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2年10月6日星期四

第39章:教学没有区别。

佛说四十二章经    (  39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39章:教学没有区别。

佛陀说:那些学习佛道的人应该相信并遵守佛陀所说的话。 如吃蜂蜜,中间和侧面都是甜的,我的经文也是一样的。

 

 

什么是佛道?

 

佛道也就是佛教的道,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佛法,修行,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它变成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生命、他人、众生、我们周围的世界和在时空中的宇宙。同时,它也成为我们对待自己、对待众生、对待环境的态度。就这样,在这条路上,我们从佛道的学习中,逐渐摆脱生活中的痛苦。最终,我们将永远摆脱现在和未来我们每个世界的生死轮回之苦。

 

文字只是一个符号。 不要执着于字面的现象。

 

佛陀在佛经中说,文字的任何变化都是现象,也是我们在第38章中提到的产生和消除的规律(生灭法则)。同时,它们也是依赖于产生的规律、原因和条件。因此,字面只是一个符号,也是无常的。所以,当我们看任何文章,接受任何佛法,或念佛经时,我们要做的只是明白其中的意思,不必在意任何装饰的文字。

 

作为学习者,我们必须知道并且必须小心,文字的现象以及对任何文字或文字的解释很容易被一些心计的人为他们的世俗目的所操纵。要知道,这些人是有其邪恶的因缘,使他们做这些事,以达到其邪恶的目的。他们的恶因缘来自他们的贪心,也就是爱欲。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应该有一颗伤害别人的心,应该有防止别人伤害我们的心。)

 

同时,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必须用一颗诚实的心去学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了解人的阴险。我们学习佛法,感悟内心的无明,不断的提升自己,让我们的心清净清静,做一个慈悲的好人。有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应该有伤害别人的心,应该有防止别人伤害我们的心。)就是说我们不能有伤害别人的心,不能不防备别人伤害我们。深入学习佛法,不仅能看透自己的心,也能洞察他人的心。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接近佛教中的天眼状态。我们自然会知道任何想要伤害我们的邪恶意图。不管心机之人如何掩饰恶意,我们自然会知道。

 

为什么我要提醒你这一点?当一个深修佛法的人,学到了一定程度,这个人的心就很单纯,很善良。同时,这个人的智慧逐渐增加,这个人的心变得宽宏大量。 此人因德而有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智商低。不幸的是,总有一些心怀恶意的人,意图伤害这个人。因此,我希望你在佛道中学习如何保护自己。

 

佛说:学佛道者,当信奉佛所说。

 

根据人类智慧程度的不同,佛陀所说的都是由浅入深的意思,可分为以下几类:

 

A. 「有」的概念(存在/拥有的概念;有烦恼;有智慧;有为的法则):

 

有四圣谛,依次为苦、集、灭、道(修行之道)。 四圣谛的因缘是四种苦,即生、老、病、死。这四种苦是由十二因缘所造成的。十二因缘已在第三十八章中提到并解释过。十二因缘是由念头无始无明引起的。无明包括心毒五毒,分别为贪、瞋、痴、慢、疑(亦指有害的情绪、状态、感受)。 也就是说,爱欲(心贪)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如三十八章所述,依十二因缘有四种无常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有无常与烦恼,使人受苦。同时,也有使人受苦的思想和念头。

 

有解脱苦的修行方法,就是做某事,如断爱欲,断无明,断因缘。即有生有灭。 有断和消除 (有断灭)

 

有祝福。当众生断除第四章所提到之十恶业,并修行六波罗蜜等善业,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他们当然有自己所造的善因缘的加持和祝福。

 

有前因后果。有善因必有善报。有恶因必招恶报。

 

在宇宙的不同方向有佛的净土。有佛,有我,有众生。

 

一般来说,所有这些概念都是小乘佛教的基本修行。了解生死之苦,从而决定将自己从苦中解脱,是成为佛教徒的根本原因,如出家成为和尚或尼姑。

 

上述概念是佛陀所说和教导的,并记录在已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佛经中。

 

如果佛教徒只有上述的观念,他们很容易执着于苦行,固执地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使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然后才能使众生成佛。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并没有错,因为有些佛教徒是属于这些因缘的,比如最近才修行或修行不是很长时间的佛教徒。他们更愿意接受佛陀教导的这些观念。这些概念更适合他们实践。

 

此外,一些宗教团体属于小乘佛教,特别是在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或泰国。在佛经中,也有很多属于小乘佛教的观念。修行小乘佛法,终有一日,修行者以断除烦恼的方式,证明空性。在这个阶段和状态下,学习者只能自我开悟,将自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但是,他们不能完全开悟他人。

 

