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2年1月27日星期四

如何化解厄运及恶命

  

作者: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这世上命苦的人多,许多人都是含辛茹苦地在过着日子,设方想法地改善生活。有人虽然循正道而行,可惜遇不到真正的贵人,被看似贵人的人给设计陷害而遭受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连自己宝贵的生命都因此而赔上。有人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出生就命苦,跟着父或母过着流浪而居无定所的日子,直到有一天自己成年了才意识到自己这一生为什么这么苦,即便如此,也没有坚强的意志想去改善自己的恶命,然后就轻生而亡。有人表面上维持富裕的假象,假装过着享受的人生,其实暗地里心里却非常苦闷忧郁,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财来财去,心里却又特贪别人的财,一天到晚想着如何算计别人。有人觉得生命中总是遇到一些不对的人和事,让自己倒霉透了,总是被拖累,不是破财,就是破身。

 

即使众生意识到自己的厄运及恶命,他们也没有一念想要从修行学佛中让自己从人生的苦海中脱离。如果他们还有一念想要从修行学佛中脱离人生苦海,他们就不至于走上人生的绝路。我观察很多人,他们表面上看似生活正常,有家庭,有工作,或者家庭提供充足的养育金让他们生活就学,可惜在他们看似正常而阳光的笑容下往往隐藏着深深的焦虑和忧郁。例如,我们观察那些知名的网红,他们的知名度及大量的流量数为他们带来丰厚的收入,我们看他们充满阳光笑容的背后,其实都是对生活的焦虑感,并因此而得到严重的忧郁症。又譬如那些高校的学生,无法解开内心的纠结,就自我轻生了断。当下中国学生学业竞争激烈,有学生受不了父母给他的压力,年纪也不过十二岁左右,就轻生了断自己,留给父母的遗言竟是「今生不再相欠,来生不再相见。」令人不胜唏嘘。现在年轻人的早熟,令我惊讶。

 

青少年时期及之前的我,不明白甚么叫做自杀或轻生。我只知道自己的生活比较艰难,家庭环境比较不好,所以自己更要努力用功读书,以求将来改善自己的人生。当年年纪还小的我也不懂甚么叫做修行学佛,更不明白甚么叫做「解脱人生苦海」。我高中时期,有一位同学看起来也很正常,功课也很好,人聪明又充满笑容。有一次我们俩在聊天中,她突然对我秀出她手腕上几条的旧痕迹。然后她告诉我这是她用刀割腕所留下的伤痕。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的意思就是说,当人家的养女这件事让她感到痛苦。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我才稍微有概念去思考人为什么要自杀轻生。我上大学后,我遇到一位不同性格的养女。我相信她也曾经纠葛在为什么她是人家的养女,为什么她的父母不要她,她一定也曾经历过这种内心痛苦的挣扎。幸运的是,她遇到贵人,她也懂得从中转念,她开始看很多佛教师父写的散文及有关佛陀的开示,也跟着师兄姐去亲近密宗的道场。我当年的物质环境没有她好,她很好心,都会将她读过的佛教书籍借我阅读,她还送我一串价值不便宜的108颗的水晶佛珠,说这是密宗师父加持过的佛珠,这串佛珠我到现在都还放在身边。

 

说到养女,我说一点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我身边认识的养女有几位家中就只有她这么一个养女,养父母都给她们满满的爱,物质生活也不缺,甚至可以说丰厚。其次就是有兄弟,可能也是养父母收养的,也有的是养父母亲生的。我自己的祖母也是送给人家养的养女,这是我后来长大后,才明白的。我记得我小时候都是给祖母带在身边。我祖母六十五岁从工作场合退休后,就经常带着三、四的我四处去拜访亲友,我最有印象的就是大舅公和二舅公的家,我祖母每次带我去拜访这两位亲友,都跟他们很有话聊,有说有笑,我每次去都有好吃的点心可以吃。然后我就一边吃一边听他们在聊甚么,都是一些家常话。有一次我祖母说要带我去看三舅公,一到门口,三舅公出来应门,态度冰冰冷冷的,也没有招呼我们进去客厅坐,就站在门口跟我祖母淡淡地应对几句话,小小年纪的我,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彼此之间的陌生与尴尬。我长大后才了解,我那大舅公和二舅公是我祖母养父那边的亲生儿子,从小是跟着我祖母一起被养育长大,可以感受到他们彼此姐弟的感情很好,多有互动,婚丧喜庆多有往来。我那三舅公却是我祖母同父同母的亲弟弟,两个人却如陌生人一般。倒是有一位我祖母同父同母的亲妹妹,我叫她「姨婆」,她没有被送养,却跟我祖母比较亲,我祖母还曾经邀她来我们家一起围炉。我这位姨婆个性比较好,常有笑容,活到九十几岁,还能参加我堂妹的婚宴。所以,父母与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间关系互动是否良好,跟收不收养或亲不亲生,其实没有甚么关系,这跟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比较有关。我记得我小时候,从来没有从我祖母的口中听说她是养女,也没有感受到她因为是养女而自卑。我祖母和祖父白手起家创建的家庭,人丁多,人口多,家财丰厚。祖辈的亲友都喜欢来我们家走动。所以,养女不一定苦命。

