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2年10月12日星期三

第40章:将道的实践融入心中。

佛说四十二章经    (  40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章:将道的实践融入心中。

佛陀说:「沙门实行道(修道),他不像磨牛虽然身体实行道(修道),但心灵之道并没有实行(修行) 如果心灵的道能被实行(如果能够修行心灵的道),怎么有必要实行道(怎么有必要执着外在形式的修道)?」

 

 

当我们学习一些东西的时候,做一个积极有创造力的人,不要做一个消极固执的人。

 

两千年前,人类使用石磨来研磨谷物。石磨太重了,无法被人类推动。因此,人类想到了一种让牛推石磨的方法。为了让牛向前推动石磨,人类在牛前面挂了一堆草,为了吃草,牛本能地向前走。通过牛的力量,石磨移动了,因此开始研磨谷物。牛每天都推石磨,并每天围绕石头转圈。如果牛没有移动,主人甚至用绳子鞭打它。牛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推石磨。我们称其为磨牛。

 

磨牛每天所做的是一种惯常的、固定的做事方式,它给人的印象是被动的、无知的、愚蠢的、鲁莽的、固执的。它的心是暗淡的。在磨牛愿意移动之前,必须有一个激励。尽管磨牛的身体在例行推磨,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它是徒劳的,没有明确的目标。

 

沙门是佛教僧侣。佛陀说,沙门修道的人,不要像磨牛一样,只知道用被动的心例行性地做事,却没有良善的意图及美德的心。所以佛陀说:“身虽修道,心道不修。”虽然我们不是沙门,但也提醒我们在修行学佛的时候要做一个积极的、有创造力的人,不要做一个消极、鲁莽的人。

 

藉由形体及情境修道(实践道行)是为了修行心道(实践心道)

 

作为和尚(或尼姑),无论是资浅者还是资深者,为了学佛、以及如何实践佛道,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僧团里都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同时,也有许多生活琐事的例行工作。

 

例如,他们中的一些人被分配做饭或在厨房工作,或打扫厕所,或打扫佛堂或庭院,等等。 就是要在僧团(佛教团体)里共同努力,才能把僧团(佛教团体)办好。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无法选择工作,也无法对任何工作产生好恶之心。因为这群人的地方是学道(佛道)的地方,不是做生意的地方。

 

僧人(或尼姑)除了日常的生活琐事外,还要遵守戒律、念经、念佛名号、顶礼拜佛、忏悔自己的过失,或为自己和众生祈福,并在固定的时间打坐。此外,他们还必须参加佛教课程,以便聆听佛教大师或高级佛教教授的佛法教导。他们每天也例行地做这些事情。

 

如果和尚(或尼姑)不明白做这些事的意义,虽然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磨牛,拉着石磨,磨破了牛的身形。当他们不能主动做任何事情时,就会感到疲倦和无聊,认为修道(佛道)没有意义。

 

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可以启发我们。在一个僧团(佛教团体)里,有一个小沙弥,他决定修道听从佛陀的教诲,并被指派在院子里扫地。地上有很多落叶。小沙弥总是抱怨每天落叶不绝,师父为什么要让他承担这么重的工作。许多年过去了,小沙弥已经长成了一个年轻人。

 

有一天,他在扫地时仍在抱怨。师父散步到他旁边,看着他抱怨。师父问他:「你已经扫地扫了很多年了。您是否从心地扫出“垃圾”?」 然后,师父怜悯笑了笑,走开了。这位年轻人感到困惑,并开始思考心地上的“垃圾”,以及为什么必须将“垃圾”从心地上扫出。然后,这个年轻人每天都在扫地时考虑这个问题。

 

又一日,有一位资深的学长走到青年身旁,看见他在一棵树下休息。学长责备他说:「懒鬼! 你怎么敢偷懒。为什么不赶紧把地板扫干净?」青年对这种责备不悦,突然想要离开这群人。过了一会,师父来到身边,看到了扫地时焦急不安的青年。师父劝他说:「何不把心中的烦恼“扫除”呢?」说完,师父看了他一眼,慈眉善目地走了。青年似乎突然有了灵感,心情大好,开始勤奋地扫地。

 

您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吗?您是否每天都从心地上扫出“垃圾”?我们心中的“垃圾”是什么?如何在我们心中定义“垃圾”?总而言之,这意味着所有不愉快的事物或所有因我们的渴望、爱、贪婪、仇恨或愚蠢的痴迷而产生的烦恼。

 

通过形式和情境磨练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变得善良和有德行

 

所有这些在佛教团体中的例行工作都是情境,也是某种形式。由于这些形式和情况是暂时的,这些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和情况来磨练我们的心,使我们变得善良和有德行。那就是修心道,就是走在善心的道上。 这是学佛最直接、最简单的意思。

 

延伸上面所说的意思,无论我们处于什么位置,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修行心道。那就是修心之道,胜过做任何事,做任何形式的道。

 

换句话说,无论我们是员工还是老板,无论我们是学者还是企业家,无论我们是任何宗教的初级或高级学习者,我们所做的都是任何事情或情况的表面变化。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受到这些事物变化或世俗工作的启发。这是反映心道。所以,体现心道,并不局限于学佛的形式,而是可以在世间各行各业,甚至在各种宗教中表现出来。

 

「修心道」是什么意思?