B. 空性概念(「无」的概念;无为法则;无欲、无求、无念、无为、无得、无失)

 

证悟内外法界的空性,是佛陀的深奥教法。同时,它也是大乘佛教的主要教义之一。 如果人没有上述小乘佛教的观念,就很难进入空性的境界。同时,空性的概念也很容易被他们错误地理解和误用,因为他们对佛教空性的含义半知半解。

 

所以,一个人若想证悟内外法界的空性,就必须有我们上面所说的小乘佛教的基本观念,而且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关于空性的概念,我在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很多章里都讲了很多。此部落格(博客)的第2章、第12章(17)、第18章和第20章可以参考。

 

佛陀所说的空性概念,在许多佛经中都有提及。关于空性的概念,著名的汉译英佛经有《心经》和《金刚经》。我已经重新翻译了根据我的知识和悟性解释的心经。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它是让心平静,不再恐惧和痛苦(更新于2019/07/11)。 本文将帮助您理解空性的概念。

 

佛陀说,只有接受过佛法,曾经供养过佛陀,在前世已经建立了善根的人,今生才会有福读佛经,并接受佛陀关于空性概念的教导。

 

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即中道义。“ 诸法皆空,因诸法因缘而生。如果没有任何因缘,怎么能生起法呢?这里的法是指佛法等广义的意思,而不是立法的单一意思。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如何理解空性,是基于对因缘的了悟。当我们理解了这个逻辑之后,我们就会意识到佛教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非常合理和合乎逻辑的。

 

缘起性空(缘生的本质是空性)。妙性本空(人的奇妙本性是空)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禅师讲的。深入思考这些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佛教空性的意义。

 

当我们深入了解空性的概念时,我们就会知道所有烦恼和痛苦的本质都是空的状态。既然是空的状态,我们又怎能断除空的状态——爱欲所造成的烦恼与痛苦?因此,当我们体验到空性的概念时,我们不需要切断或消除我们的烦恼,而是将烦恼变成菩提的智慧。那就是把我们的五识——眼、耳、鼻、舌、身——变成五种智慧。这是某种功能性和思考的作用。这是学佛的高级修行。这种训练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拥有空性的概念并实践它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关心生活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当我们有了空性的概念并深入实践它,我们就会了解现象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无论我们是什么职位,做什么工作,它都能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每一位佛,一定都曾体验过并证明了这个空性的概念,必须具有能够化烦恼为菩提的智慧。当一个学人深刻地体验并证明了这个空性的概念时,这个人的自性小光就被点亮了,这个小光立即融入了一切佛陀的光芒中。所以,在我们还没有开悟的时候,所有的佛都是别人,似乎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当我们开悟时,所有的佛都不是其他,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已经是一个与所有佛陀同在的人。然而,此人还没有完全证明一切佛的圆满。这个人还是要不断进步才能成佛。

 

当学习者处于这个程度时,他们就处于菩萨的位置。菩萨有十个阶段和位置。细节记录在中文的佛教经文中。

 

C. 无有无无(无也无

 

无有无无的概念(非” )是佛陀更深奥的教义。 就是把虚空和拥有都清空。它似乎否认虚空和拥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这个概念,它也不否认空性和拥有同时存在。为什么?因为空与有是一体的。佛陀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防止有偏见的学习者单一地执着于空性或拥有。

 

一些学习者认为小乘佛教是佛陀最好的教法。他们认为由爱、欲望和无明引起和制约的忧虑是存在的。然而,他们不明白,所有的存在或所有的拥有都是假的和幻觉。所以,他们认为,人要证得涅盘境界,必须有断除烦恼、无明之法。即偏于断绝现象。(注:无明是指我们上面所说的有害的心态、情绪或任何有害和不公正的想法。)

 

当他们执着于这个有烦恼、无明、断灭现象的观念时,如果他们希望同时开悟成佛,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他们必须在轮回的无量劫中经历他们的生死。那就是他们必须走很远的路才能成佛。

 

但是,一些学习者认为大乘佛教是佛陀最好的教导。他们认为所有的烦恼和所有现象都是由原因和条件产生的,本性就是妙空。由于所有忧虑和所有现象的性质都是空的,因此没有必要切断和消除所有忧虑和所有现象。当他们痴迷于这种状态并且对此只有半知半解的知识时,他们很容易错误地住于顽固的空中,从而对人,事物和生活具有消极的想法和态度。

 

