建立在不受内外环境影响的清净寂静之心的状态,因为此刻寂静无为。也因为无现象而无争论。然而,一旦清净寂静的心受到内外环境的转折和影响,六识的作用就开始相应地产生。有思、有分别、有为、有争辩,个体的因果、报应同时不断地产生。这时,发生了有因果关系的理论和事实。

 

人成佛前,必定经历过菩萨的生活。菩萨发愿救度一切众生。但是,他还没有深刻领悟到上面所说的教法。所以有些菩萨还肩负着众生的罪业,走在菩萨道上,教化众生,甚至为众生而死,所以还有一点点烦恼,还没有超越六道轮回。

 

结束语                                                                                                

 

首先,深奥的佛教视一切佛法(Dharma)和一切事物为幻相。但是,它并不否认它们的存在和它们的作用。不执着于幻觉幻相并不意味着放弃它。那是因为当我们修行并证悟了深奥的佛法后,如幻能产生一切正面积极的应用和良好的功用以利己利他。

 

第二,深奥的佛教是我们生活中听()、思、修的哲学,是自我修行和实现道德的心理学,也是人类至今无法理解和解释的科学。国家和社会所规定的世俗法律,我们还是应该遵守的。这两件事并不冲突。深奥的佛教并不否认世间法的存在。如果你对深奥的佛法只有一点点的了解,而你以傲慢的心否认和轻视世间法则的存在,那是你的无知。很多前辈和上师不讲深奥的佛法。那是因为他们担心无知的人蔑视佛教和世俗的法律。

 

第三,深奥的佛教不否认自我的存在和自我存在的积极运用和善用。如果你知道自我是幻觉,因此轻易地放弃了自己,那是你的无知和缺乏自我的智慧。

 

一切佛法、世间法,都是方便的方法,都是幻相存在的,我们可以藉此应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和劝导人类。以慈悲和智慧,以及我们对佛法深奥的了解,可以善用这些幻相,利己利他。愿我们能深入了解佛陀所传授的深奥佛法。愿自己不再有烦恼和痛苦,同时,我们可以帮助他人摆脱烦恼。

 

您有大智慧,受益于佛说四十二章经。愿我们有朝一日一起成佛,一起走在佛道上。阿弥陀佛!


2022年10月31日星期一

第41章:正直真诚的心出离于欲望。

 佛说四十二章经    (  41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1章:正直真诚的心出离于欲望。

佛陀说:那些实行道的人就像牛载重物。 当牠走在深泥里时,牠累得不敢四处张望当牠脱离泥沼时,牠就可以休息了。 沙门应该觉察到情感和欲望更多于烂泥。 以正直真诚的心去思考道,可以避免痛苦。

 

什么是修道?

 

什么是修道?总而言之,就是修正我们的思想使其清净,修正我们的心使其真诚、平和、稳定。同时,在空性的基础上,让我们的心保持在寂静和平等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无需任何期待,我们的自然智慧就会被激发和发挥作用,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解除我们的生死之苦。同时,它推动我们的命运一帆风顺。这就是善缘。这是佛教的根本目的。其他的则是采用不同方式的方法,以达到上述目的。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佛教的根本目的,而这个人总是固守佛教的方法和任何表达、词汇、词句,那么这个人就很难见佛性。同时,也为这个人达到上述基本目的增加了很多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学佛对这个学习者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 一般来说,这种人会固守个人观念,用自以为是的思想去处理任何事情。 那么,这样的情况,就会让这个人陷入这个人制造的问题之中。这就是所谓个人的忧虑和负担,是今生的生死轮回。这也是恶因,是生死苦的根源之一。

 

任何帮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就像一艘载我们渡过生死痛苦之河的船。

 

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佛教中学习如何过上稳定、轻松、平静和富裕的生活。任何帮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就像一艘载我们渡过生死痛苦之河的船。到了智慧的彼岸,此时此刻,我们还需要那艘船吗?不,我们不再需要这艘船了。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下方法,当我们达到生活的目的时,我们从佛教中学到了东西。如果我们已经到了智慧的彼岸,还背负着这艘船,那它绝对会成为我们人生的重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放手。所以,我们学佛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分辨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方法。寂静和空性的涅盘不是我们死后的状态。通过努力学习佛法,我们可以在现在的生活中达到涅盘。

 

很多人不懂佛法。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佛法中的复杂难懂的方法,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清净境界。读佛经,思考佛所说的意思,佛教师父(上师)所说的,是学佛的基本方法。这是为了帮助我们进入我们心中的清净境界。当我们能够吸收佛陀所教的意义和佛教师父(上师)所教的解释时,我们就有可能消化这些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智慧。

 

学佛的基本态度也很重要。学佛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真心,是诚挚的心,是正直的心,是诚实坦诚的心。那不是伪装的心,也不是狡猾的心。当我们用自己的真心去学佛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真心,看到真实的自己,清净清静。它有什么意义?它使我们在受启发的自然智慧上平静而无畏地生活。

 

什么是用我们自己的真心?

