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42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 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帕。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第42章:认清世俗如同幻化
佛陀说:“我认为国王和诸侯的位置如同通过间隙的尘埃。 我认为金玉宝藏如同碎石。 我认为白色精致的衣服如同破旧的丝绸。 我认为这千万个世界如同一个诃子。 我认为阿耨池水是涂脚的油。 我认为方便的法门如同转化宝藏的聚集。我认为至高无上的载乘如同梦中的金手帕。 我认为佛陀的道路如同眼前的花朵。 我认为冥想如同须弥的支柱。 我认为涅盘如同昼夜觉醒。 我认为反正如同六龙舞。 我认为平等如同一个真理之地。 我认为兴隆教化如同四季树。
介绍与提醒
这一章是佛陀对众弟子讲了佛陀证果的看法和态度。对受过高级修行,修行佛法的人,可以作为参考,有重点的教法,对进一步了解和修行佛法很有帮助。所以是《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最后一章。第四十二章是最后一章,不适合初学佛法或不懂佛法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随意阅读这一章,对佛教没有任何基本概念,希望你不要在生活中误用佛陀的观点和态度。也请不要以主观的心去诽谤或蔑视佛教。如果你有兴趣学佛,希望你阅读本部落格(博客)第一章至最后一章佛陀所说的《四十二章经》,因为它由浅入深地提到了佛教的意义,有助于你建立正确的佛教观念和积极的人生观和态度。
这一章是要表达佛陀对世间生活、道的证悟、佛的境界的看法和态度。即彻底了解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在,如物质、现象、事物、感情、思想、观点、教条、意识形态等,都是幻相。那是因为任何存在都是由任何因缘生起的。一旦任何一个因或缘被消除,任何存在都相应地被消除。它就像美丽的气泡,随着因缘而出现,随着任何因缘的消除而消失。所以,本章的目的是劝告人类,包括觉悟的人,不要执着于一切存在,包括道的存在。本章与之前的所有章节相呼应。
我希望你明白,不执着所有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否认所有的存在。同时,不执着于一切存在,并不等于不遵守社会和国家所制定的法律。“不执着于任何东西”和“否认任何东西”是不同的东西。我们可以以不执着的心做任何事。
佛陀经过严格的训练,对佛的见地态度有无上的智慧,这与常人不完全一样。凡夫若自大地以为了解一切众生皆为幻相的佛法,然后以自以为是的心生活,或以消极的心否定一切存在,他们就有可能否定生命的积极意义和任何存在,然后他们逃避个人生活和他人生活的责任。如果他们不从佛教的根本概念上真正修行佛教的道,或者不了解佛法,就会错误地了解佛法,可能会犯罪,认为自己无罪。这个罪是他们自己造的,必须自己承担相应的报应,不能怪佛。这就是我在本章中要提醒读者的。
佛陀对世界的看法;摧毁自我执着
佛陀说:“我看国王和王子的地位,如尘埃穿过缝隙,金玉宝物如瓦砾,白衣如破旧衣。”君王之位,金玉宝器,白衣秀服,代表着世间的权势与财富。这些东西都被人们孜孜以求。很多人因为执着这些东西而失去了他们的纯善。他们认为拥有权力和财富是个人成功的象征。然而,佛陀已破除对世间任何事物的执着,对权势与财富有着不同的看法。佛陀认为权力和财富就像幻觉(如幻)。执着于任何幻觉是不值得的,也是不明智的。那是因为这些东西不是永恒的。它们随时都有可能随着因缘消除而消失。人世间的其他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执着于世俗的权力和财富。