 

其实不管我们是不是人家的养女,当我们处在人生当中的任何角色,例如,年轻的学生、媳妇、女儿、儿子、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公公,婆婆,甚至是大龄剩男或剩女这些单身者,或者老年人,我们都会遇到人生的困境与令人内心纠结的事。所差异的只是角色的不同及所面临的这些表象的变化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变化,只要我们深入修行学佛,我们就能看清楚这些表象变化下的实质问题在哪里,这无非就是个人与他人的生、老、病、死的问题在交互干扰,这种影响轻者可能导致个人生气或生点小病,重者就有可能使我们致命。这个「生」就是从人一出生后所需要解决这一人生的种种问题。佛陀就是教导我们认清这种实质问题的根源及如何对治的方法。目前也有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启发,从心理辅导来帮助众生解决人生的烦恼,或者各种财经知识,或者健康及照护知识,帮助众生解决人生财务及病痛的烦恼,甚至是为五十岁过后的人提供相关人生知识及解答,帮助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就观念上的改变让自己的人生藉此活得更好。这些世间的知识都很好,对我们的人生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不过我们深入了解,您会发现它总是还欠缺甚么,最后我们还是要走到佛陀的道路上才能真正圆满。

 

世间的知识和佛陀所教导的知识和智能是相辅相成的。这世间许多人只知道追求世间的知识,求名求利,却不懂得佛陀所教导的知识和智能,等到人生栽了一个大跟斗,再想要抱佛脚,求菩萨救脱解惑,人生也机乎已走到尽头。而许多佛教的出家人只关注佛陀的知识和教育,却不关注世间的知识,只知道吃斋念佛和诵经,求往生净土,却不明白佛陀更深奥的教法,乃在于世间净土即是华严净土,华严净土即是人间净土。阿弥陀佛的净土就是华严净土,就是人间净土。那么,是要求往生哪里的净土? 佛陀有一别名称作「如来」?「如来」的意思是甚么?就是念头这么来,这么去,不来亦不去,这就是「如来」。那么是要去哪里的净土求佛找「如来」?如果明白了,就知晓自己当下清净的一念,或者无念,即是「如来」。

 

佛陀也注意到出家对众生来说不一定是平衡的事,因此才会开示两部有关在家人悟道成佛的佛经,分别是《维摩结经》及《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维摩结是一位商人,有妻有子女,是一位在家男居士。胜鬘夫人是早期的波斯人,今伊朗人,是一位贵族,一位王后,也是一位在家居士。所以,我们明白修行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行学佛也很好,也能成就佛果。佛陀也不是只针对出家人开示佛法,当年佛陀游历各国,也对国王开示如何运用佛法善理治国。例如:《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另有一经《优婆塞戒经》,是针对在家菩萨开示的经典。这一部经,佛陀特别提到,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出家菩萨」,一种是「在家菩萨」。能称为「菩萨」,表示此人已经证悟到一定的果位。又提到在家修行学佛比出家修行学佛还难,表示在家菩萨要成就佛果的障碍会比较多。虽然障碍比较多,但是看清楚一切问题所在,努力去克服它,也是能够成就佛果。从修行学佛中化解人生的噩运及恶命,无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必然也会有一段艰辛的过程,但是这样艰辛的过程,必会让我们先苦后甘甜,当我们踏入佛门成就佛果,再回顾过往,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切努力都非常值得和庆幸。