 

首先,在我们做任何事或面对任何人时,我们的心中,对任何事或任何人,包括佛、众生()、我,都没有幻想的期待。

 

第二,不与佛、菩萨、上师谈判,以求得世间利益。就是不能用交换利益的心或有条件的心去学佛。

 

第三,不要用不稳定的情绪和心态来学佛。那是因为不稳定的情绪和心态是从得失之心产生的。

 

第四,心中对任何事物或任何人都没有色情的感觉、欲望、爱欲。

 

总之,我们自己的真心也是正念。那是我们的第一个纯粹的想法留在现在,没有第二个分心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念头此刻生起,瞬间灭去。同时,每一个连续的念头都保持纯净。即所谓一念无恶(念念无邪见)

 

无论我们的意念清净与否,一切佛菩萨都能觉察。当我们用诚心学佛时,一切佛菩萨都乐于助我们过上好日子,与他们同在。就是说,我们能否成佛,不仅要靠自己的真诚力量去学佛,更要靠诸佛菩萨的慈悲力量。

 

修道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把世间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改正,成为正直的思想和真诚的心。

 

初学者学佛,很难用真心去学佛。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受到世俗环境和观念的严重影响,从而形成了他们的世俗观念和行为。修道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把世间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改正,成为正直的思想和真诚的心。

 

例如,谈判的技巧是世俗的思想和世俗的行为。它被认为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是我们在世俗生活中应该学习的,如果我们想在国内或国际社会中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技术和思想来学佛,那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严重的障碍。那是因为有条件、有意图或有恶意的谈判技巧中包含了心机。用心机学佛是大错特错。

 

不要用世俗的思想或行为来学佛,并不意味着在我们的世俗生活中放弃它,因为两者是不同的情况。比如刀,我们可以选择不用它,也可以选择把它当做医用手术刀的工具来拯救任何生命。一件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使用。当我们以正义和积极的方式使用它时,就会有正义和积极的发展。用不用,怎么用,是我们可以做决定的。所以我说学佛要有自己的思维逻辑。

 

以清净的心帮助他人,这才是佛教的正确态度。

 

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即行善必有善报。有的初学者乐于用自己所想的正道做好事,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无法接受佛陀或上师的任何深奥教导。那是因为他们执着于世间的善报,希望得到佛陀、菩萨或上师的加持。这种人占佛教徒的大多数。如果他们在学佛方面不能提升自己,他们将永远停留在这种幻想中,自我感觉良好。

 

这种学佛的初学者,不是真心的。那是因为它在内心中存在着隐藏在慈善表面之下的条件和利益交换。它不违反任何法律。这只是心态。但是,如果他们想学佛,他们的错误就偏离了我们上面所说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好行为,比如救灾、帮助弱势群体脱贫。他们所做的好事,为国内外社会做出了贡献,为社会所熟知。基本上,他们也听从佛陀的教诲。这是佛陀所鼓励的。

 

佛陀鼓励所有的人做善人,无条件地做善事,不求他人回报。在这一点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如果我们帮助别人,有希望别人报答的心,那就不是清心了。受帮助方是否偿还,由他们决定。帮助的人不能强迫别人以任何意愿或技术来偿还。以清净的心帮助他人,这才是佛教的正确态度。

                                                                                                  

跳出期待别人回报的框架,停止心机的心态,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层次,真正让我们以无条件的诚恳的心去学佛。

 

对于世俗的世界来说,任何好的行为都是被人类认可的。基本上,上面提到的初学者不会做任何邪恶或非法的事情。他们是好人。这就是为什么它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我们想提升自己,进一步学佛,就必须跳出期待别人报答的框架,停止心机,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层次,真正让我们用无条件的真诚的心学佛。我的意思不是放弃做任何好事,而是停止对任何人回报的任何不切实际的期望。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学佛的境界。因此,树立健康的学佛心态非常重要。