佛陀看国王和王子的位置,就像灰尘穿过缝隙一样。国王和王子的地位代表着权力和财富。你有没有看到,当我们在门上打开一个小缝隙时,太阳产生的光束会照射进来,有很多细小的灰尘漂浮在光线中?当尘埃穿过这个小缝隙时,我们可能还没有清楚地看到尘埃从缝隙中穿过。当我们关上门或太阳的光芒消失时,你在哪里可以找到光线中的灰尘?这些尘埃从一个缝隙中穿过,随时随着光芒的消失而消失。那就是“尘埃过隙”。因此,我们知道这种现象是短暂的。也就是说,世俗的权力和财富是转瞬即逝的。
佛陀认为金玉宝物如瓦砾。许多人认为黄金、玉石、珠宝、珍珠和任何稀有物品都是宝物。这些东西表示金钱和财富。为了得到这些东西,很多人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劳力,甚至损害自己的尊严和道德,甚至欺负他人。这些人固执地执着于这些东西,甚至不在乎犯罪,也不在乎伤害自己和他人。然而,佛陀认为这些东西不是有价值的东西,认为这些东西就像瓦砾一样毫无价值。不值得依附在这些东西上。在所证佛果中,佛的国土充满宝物,如金、银、珍珠、珊瑚、琥珀等。佛土是金所成。那就是到处都是金子,就像碎石遍布地球一样。
一切对佛陀的供养,都可以由无形转为有形,存在于佛前。
你会用地球上的瓦砾作为价格交易吗?人们不这样做。在佛国,他们不以黄金作为价格交易。那是因为佛国没有这种作价行为,也没有物品交易行为。一切对佛陀的供养,都可以由无形转为有形,存在于佛前。这就是佛界与常人最大的不同。在佛陀看来,一切存在都是幻相,因为一切存在都是由空性转化而来的。它是可变的。它可以随时根据因果关系产生和消除(随因缘而生灭)。因此,执着于一切存在是没有意义的。然而,所有的存在都可以以不同而灵活的方式很好地使用,以救度自我和他人,从而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佛教方便法的意思。因此,深奥的佛教既不否认也不背离一切存在。同时,深奥的佛教认为,众生在今生可以按照佛法的实际修行成佛。
佛教的内在是独立的。
一切对佛的供养,自然由无念、无欲、无求、无执、无贪、无瞋、无愚、无痴、无骄、无嫉妒转化而来。总之,一切对佛陀的供养,都是由自性的清净心自然化现和产生的。佛陀将这个真理告诉众生,并以许多方便、灵活、从浅到深的不同方法教导他们。而佛陀要让众生知道,他们有朝一日可以成佛。也就是说,一旦他们开悟成佛,所有对他们的供养都可以从他们的清净心中化现和产生。它不是来自心计、欲望和要求的头脑。在佛陀的广大教法中,很多人都无法把握和理解这个重点。那是因为他们怀疑这个概念,不相信自己有一天会成佛。所以他们不能开悟,不能进入佛的境界——自由自在的清净平等心。因此,佛教的内在是独立的。那不是依靠外在的存在,而是依靠自我觉醒。
当然,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可能不靠个人的努力而产生,而只取决于空性。没有缘由,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靠外在的存在不费力就得到生活所需的东西 (不劳而获),不如靠个人努力学习常识、专业知识和道德来得到。这种善的自因会导致善的自果。这就是一切事物从自我性空中产生的正面意义。
佛陀已经摆脱了任何不善因缘的缠结或障碍。
学佛也是学德。学佛需要个人的努力和进步。也就是在生活中实际修行佛法。一个人成佛的时候,就是安稳恒久的境界。那就是佛陀已经摆脱了任何因缘的纠缠或任何障碍。佛的境界与空性合而为一,包含一切存在,称为佛性身或法身。亦称无上智慧解脱身。就像所有的细菌、细胞、病毒等等,无论是好是坏,都在我们的肉体中。当然,我们的肉体总有一天会坏空并销毁。但是,我们的佛性身或法身既不生也不灭。那是因为虚无中没有生灭。这也是为什么它是永恒的和解脱的。如果我们学佛,我们必须知道空性不是由任何原因或条件产生的,而是由我们的证悟和实际体验所证明的。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幻想。因此,如果我们有朝一日成佛,我们将永远是佛的状态。一旦我们成佛了,下一次我们就不可能不是佛了,或者我们又回到了一个未觉醒的人中,这也是不可能的。
不执着于任何人的外表。
佛陀视白衣为破旧丝绸。那是因为佛陀证得了无分别心。即佛心中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也就是佛的见地及思想中没有烦恼。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有与常人不同的看法。