 

在紫微斗数中,除了主星,还有四化星及六煞星,这些星就坐落在个人紫微命盘的各宫位,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四化星中有一化,就叫做「化忌」,六煞星中有两煞特别令人难受,分别是「地空」及「地劫」。就算是主星,遇到这些煞星,也会变质。无论您是高官贵族,或是升斗小民,在您的紫微命盘中,都有这些煞星存在。这些煞星的影响,轻者就是让自己的人生有一些挫折,重者却是可能使人致命。每个人的姻缘或因缘也不一样,因为主星和煞星坐落不同,事相变化及挫折自然也不同。行运走到,命因此结束,这种差异只在于是甚么原因及方式结束,这每个人也都不一样。

 

有十种名称来称呼成就佛果后佛的状态,其中之一就是「善逝」。「善逝」是佛的别称。「善逝」的意思就是好死,就是安祥而死。世间很多人对此无感,也没有兴趣了解,特别是年轻人。人生过半的人对此可能比较有感,也比较有兴趣了解。所以,佛不一定是指神,佛其实是指我们人类一生中透过修行学佛后所成就的一种状态。那我们有一个疑问,佛会不会死呢?佛的人类肉体当然会经过死亡,但是因为它已经有高度的智慧,所以它知道如何让自己好死,安祥而去,这就叫做「善逝」。这必须有修行功力才做得到。世间许多人在他们人生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您看那车祸意外,尸体支离破碎的,经历这种突然事故的人,往往不清楚自己下一刻是怎么死的,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台湾许多因意外而亡的很多都是年轻人。人生经历这种厄运及恶命,如果自己的灵魂还有知觉,当下煞那必会觉得身心有着极烈难以忍受的苦,很苦很苦。您知道吗?灵魂也会哭泣。当他们来不及对世间的亲友好好地道谢及道别,就这样突然地阴隔两地,他们的灵魂也会难过地哭泣。所以,「死苦」对于一般人,他们很难体会和了解。

 

一般人对「死」比较无感,对「生」比较有感。毕竟我们活着的人,每天从睡眠中一睁开眼,所想到的第一个念头一定是跟自己如何生存下去有关。不管你的年纪大小、职位高低、收入多寡、性别如何、学历如何,甚至无业或游民,人的一念就是想办法活下去。所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洗脑意识就出现了,各种光怪陆离的诈骗手法也出现了,各种国家、社会及家庭纠纷也出现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意见纷争就不断地上演。如果我们不从修行学佛中学习智慧和定力,我们就会被这些现象拖着走、耍得团团转,自己的身心都被拖累而对此没有高度的警觉。对「生」的观察,可以从观察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财经、政治、甚至是国际政治、国际财经贸易,都离不开对「生」的烦恼。您如果明白这一切,您才会警觉到自己的压力来自哪里。自己人生的挫折是甚么原因引起的。当您明白这一切,您才知道如何去应对它。而不是莫名其妙地就轻生了断自己。

 

有人不明白佛陀的教育,问我:甚么是修行学佛?修行学佛简单来说就是清净自己的念头和行为。甚么叫做清净?就是没有贪、瞋、痴的念头和行为。假设贪、瞋、痴是垃圾,那就是将这些垃圾从我们的心中清掉。我这么说,领悟力差的人还是不会明白。因为,您如果连甚么是贪、瞋、痴都不明白,那就更别说有一个念头想要去清除它。就像您如果无法分辨甚么是垃圾,您自然不会将它当作垃圾拿去清掉。您如果想要了解甚么是贪、瞋、痴,可以参考部落格中《道州济语》的文章内容,里边有详细的解说。领悟力好的人,才知道怎么从观照自己内在贪、瞋、痴的念头,去调伏及修正它。这需要从学习智慧和禅定中下功夫,需要时间练习。不是几句「诸法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就能让人当下悟道成佛。绝对没有这种便宜事。即使是佛陀,祂的意念及意志都得在菩提树下于禅坐中接受诸佛菩萨的考核才算过关。因为念头会起起浮浮,没有经过练习智慧和禅定,当您的贪、瞋、痴的念头起来的时候,您自己是不会有警觉的,不仅没有警觉,还会顺着去做,同时,您也不会警觉到周遭的人所起的贪、瞋、痴的念头及行为,这样彼此的念头互相交织在一起,这样的行为也互相影响,自己的厄运及恶命就是这样出现。恶业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如何化解自己的厄运及恶命?简单一句话,就是清净自己的念头。念头清净了,行为就清净了。念头及行为都清净了,您的智慧自然能开启,能够明白清楚怎样做才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人生。无论您正处于人生怎样的角色,您就懂得如何善化自己的人生。人生运途至此,自然走向顺遂。然而,人要做到这样很难、很难,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念佛及诵经来调伏及修正自己内在贪、瞋、痴的念头及行为。