 

生活中的烦恼和负担就像泥巴,也像牛驮上的重物。

 

佛曰:“行道者,如牛驮重物。”然而,作为人类,生活的艰辛,个人无尽的欲望和情欲,使大多数人被外界许多顽固和荒谬的想法所左右,陷入生死痛苦的恶循环。这种情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复杂的想法,甚至是心机和邪恶的想法,使我们在生活中遭受了很多的烦恼和负担。所有这些可怕的情况,就像让我们陷入泥潭并被困住在烂泥中,也像让我们背负重担的重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有很多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恐慌和不安。如果我们想摆脱所有这些可怕的事情,这对我们来说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佛陀说:“行道者,如牛驮重物”。

 

沙门,佛教僧侣,只是一种表象和个人誓言。不管我们是不是沙门,当我们决定摆脱这些烦恼和负担时,我们就开始修道了。修道并不是佛教专属的。在印度和中国的古代,在没有佛教这样的词汇和事物的时候,有智者独立思考修道。在印度和中国的历史上,只要有修道的记载,就有这样的文化。当我们向任何宗教学习时,我们最好了解历史和思维逻辑。 这将帮助我们避免任何盲目的信仰。

 

佛教不教你去解决任何流动现象的表面问题,而是要了解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的根本原因。

 

不管我们是谁,心里都有很多的牵挂和负担。区别在于细节和事件。因为每个人的因缘、境遇也不一样。总之,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所以,当我们决定修道的时候,可能会经历什么,可能需要去除什么障碍,情况难不难,这也是不同的。 所以修道是个人的事。我们没有必要产生比较心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我们的思想或我们的内心消除障碍,而不是从其他人心中消除障碍。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为了激发我们的自然智慧,使我们从生死之苦中解脱出来。 没有必要拘泥于我们所遇到的任何外表的任何变化,也不必纠结于我们环境中任何现象的任何流动。如果我们纠缠于任何现象的任何流动,它会增加我们的痛苦。 只有找到根本原因,一步一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生活中任何问题的好方法。所以佛教不教你去解决任何流动现象的表面问题,而是去理解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是我们必须知道的。

 

修道的人,专注于生死之本,知真我,悟真智。

 

佛说:“走在深泥里,累得不敢四处张望。”是指那些用正直的心去学习佛所教导的一切教义,并在现实生活中修道行道的人,他们专注于如何消除生死之苦,如何消除当下的烦恼和负担。他们就像背负重物的公牛,行走在深深的泥泞中,奋力前行,摆脱困境。为了一心一意到达平坦广阔的草地——达到解脱生死之苦的目的,牛都累得不敢四处张望。就是那些修道的人,不去关注、不执着于环境中的现象流转,不被任何变化所影响,而是专注于根本的问题。在生死中,认识真实的自我,在真实的智慧中开悟。

 

当我们达到解脱和智慧的彼岸时,我们就可以从修道中休息了。

 

佛说:“当牠脱离泥沼时,牠就可以休息了。” 就是说,当我们修道的时候,我们已经完成了以下的事情,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修道中得到休息了。 即如下:

 

 

首先,我们彻底了解了因果关系的原理。

 

其次,我们已经彻底忏悔了前世和今生自我所犯的错误。

 

第三,我们不再犯任何错误。

 

第四,我们完全知道了心的本源。

 

第五,我们看到了自性,看到了真实的自我,最终自证了道果,即自证了自然智慧。

 

第六,我们放下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负担,从生死之苦中自我解脱。

 

第七,我们解决了生死的基本问题。

 

更深层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在佛陀教义中所说的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中,不断修行并使其进步。这个六度波罗蜜就像一艘船,载着我们从苦海到解脱海。当我们还没有到达解脱与智慧的彼岸,也就是我们还没有成佛的时候,我们不能安息,也不能放下六度波罗蜜。当我们成佛时,我们可以根据佛性,以方便的方式,自由地运用六度波罗蜜,来救度一切众生。

 

情感和欲望是相互影响的。

 

佛陀说:沙门应觉知情欲多于泥土。 这是佛陀对沙门的诚实和良好的建议。虽然我们不是沙门,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情感和欲望多于泥泞。意思是情感、情绪和欲望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和负担,使我们陷入困境,从而增加我们在生死中的痛苦。情感和欲望是相伴的。两者都会相互影响。欲望越多,情绪就越不稳定。浮动的情绪会导致对某事或某人的渴望。当某事或某人无法满足我们内心的渴望时,我们会变得情绪化,例如愤怒、焦虑或失望。然后,我们的痛苦就生起。