洁白的衣裳和破旧的丝绸代表着容貌及外观。外观包括汽车、房屋、家具、项链、戒指、鞋子等人类使用或穿戴的材料。外表影响个人观点和感受。它也形成了个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对于每个人的外表,普通人的心中都有着虚荣的希望,分别和痴迷的心。当他们穿着白色精致的衣服时,他们比其他人感觉更好,更优越。 而当他们穿着破旧脏污的衣服时,他们会感到难过和自卑。当他们看到其他人穿着昂贵而体面的衣服时,他们认为这些人比其他人高贵、富有和优越。当他们看到其他人穿着破旧的衣服时,他们会歧视这些人,认为这些人比其他人更穷、更丑、更卑鄙、更卑贱。
放下世俗的看法,证明无思、无得、无见的不分别心
普通人根据自己对有价值事物的世俗看法来判断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成功或失败。 这形成了个人偏见。他们执着于这个想法,并纠缠于它带来的麻烦。也就是,他们被自己和他人心中的妄想、分别、执着之心所带来的忧虑所束缚和纠缠。这也是人民受苦的原因之一。
佛陀彻底放下世间见,证得无念、无得、无见的无分别心。所以佛陀摆脱了世俗的烦恼,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心,是个体对现象像变化升华的态度和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穿上破旧的衣服,这样我们才能更像佛陀。这也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佛教的深意,认为虔诚的佛教徒需要吃粗粮,使用粗俗便宜的物品。这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佛陀总是吃美味的食物,并不排斥穿着华丽的衣服。当佛陀吃着美味的食物,穿着华丽的衣服时,佛陀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这也是心中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证明。一言以蔽之,就是消除了区分贵贱之心。
不再有大小相对概念的执着。
佛言:“我认为这千万个世界如同一个诃子。 我认为阿耨池水如同是涂脚的油。”大千世界就是宇宙的空间。大千意味着宇宙的空间比人类想象的要大。在印度,myrobalan
是一种非常小的植物果实。它的学名是
Terminalia chebula。可入药,在印度和中国普遍使用。佛说:“我视大千世界为一诃子。”这意味着佛陀以大为小。也就是说,在佛的心目中,任何现象都没有大小之分。例如,从古代到现在的历史和新闻的记录、图片和信息很多。这些文物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人类不得不建造大型博物馆来存放这些文物。但现在,所有这些文物都可以存储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中。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元宇宙。宇宙的所有空间都可以存储在一个小芯片中,人类可以在虚空间中相互交流。大千世界不就如同一诃子一样吗?
一粒芥子怎能含须弥?
在中国的一部佛经中,有一句名言:“须弥能含一粒芥菜种子;一粒芥菜种子能含须弥。”“须弥”在梵文中,意为印度的奇山峻岭。芥菜种子是非常小的种子。
中国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太子质疑这句话,而请问僧人。太子对僧人说:“我能理解须弥中能含芥菜种子。可是,一粒芥菜种子怎么可能容得下须弥呢?”
僧问太子:“你读过很多诗书吗?”
太子回答僧人:“当然,我读过很多诗书,都在我的脑海里。”
僧问太子:“你读过的诗书,是大?还是你的脑袋大? ”
太子回答僧人:“当然,诗书更大的多了。”
僧对太子说:“现在这些更大的事情都在你的脑海里。 那不是芥菜种子含有须弥吗?”