 

它在佛教中对修行心道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修心道是什么意思?总而言之,就是智慧,有浅智慧和深智慧之分。

 

学道行道,都靠心。心道不修,学道行道,无依无靠。

 

佛说:“心道修行,何必修道?”意思是,如果自性的智慧自然流淌、实践、运作,那么修道中的任何明显的仪式、形式或情境都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为什么除了整个佛陀的教义之外,还有禅宗是从佛陀传下来的教外别传。禅完全摒弃了佛教中的常规教条,直接表明了心性。也就是说,禅宗重在修行心道,不在乎任何仪式和形式,但并不意味着不尊重自己和他人。

 

普通人修炼心道,实属不易。所以,既要修行礼仪形式之道,又要同时修行心道,这都是必须的。高年级的弟子,只要受到启发,达到一定的佛法境界,就可以抛开任何仪式和形式,单独修行心道。

 

关于修行心道,在佛陀所说的四十二章经中也有很多提及。总之,修行心道,是佛法的重点和亮点。那这是什么?就是让心保持清净平等清晰()的状态,让自性的自然智慧自然流露。佛陀坐禅,在菩提树下开悟,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心之道活泼、灵活、有创意                 

 

也就是说,我们虚妄的想法和对任何事物的执着都是激发我们自然智慧的障碍。 换句话说,我们的妄想和执着,是阻碍或限制我们的善行,导致我们的挫折和厄运。所以佛陀通过修行佛道教给我们无念无欲无为的概念,真正使我们的心安定,使我们无所求,不让我们做错事去伤害自己和他人。这就是修行心道的本质:活泼、灵活、有创意。

 

不学道、不修道的人,很容易产生虚妄的期待,并执着于任何许愿的东西,这使他们忧虑得失。这种情况使他们心神不安,思维受限,对挫折和失败有敏锐的感觉。当他们所依恋的期望落空时,很容易导致他们对人和事产生仇恨并因此去伤害自己和他人。

 

追求个人大梦与佛法相冲突吗?

 

摒弃妄想和执着的观念,似乎与勇敢追逐伟大梦想的方向相反。美国梦使美国变得伟大。个人伟大的梦想使个人伟大。过去,我经常看美国电影。美国电影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强调和鼓励人类勇敢地追逐个人的伟大梦想,让人物在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失败后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真是振奋我们的心。

 

我也发现这个观念和我们台湾的传统教育,包括台湾传统的佛法,有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鼓励人类通过与伙伴的合作一步一步地做梦,去尝试,勇敢地去冒险。然而,台湾的传统教育鼓励人类通过个人在教育和事业上的竞争实力来保持自己的优越、优秀、服从和安全。

 

因此,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做梦、尝试和冒险与佛陀的教义有冲突吗?当我们深入思考,领悟佛陀的教法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冲突。同时,我们将承认放弃徒劳的期待和执着是可以接受的。这些概念没有冲突。为什么?

 

推理(原理)与事件完美结合,让每一个事件都毫无障碍。

 

如果你读过佛陀从第一章到第三十九章所说的四十二章经,你可能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空与有是一。即真义与俗义合一。空性是真正的推理(原则)。存在(或拥有)是世俗的事件。当我们真正实现了这些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了这些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些概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事件或梦想(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在没有障碍和限制的条件下完成或实现。

 

即使是事件或梦想失败,没有什么可获得的,甚至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是因为我们已经通过修道(实践道行)来建立健康的思想 舍弃对任何事物的执着,放下后顺其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推理(原理)和事件是完美结合,这使每个事件都没有障碍。

 

无碍的观念是建立在心、自性、空性之上的。事件本身肯定会遇到任何情况的变化。但是,任何情况的变化都没有好坏之分。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念在空性上。虚无之中,无善无恶。因为我们的心在空性上,所以我们的心没有障碍。由于我们的心中没有障碍,我们的心中就有了沟通和实现主题或目标的掌握。在这种状态下,才是真正的掌握。

 

基于自性的幻相与幻灭

 

最后,我们会发现,天生的智慧与勇敢追逐伟大的梦想并没有冲突。为什么?是以自性为基础的虚幻的显现和虚幻的消失。虽然我们不是沙门,但当我们修行心道,一步一步地成就或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脚踏实地时,真实与世俗之间没有冲突,也没有障碍。这就是心道(心德、心功)的真正修行和真正的证明。

 

我们修炼心道的最佳场所在哪里?当我们理解了上面提到的理与事件完美结合的概念时,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所处的世间是我们修行心道的最佳场所。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