 

欲望越多,就会导致严重的情绪和情绪障碍,例如对金钱或其他事物的焦虑。严重的情绪和情绪障碍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家人。最后,两人都在受苦。不幸的是,他们俩都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认为这是个性和生活习惯。 处于这种情况的人不一定知道他们的问题。那是因为他们也以正常的方式工作和结婚,从朋友和亲戚的角度来看似乎过着正常的生活。如果当事人和家属对这种情况没有任何警觉,就会陷入生死之苦的邪恶轮回。他们没有摆脱这种痛苦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关于夫妻吵架的新闻。

 

沉溺于色欲,过多的情感和情欲,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命都是非常有害的。

 

有的佛教僧侣认为,情感与欲望合二为一。 那是因为沙门不能娶妻,不能有色欲的生活。因此,对于沙门来说,断除色欲、色情和任何欲望,对于学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佛陀所说的42章中有很多章都提到了断除色欲、色情和欲望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也解释了很多。

 

如果我们不是沙门、和尚或尼姑,我们不需要在正常的性行为中自我克制。但是,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必须知道,沉迷于色欲,过多的色情感觉和欲望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命是非常有害的。它甚至对我们的家人有害。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和新闻中观察到这一点。因此,我们最好知道如何避免沉迷于色欲、色情的感觉和欲望。你知道怎么做吗?静下心来深思佛陀的教法,有助于我们避免外在贪欲的诱惑,或内心贪欲的无明冲动。当我们的心被训练为稳定时,我们浮躁的心就停止了,这意味着我们不会被任何情感、情绪和欲望所左右。只有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保护自己和家人。同时,我们也没有心机之心,没有色欲,也不设圈套陷害他人,或利用他人害人害己。当我们有这样的知识和训练,我们观察我们的朋友和亲戚的行为,以及任何新闻事件,我们就会明白任何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其他的只是不同的现象和现象的流动和变化。

 

情欲、色情和欲望是人类所有痛苦的根源。如何认识它,如何控制它,如何应对它,是学佛的重要课题。要想解决生死苦的问题,解决这个大问题,就是学佛的大事。即使你没心思学佛,但知道这个问题对你的生活也很有帮助。

 

佛陀解释了很多如何修行六度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对付贪欲的主要方法。即六度波罗蜜是根除我们生死苦根的主要方法。当我们读了很多佛经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一点。

 

六度波罗蜜是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行为来解脱我们在生死中的痛苦。

 

佛说:“以正直真诚的心去思考道,可以避免痛苦。”就是说,我们应该用诚实的心去思考六度波罗蜜,去实践六度波罗蜜。因此,它可以使我们避免痛苦。在上述的许多章节中,我们已经对六度波罗蜜进行了很多解释。这值得我们用诚实的心去思考和实践。一些没有智能的人使用药物、酒精、吃很多食物或渴望某人或某物来减轻他们的痛苦。这是使用不当外力的行为。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它会增加我们的痛苦。

 

六度波罗蜜是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行为来解脱我们在生死中的痛苦。 如果我们想学佛,那就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应该做的。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有一颗正直真诚的心是很重要的。什么是正直真诚的心?就是远离色欲、情欲和欲望。不管我们是否学佛,把它放在心里,都会增加我们一生的幸福和财富。那是因为生命本身就是道。道不会离开我们的生活。如果道离开了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思道、行道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2022年10月12日星期三

第40章:将道的实践融入心中。

佛说四十二章经    (  40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章:将道的实践融入心中。

佛陀说:「沙门实行道(修道),他不像磨牛虽然身体实行道(修道),但心灵之道并没有实行(修行) 如果心灵的道能被实行(如果能够修行心灵的道),怎么有必要实行道(怎么有必要执着外在形式的修道)?」

 

 

当我们学习一些东西的时候,做一个积极有创造力的人,不要做一个消极固执的人。

 

两千年前,人类使用石磨来研磨谷物。石磨太重了,无法被人类推动。因此,人类想到了一种让牛推石磨的方法。为了让牛向前推动石磨,人类在牛前面挂了一堆草,为了吃草,牛本能地向前走。通过牛的力量,石磨移动了,因此开始研磨谷物。牛每天都推石磨,并每天围绕石头转圈。如果牛没有移动,主人甚至用绳子鞭打它。牛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推石磨。我们称其为磨牛。