太子对僧人说:“我终于明白了。 谢谢你。 ”
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虚空间。
如果你注意我们的头脑体验,你会发现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虚拟的空间,我们可以感受和观察到大小、近处和远方的距离、高度和低处的差距。也好比我们的脑袋可以容纳宇宙的空间。在我们大脑的这个虚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洋和山脉,车道和房屋。我们还可以在这个虚空间中步行、乘坐旅游巴士旅行、见人并交谈。亦如芥子中蕴含须弥。这种体验也可以在我们的心镜或第三只眼中观察到,当我们在坐禅中进行深度的冥想时。它不是我们想象中出现的,而是自性自然出现的。当我们深入修习禅坐之后,我们就能分辨出我们的想象与自性化现的不同。它需要冥想禅修的深度训练。没有受过深修禅修的常人,是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的。就像我们在做梦的时候,脑海中的场景,不是我们想象中出现的。
佛陀经历过深度的禅修,已经消除了分别大小空间的心。也就是说,佛心中不再有大小相对观念的执着。这并不意味着佛陀否认现实中大空间和小空间的真实存在。“视其为幻而不执”,不等于“否认其存在”。任何类似的概念都可以用来产生逻辑模拟。
天上人间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幻觉幻相。
佛说:“我视阿耨多那池水为足油。” 阿耨多(Anuttana)在梵文中,意为“至高无上”。阿耨多那池水是天上的水,是无上圣水。既然是无上圣水,就极为珍贵,无比甘甜,值得人类朝圣朝拜。然而,佛陀将阿耨多罗池水视为涂脚油。在古印度,大多数人都很穷,走路时赤脚。他们使用脚油来保护他们的脚。涂脚油是地球上价值最低的物品。
许多人向往天上富贵高贵的生活。任何文物中都有很多关于天堂美好生活的描述。 例如,这里有很多漂亮的女孩、美味的食物、美酒、富丽堂皇的房子、黄金和珠宝。这些美好的愿景鼓励人类做好事,以便来世在天堂里享受。然而,佛陀认为天上的宝物与地上最不值钱的东西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在佛陀的心目中,天上的一切存在与地球上的存在无异。对于天堂所有的存在,佛陀既不爱慕崇拜也不执着依附。佛陀已经了悟,天上人间的一切存在,都是虚幻的。
佛法(Dharma)作为幻相,随因缘而生灭。
佛言:“我认为方便的法门如同转化宝藏的聚集。我认为至高无上的载乘如同梦中的金手帕。 我认为佛陀的道路如同眼前的花朵。 我认为冥想禅定如同须弥的支柱。”这句话表达了佛法(Dharma)作为幻相,随因缘而生灭,因此,证悟者不必执着于佛法。那是因为佛法(Dharma)因人之烦忧而出现,因人之烦忧消灭而消失。佛法(Dharma)可以随时创造、改变、应用、隐没和消失。这不是永恒的东西。如果一个证悟的人还执着于它,那就徒劳地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负担。方便门是指佛法(Dharma)的方便方法。佛陀视之为化聚宝物。化聚宝物的意思,就和可以变出宝物的魔法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观照不同众生的不同境遇,相应地运用不同的佛法方便的方法,让不同的众生证悟自性的宝藏。犹如珍珠宝物,可以随心所欲地化出很多珍宝。这些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财富,如无形的智慧、有形的财富、健康、长寿和真正的福气。这些东西,意味着宝藏的聚集。
无上乘是指无上佛法(Dharma),能解脱拥有无上智慧根,今生能成佛的众生。 同时,这些众生可以在今生自己创造清净佛土。就是说,这些众生能以无上乘的无上佛法,使自己从生死之苦中解脱出来。无上的佛法(Dharma)就像一艘大船,可以让自己和一切众生从痛苦的彼岸渡过痛苦的河流,到达解脱的彼岸。佛陀视无上乘为梦中的金手帕。梦中的金手帕,意味着它看起来很珍贵,很有用,但它不是真的,当我们醒来时,它随时可能消失。就是说,当我们觉悟,彻底解脱苦,就不需要背着佛法的船继续往前走。如果我们到了解脱的彼岸,还扛着佛法的船继续前行,那就是加了我们心里的负担,怎么能叫解脱呢?因此,当我们完全从生死之苦中解脱时,我们不需要执着于无上乘的佛法。
佛陀视佛道为眼前的花朵。佛道是指证得佛果成佛的人所走、所行的道。道(Tao;
Dao)也意味着路径。关于佛的意义、定义和作用,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解释了很多。本质上,佛的心已经没有了区分高下的心。佛陀在佛道中行走和生活时,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证得佛果,或者他的智慧比别人高。佛陀已经证悟了清净心,以及无智无得、无取无舍的真谛。这种心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否证得佛果。一切佛法(Dharma)都包括佛道,是依人的忧虑因缘而设的,就像花儿,看上去很美,但下一刻就要凋谢了。毕竟,佛道也是虚幻的,不是永恒的,不需要执着,也就是说,“佛道”也是人创造的名字形式。成佛也不需要执着,因为当因缘俱足,自然就成佛了。综上所述,佛心认为我、佛、众生为一。未来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佛陀视禅修为须弥之柱。须弥柱是不存在的东西。禅定也是佛法(Dharma)之一,也是根据人的忧虑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处理自己的烦恼和他人带来的烦恼。如果没有这些烦忧,人类为什么需要打坐?