也就是说,一些学习者坚持存在的发生以及任何切断和消除的方法。但是,一些学习者坚持虚无的现象以及任何无为和无思想的方法。无论哪种依据,它都是执着或依恋。由于它是执着或依恋,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烦恼,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造成麻烦。既然它是烦恼,因此学习者不可能意识到真实的真理并学习真实的智慧。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提供了无有无无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为了避免任何执着。同时,它是中道。我们在第 27 章中曾经解释过中道的概念。只有当学习者按照佛陀的教导和提到的修习中道时,他们才有可能圆满成佛。

 

D. 一切佛的密义

 

除了上面所说的浅意和深意外,还有一切佛的密意。除非我们深修深意,否则我们很难接触到一切佛的密意。一切佛的密义,都是以空性的意义为基础的,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但是,如果我们不断地学习佛法,相信并遵从佛陀的教诲,我们就会从佛陀的密义中得到启发。作为学习者,我们必须深刻地证悟空性,才能接受和理解一切佛陀的密义。一切佛陀的密义也用中文记载在佛经中。

 

咒语(Mantra)意为魔力或魅力。佛经咒语是关于所有佛陀的秘密意义的。佛教真言(咒语)是梵文的音译。对我们来说,这似乎是文本的奇怪标志。但是,它可以通过念诵经咒来连接所有佛陀的心。这是所有佛陀都确认和授权的。那就是你的心可以通过念佛的声音或心中的声音与一切佛心相通。你说什么语言或者你是否理解佛经咒语的含义并不是重点。中国佛经中也有很多经咒。不同的经咒对我们有不同的功效。佛经的咒语是一切佛的佛性自然流露的真实智慧。关于佛经经咒,可以参考以下两部佛经:

 

无上智慧心经(心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又,龙树菩萨说:“ 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这是佛教的深层含义。这种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所有佛陀的奥秘,帮助我们推进修行。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观念必须建立在小乘佛教、五戒、十善、因果的基础上。否则,对学习者和人类都是非常危险和有害的。如果我们没有大智慧,我们就很难实现这些概念,也很容易对这些概念产生半知半解和错误理解。

 

佛教的三观三义

 

我们整合有、空、无有、无无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它们的含义扩展为三观三义。 即如下:

 

佛教对虚假的感悟(假观)与世间的意义

 

以「有」为条件,对虚假的感知(假观)是在佛教中建立的。与此同时,世俗的意义(世间法)也形成了。那是因为所有的拥有和存在都是暂时的和无常的现象的变化。所有相关的想法都会立即产生并立即消除(当处处生,随处即灭)。这一切都是生与灭、出现与消失的现象。所以所有的拥有和存在都被认为是虚幻和虚假的现象。作为更深入的学习者,当我们在观察和感知这些事物时,我们知道所有这些现象的变化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同时,这些事物和这些现象的变化被视为世俗的意义(世间法)。是世间的事,世间的烦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世俗的假相来修行和证悟真理 (借假修真)

 

佛教对真理的觉察(真观)与真理的意义

 

以「空」为条件,对真理的感知(真观)在佛教中得以确立。同时,形成了真理的意义。由于一切法由因缘生起,所以一切法、一切存在、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空性。所有的法也是假名。当更深的学习者深入实践这些概念时,它被认为是真正的感知(真观;真实的觉察)。因缘生的本性是空性,这才是真正的意义。修习者深入修行悟道,即能自悟,成正等正觉佛 (等觉佛;正觉佛)。不过,还只是处于自悟的阶段。它无法开悟他人。那就是在佛的位置上的学习者仍然缺乏完美。

 

佛教对中道的感悟(中观)与中道的意义

 

缘于无有无无(非有非无),中观在佛教中得以确立。 同时,形成了中道的意义。 当更深的学习者深入修习无有无无(非有非无)的概念时,他们可以用灵活和创意的方便方法来启发开悟他人。由于那里已经存在任何思想,行为和现象,因此它是非虚无(非零/非无)。 同时,他们明白一切由方便法门所因所缘的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和虚假的,并且明白这些变化和现象的本质是空性而不有(非有)。这种深奥的修行,就是对佛教中道和中道意义的领悟。

 

当学习者深入练习中道的方式时,他们的心和行动就处于纯洁和清净的状态,他们完成了自我觉悟的德行 (自觉),并完美地启发了他人(觉他)。这些完美的行动成就不可思议,能够使他们成为奇妙觉悟的佛陀 (妙觉佛)。但是,它尚未实现完全完美觉悟的佛陀(圆觉佛)。为什么?

 

以幻心修行幻相,成圆觉佛。

 

妙觉佛与圆觉佛有什么区别?