 

磨牛每天所做的是一种惯常的、固定的做事方式,它给人的印象是被动的、无知的、愚蠢的、鲁莽的、固执的。它的心是暗淡的。在磨牛愿意移动之前,必须有一个激励。尽管磨牛的身体在例行推磨,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它是徒劳的,没有明确的目标。

 

沙门是佛教僧侣。佛陀说,沙门修道的人,不要像磨牛一样,只知道用被动的心例行性地做事,却没有良善的意图及美德的心。所以佛陀说:“身虽修道,心道不修。”虽然我们不是沙门,但也提醒我们在修行学佛的时候要做一个积极的、有创造力的人,不要做一个消极、鲁莽的人。

 

藉由形体及情境修道(实践道行)是为了修行心道(实践心道)

 

作为和尚(或尼姑),无论是资浅者还是资深者,为了学佛、以及如何实践佛道,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僧团里都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同时,也有许多生活琐事的例行工作。

 

例如,他们中的一些人被分配做饭或在厨房工作,或打扫厕所,或打扫佛堂或庭院,等等。 就是要在僧团(佛教团体)里共同努力,才能把僧团(佛教团体)办好。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无法选择工作,也无法对任何工作产生好恶之心。因为这群人的地方是学道(佛道)的地方,不是做生意的地方。

 

僧人(或尼姑)除了日常的生活琐事外,还要遵守戒律、念经、念佛名号、顶礼拜佛、忏悔自己的过失,或为自己和众生祈福,并在固定的时间打坐。此外,他们还必须参加佛教课程,以便聆听佛教大师或高级佛教教授的佛法教导。他们每天也例行地做这些事情。

 

如果和尚(或尼姑)不明白做这些事的意义,虽然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磨牛,拉着石磨,磨破了牛的身形。当他们不能主动做任何事情时,就会感到疲倦和无聊,认为修道(佛道)没有意义。

 

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可以启发我们。在一个僧团(佛教团体)里,有一个小沙弥,他决定修道听从佛陀的教诲,并被指派在院子里扫地。地上有很多落叶。小沙弥总是抱怨每天落叶不绝,师父为什么要让他承担这么重的工作。许多年过去了,小沙弥已经长成了一个年轻人。

 

有一天,他在扫地时仍在抱怨。师父散步到他旁边,看着他抱怨。师父问他:「你已经扫地扫了很多年了。您是否从心地扫出“垃圾”?」 然后,师父怜悯笑了笑,走开了。这位年轻人感到困惑,并开始思考心地上的“垃圾”,以及为什么必须将“垃圾”从心地上扫出。然后,这个年轻人每天都在扫地时考虑这个问题。

 

又一日,有一位资深的学长走到青年身旁,看见他在一棵树下休息。学长责备他说:「懒鬼! 你怎么敢偷懒。为什么不赶紧把地板扫干净?」青年对这种责备不悦,突然想要离开这群人。过了一会,师父来到身边,看到了扫地时焦急不安的青年。师父劝他说:「何不把心中的烦恼“扫除”呢?」说完,师父看了他一眼,慈眉善目地走了。青年似乎突然有了灵感,心情大好,开始勤奋地扫地。

 

您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吗?您是否每天都从心地上扫出“垃圾”?我们心中的“垃圾”是什么?如何在我们心中定义“垃圾”?总而言之,这意味着所有不愉快的事物或所有因我们的渴望、爱、贪婪、仇恨或愚蠢的痴迷而产生的烦恼。

 

通过形式和情境磨练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变得善良和有德行

 

所有这些在佛教团体中的例行工作都是情境,也是某种形式。由于这些形式和情况是暂时的,这些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和情况来磨练我们的心,使我们变得善良和有德行。那就是修心道,就是走在善心的道上。 这是学佛最直接、最简单的意思。

 

延伸上面所说的意思,无论我们处于什么位置,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修行心道。那就是修心之道,胜过做任何事,做任何形式的道。

 

换句话说,无论我们是员工还是老板,无论我们是学者还是企业家,无论我们是任何宗教的初级或高级学习者,我们所做的都是任何事情或情况的表面变化。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受到这些事物变化或世俗工作的启发。这是反映心道。所以,体现心道,并不局限于学佛的形式,而是可以在世间各行各业,甚至在各种宗教中表现出来。

 

「修心道」是什么意思?