通过冥想禅修,它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智慧,从而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佛教中,冥想禅修的作用如上所述。但是,如果你通过打坐来逃避生活中的问题和责任,认为此刻不要动心,什么都不想,认为打坐时间越长越好,并认为这些都是完美的训练,这可能不是正确的方法。
涅盘的意义是什么?
佛视涅盘为昼夜觉醒,正反为六龙舞,平等为一真地,兴化为四时木。涅盘的意义是什么?涅盘是古印度梵文中的用语。即无生无灭、无因无缘的寂静永恒的存在。很多人都明白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涅盘。而且他们还认为涅盘的状态就等于完全寂静的死亡。其实,涅盘只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之一。完全寂静的死亡是涅盘的状态之一。在不同的佛经中,佛陀都提到了许多不同的涅盘意义。一言以蔽之,涅盘是佛法体,无上智慧,空寂,生死之本。一切作为幻相的存在,都是根据世间的因缘,以涅盘的空性和寂静的本质为基础而产生的。
佛陀视涅盘为昼夜觉醒。无论白天黑夜,醒或睡,生或死,无形的涅盘始终在。那就是空和寂静。每时每刻都觉察到这一点,就是佛陀的觉醒。相对于此,众生还没有明白这一点,以内心的欲望追逐着外在的条件,迷失了自我,在世俗的幻境中受苦。佛陀认为这些众生尚未觉醒。佛陀认为佛与众生的本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众生有没有觉醒。众生一旦觉醒,就成佛了。
基于这一点,佛陀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幻相,包括众生在内,一切存在的本质是平等。这就是为什么它不需要执着于所有的存在来增加个人的烦恼和痛苦。
六识交织而成的正反现象。
佛观正反,犹如六龙起舞。六龙指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性。然而,当这六根受到内外因缘的影响时,它们就开始发挥作用。如果这六根受到恶因缘的影响,这六根的作用就会使人做邪恶的事,这就是恶业,被认为是逆现象。如果这六根受到善因缘的影响,这六根的作用就会使人做善事,这就是善业,被认为是积极正面的现象。不管是恶业还是善业,都会影响到人今生或来世的后果。
众生有分别正反、善恶的心。然而,佛陀已经证悟了这六根的寂静,并训练了自我,将这六根的功能和意识转化为利己利他的正智慧。他也实现了心中的平等之心。也就是说,没有这样的心来区分正反或善恶。世间无论是逆现象,还是正现象,佛陀都视这些为幻相,如六龙共舞。即佛的心境平和,不受善恶现象的影响。
平等与一真之地的意义
佛陀视平等为一真法土。古时,处处有不平之地。有一个人每天带领一群志愿者用泥土铺路。他工作努力,心里没有怨言。他在工作的时候,总是希望能把土地弄平,让众生走得更舒服。在工作的过程中,他认为每个人心中的不平等之心对待他人的态度就像不平坦的土地,人类内心深处的傲慢或自卑之心对待一切也像不平坦的土地, 而且人区分善恶、大小、优劣、贵贱、贫富,以及心存偏见和歧视他人,亦如不平之地。因此,他希望众生不再有分别的心,而能真正体会内心的平等如同平坦土地,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平坦、更舒心。然后,他每天都在努力用土壤填平道路。有一天,他终于领悟到土地的本质是平等的,就像心的本质是平等一样。为什么土地不平整?那是因为外力的原因,比如风力。为什么内心是不平等的?那是因为心受到内外因缘的转动和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净,是用成见的心分别好坏,就是这样的对立心。我们只要把这些不净的东西擦掉,我们的心就会回到最初的平等纯洁,没有任何偏见。
心的本质是平等,不分人与物的等级。因为它不存在任何分别,所以心的本质不会被任何情况翻转和影响。也就是说,它不会因为某事而快乐或悲伤。这种平等是真理的土地。