 

首先,等级不同。圆满觉悟佛是究竟佛,在过去生死无量世界中,圆满修行了本章及佛陀所说的四十二章经及所有大小乘经典。

 

其次,作用效果的作用不同。圆满觉悟佛不仅完成了去除心中的一切尘垢,而且还完成去除了内外一切相关的情况,这就是功能的作用。而现在,佛的圆满觉悟,本性清净,能自然流转菩提智慧。这就是自然智慧。

 

这种自然的智慧能够自然地出现在身心中,分别应对各种情况。那就是佛陀对任何情况的反应,没有任何条件和考虑。也就是佛陀在开悟他人的时候,佛陀所做的就是无功用的行为(无功用,即没有意图的行为,意即「无为无所不为」)。佛心如明镜。有相对的情况,佛的心自然会反映,以佛的自然流动的智慧来应对。相对的情况没有了,佛陀的心自然就安息了。心中从来没有念头。这也是我们在下文中提到的体(无形法体),相(现象)和用(效果)为一体的概念。

 

第三,佛教修行不同。圆满觉悟佛已深刻、圆满地证悟了无有无无和中道的概念。 佛陀应对任何情况或开导他人时,佛陀自然会用幻心来修行幻相。佛陀知道所做的一切如梦。没有什么需要执着的。

 

一位禅师说:你遇到的情况没有好坏之分。你遇到的情况是好是坏,取决于你的内心。那就是你遇到的情况是好是坏,是因为你的分别心。区分你遇到的情况是好是坏是你的心。您遇到的任何情况的性质都不存在好坏之分。

 

对于圆满觉悟的佛来说,没有分别的心。不管相对情况如何,对佛来说都是一样的。对于佛陀所遇到的相对情况,佛陀不会在心里分辨好坏。以自然流动的智慧,佛陀会任其自然。

 

体、相、用为一。(这里的「体」是指佛性自性之无形体)

 

除了以上的概括和分析外,我们还可以把整个佛法进一步概括分析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体、相、用。关于这三个部分,我们在本部落格(博客)的佛陀所说的《四十二章经》中也讲过很多。我进一步解释这些概念如下:

 

自性是佛性,是真理、是真实的存在,并存在身体里。此理即成身(无形体),其内自然能生出无量智慧慈悲功德。这些无量功德,如同现象,是不固定的,能因应外境而发挥作用,成为果报。(佛陀视无量功德如同幻相,对此也不执着)

 

上面提到的内容是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和实践。同时,这些也是所有高级学习者的经验和实践。这些是佛教学习和实践的一般课程,进步,结构或经验。所有这些讲话,内容或概念都可以在佛教经文中与中文一起找到或阅读。学习佛教,学习佛陀,完全是内心的训练和实践。同时,它是要实现我们身体和宇宙中的真理。同时,它很好地利用了这个真理来使自我和他人受益。

 

佛教不是要我们拜佛,而是要让我们知道佛是如何悟道成佛的。这是焦点。其他的只是关于如何悟道成佛的方法细节,比如拜佛。不要将方法或概念的任何局部细节视为整个佛教,从而产生对佛教的偏见。如果我们想学佛,这是我们必须知道的。

 

佛教中的信、愿与行

 

无论你在佛教中的智慧程度或修行的层次,都可以从佛法中获益。请记住,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相信并遵守佛陀所说的——佛陀的教导。佛说:信为道源之母,功德之母,能生一切善根。一切善根,就是我们身体的六根。道就是佛教的道。佛陀是说真话的人。对佛有信心,就会培养我们与佛同在。是什么?它是佛法之身,佛果报之身,幻化身,生而为一。 这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当你证明了这一点时,你就会意识到这一点。

 

除了信仰,我们必须听从佛陀所说的话。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听从佛陀的话,就是驯服我们的恶念、颠倒的心、消极的封闭的心,这些心就像野马跑来跑去,也像野猴一样跳来跳去,需要被驯服。

 

除了佛教中的听、想、行 (闻思修),信、愿、行对学习者来说也很重要。 唯有听从佛陀的教诲,才能以同理心和慈悲心成就佛法的誓愿和行动(实践)

 

佛说:学佛道者,当信奉佛所说。 比如吃蜂蜜,中间和旁边都是甜的; 我的经文是一样的。

 

学习者相信并服从佛陀所说的话,就像吃蜂蜜一样。 无论蜂蜜的中间还是侧面,它都是甜的。那些吃蜜的人,只会吃甜的,绝对不会吃苦的。从佛经中接受佛陀的教导也是如此。佛经如蜜。无论你读过哪部佛经,对你来说都是甜蜜的,你可以得到启发来提高你的智慧。同时,你也可以一步一步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过上轻松自在的生活。

 

通过上面的介绍,希望您能以全面的审视和视角来了解佛法。不要把修行的局部细节看成整个佛教。如果我们是学习者,我们必须有理性和逻辑的大脑,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佛法的深层含义。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