 

它在佛教中对修行心道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修心道是什么意思?总而言之,就是智慧,有浅智慧和深智慧之分。

 

学道行道,都靠心。心道不修,学道行道,无依无靠。

 

佛说:“心道修行,何必修道?”意思是,如果自性的智慧自然流淌、实践、运作,那么修道中的任何明显的仪式、形式或情境都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为什么除了整个佛陀的教义之外,还有禅宗是从佛陀传下来的教外别传。禅完全摒弃了佛教中的常规教条,直接表明了心性。也就是说,禅宗重在修行心道,不在乎任何仪式和形式,但并不意味着不尊重自己和他人。

 

普通人修炼心道,实属不易。所以,既要修行礼仪形式之道,又要同时修行心道,这都是必须的。高年级的弟子,只要受到启发,达到一定的佛法境界,就可以抛开任何仪式和形式,单独修行心道。

 

关于修行心道,在佛陀所说的四十二章经中也有很多提及。总之,修行心道,是佛法的重点和亮点。那这是什么?就是让心保持清净平等清晰()的状态,让自性的自然智慧自然流露。佛陀坐禅,在菩提树下开悟,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心之道活泼、灵活、有创意                 

 

也就是说,我们虚妄的想法和对任何事物的执着都是激发我们自然智慧的障碍。 换句话说,我们的妄想和执着,是阻碍或限制我们的善行,导致我们的挫折和厄运。所以佛陀通过修行佛道教给我们无念无欲无为的概念,真正使我们的心安定,使我们无所求,不让我们做错事去伤害自己和他人。这就是修行心道的本质:活泼、灵活、有创意。

 

不学道、不修道的人,很容易产生虚妄的期待,并执着于任何许愿的东西,这使他们忧虑得失。这种情况使他们心神不安,思维受限,对挫折和失败有敏锐的感觉。当他们所依恋的期望落空时,很容易导致他们对人和事产生仇恨并因此去伤害自己和他人。

 

追求个人大梦与佛法相冲突吗?

 

摒弃妄想和执着的观念,似乎与勇敢追逐伟大梦想的方向相反。美国梦使美国变得伟大。个人伟大的梦想使个人伟大。过去,我经常看美国电影。美国电影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强调和鼓励人类勇敢地追逐个人的伟大梦想,让人物在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失败后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真是振奋我们的心。

 

我也发现这个观念和我们台湾的传统教育,包括台湾传统的佛法,有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鼓励人类通过与伙伴的合作一步一步地做梦,去尝试,勇敢地去冒险。然而,台湾的传统教育鼓励人类通过个人在教育和事业上的竞争实力来保持自己的优越、优秀、服从和安全。

 

因此,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做梦、尝试和冒险与佛陀的教义有冲突吗?当我们深入思考,领悟佛陀的教法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冲突。同时,我们将承认放弃徒劳的期待和执着是可以接受的。这些概念没有冲突。为什么?

 

推理(原理)与事件完美结合,让每一个事件都毫无障碍。

 

如果你读过佛陀从第一章到第三十九章所说的四十二章经,你可能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空与有是一。即真义与俗义合一。空性是真正的推理(原则)。存在(或拥有)是世俗的事件。当我们真正实现了这些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了这些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些概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事件或梦想(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在没有障碍和限制的条件下完成或实现。

 

即使是事件或梦想失败,没有什么可获得的,甚至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是因为我们已经通过修道(实践道行)来建立健康的思想 舍弃对任何事物的执着,放下后顺其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推理(原理)和事件是完美结合,这使每个事件都没有障碍。

 

无碍的观念是建立在心、自性、空性之上的。事件本身肯定会遇到任何情况的变化。但是,任何情况的变化都没有好坏之分。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念在空性上。虚无之中,无善无恶。因为我们的心在空性上,所以我们的心没有障碍。由于我们的心中没有障碍,我们的心中就有了沟通和实现主题或目标的掌握。在这种状态下,才是真正的掌握。

 

基于自性的幻相与幻灭

 

最后,我们会发现,天生的智慧与勇敢追逐伟大的梦想并没有冲突。为什么?是以自性为基础的虚幻的显现和虚幻的消失。虽然我们不是沙门,但当我们修行心道,一步一步地成就或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脚踏实地时,真实与世俗之间没有冲突,也没有障碍。这就是心道(心德、心功)的真正修行和真正的证明。

 

我们修炼心道的最佳场所在哪里?当我们理解了上面提到的理与事件完美结合的概念时,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所处的世间是我们修行心道的最佳场所。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