深奥的佛法,无二即一,无虚即真。一真国土,即一真境界,即一真佛法界。那也是佛无形的身体(佛法身),也是涅盘和空性。它既没有产生也没有消除(无生无灭)。它是非空的和非有的。它无得亦无失。它远离名称和现象。它既不存在于内部,也不存在于外部。无内无外。那是空虚和寂静,是能包容一切、能结合一切、能同化一切的妙体。
当我们不执着任何幻相时,心中就没有负担和烦恼。
佛陀视兴隆教化为四时之木(兴化为四时木)。兴隆教化(兴化)的意思是弘扬佛教,通过劝导,帮助被误导或有过错的人改变或改过进而成为善人好人。四时木是指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落叶,冬天枯枝,也意味着从繁盛到枯萎的转变。也就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这些东西自己都会经历生灭的变化。所以,它也是幻相,不需要执着。我们不坚持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它。如果我们是佛或菩萨,我们在弘扬佛法的时候,就是做我们该做的,我们能做的。我们尽我们所能来做这些事情。但是,我们不需要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压力。
毕竟,我们不能承担他人的生活和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不能承担他们因业力造成的报应。我们也不能取代他们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改善生活。佛陀不承担众生所造之罪。佛陀证得无上智慧,超越六道轮回。他视众生所造之罪为幻相。如前所述,佛陀将这些颠倒的事物视为六龙舞。即使是幻觉幻相,也不代表罪恶及其报应不存在。制造这些东西的人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这也被佛陀视为幻觉幻相。现在你就明白了,佛陀不会自己背着虚幻的东西来增加负担。这也是佛陀解脱一切苦的原因。因为佛陀已经了悟,一切众生的本质都是清净寂静的。一切众生清净寂静的本质就是真理。幻觉与真理合而为一。动心与静心合一。众生所造的善恶,佛陀都视之为幻相,由同一颗心——最初清净寂静之心所生。在这一点上,无论你的眼睛、头发和皮肤是什么颜色,无论你说什么语言,所有有情众生都没有什么不同。
无因无果的理论,是建立在不受内外环境影响的清净寂静之心的状态,因为此刻寂静无为。也因为无现象而无争论。然而,一旦清净寂静的心受到内外环境的转折和影响,六识的作用就开始相应地产生。有思、有分别、有为、有争辩,个体的因果、报应同时不断地产生。这时,发生了有因果关系的理论和事实。
人成佛前,必定经历过菩萨的生活。菩萨发愿救度一切众生。但是,他还没有深刻领悟到上面所说的教法。所以有些菩萨还肩负着众生的罪业,走在菩萨道上,教化众生,甚至为众生而死,所以还有一点点烦恼,还没有超越六道轮回。
结束语
首先,深奥的佛教视一切佛法(Dharma)和一切事物为幻相。但是,它并不否认它们的存在和它们的作用。不执着于幻觉幻相并不意味着放弃它。那是因为当我们修行并证悟了深奥的佛法后,如幻能产生一切正面积极的应用和良好的功用以利己利他。
第二,深奥的佛教是我们生活中听(闻)、思、修的哲学,是自我修行和实现道德的心理学,也是人类至今无法理解和解释的科学。国家和社会所规定的世俗法律,我们还是应该遵守的。这两件事并不冲突。深奥的佛教并不否认世间法的存在。如果你对深奥的佛法只有一点点的了解,而你以傲慢的心否认和轻视世间法则的存在,那是你的无知。很多前辈和上师不讲深奥的佛法。那是因为他们担心无知的人蔑视佛教和世俗的法律。
第三,深奥的佛教不否认自我的存在和自我存在的积极运用和善用。如果你知道自我是幻觉,因此轻易地放弃了自己,那是你的无知和缺乏自我的智慧。
一切佛法、世间法,都是方便的方法,都是幻相存在的,我们可以藉此应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和劝导人类。以慈悲和智慧,以及我们对佛法深奥的了解,可以善用这些幻相,利己利他。愿我们能深入了解佛陀所传授的深奥佛法。愿自己不再有烦恼和痛苦,同时,我们可以帮助他人摆脱烦恼。
愿您有大智慧,受益于佛说四十二章经。愿我们有朝一日一起成佛,一起走在佛道上。阿弥陀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