 

在紫微斗数命盘中,每个人的「化忌」星及六煞星,都是可以藉由这样的方式去将它化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怎么化解?就是练习这样的基本功夫,这就是化解个人厄运及恶命最好的方法。会运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有福了,不会运用这种方法的人,就只好继续在人生苦海中载沉载浮。当您将这种修行功夫练习到一定程度,您的福报就会慢慢显现。福报显现的过程,您仍然必须付出一些辛苦的代价。这种过程仍然是艰辛的,但这种艰辛不同于所遭受的噩运及恶命。就像您下田耕种,辛不辛苦呢?当然辛苦。之后的稻穗丰收是不是让人感到非常安慰和有成就感?想必是的。这就像是在自己的福田里播下善的种子,辛苦照料,让它能够成长后丰收。这叫做「福的回报」,简称「福报」。至此,您对于那些具有贪瞋痴的亲友就有一定的敏锐度。因为个人的定慧力,能够感受到亲友贪瞋痴念头频率的波动。如果您还有一些年纪,您就明白,人生岁月有限,没有必要将自己的生命消耗在这些人身上。同时,您也懂得如何避免这些具有贪瞋痴的亲友来攀缘、消耗及拖累您的人生。并且,您能避免他们寄生在您这里,将您当作「盘子、冤大头」削。并能够提醒他们,你已经是出社会的成年人,没有人应该必须为你承担生活的成本。您还能够鼓励他们,请他们好好地靠自己的力量,充实自己的生活技能,找一份正当的且全职的工作勇敢地生存下去。钱不够花?请充实自己多种社会技能,多打几份工,钱财自然能够充足。并且,请他们好好地修行学佛。修行学佛可以平衡人生。听不进去?那就是他们个人的命了。

帮助别人以不拖累自己为原则

  

作者: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

 

年轻时帮助别人,自己通常没有第二个念头,尤其是在单纯的学生时代。当同学有课业上需要协助,在我能力所及,总是尽力提供。大学时期,学长姐及同学知道我在求学上有一些经济上的困难,她们总是很乐意地提供协助,例如,介绍给我学校图书馆工读的机会;抽到学校宿舍让给我,让我避免花费高昂的租金在校外租屋。学生时代那种单纯互助的心,没有第二个念头的心,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怀念。

 

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后,有了一些社会及人生经验,至今才有心思去思维,帮助别人竟然也会出现问题。这种反思必须从我的父母谈起。我的父母热心助人的心,很少去想到自己,很少去想到为自己和小孩谋求生活的福利。他们不会说,为了让自己和小孩过好日子,或是为了不让自己和小孩吃苦,而对别人吝啬苛薄,或者进而为自己和小孩存聚大量的钱财,或在家族的分产上要求远远超过于他们本分应得的财产,或是去牺牲别人来让自己和小孩享福。他们绝不会做这种不义之举。

 

我的父母虽然所受的教育不高,却有着传统道义的美德,认为自己对亲友劳心劳力的付出,在经济上帮助亲友,善待亲友是一件好事。可惜,我的父母无论对待家族的家人或家族外的朋友,他们热心助人,没有第二个念头的心,却让自己吃足苦头,吃很大的闷亏,导致他们自己陷入忧郁的困境,也导致我们家的家境陷入困顿。这前后及中间过程种种的纠葛,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实在无法一言说尽。这让我的母亲一生都活在内心的忧愁和纠结中,并为自己的境遇感到深深的自卑,这种心情也影响我小时候的心情和感受,让我的内心也感到自卑不已,而深深纠结在这种忧愁的情绪中。我后来是透过自己求学上的努力学习及学佛上的精进才走出这种困境,并进而帮助我的母亲走出这种自卑的心情。

 

长大并学佛后,我才深深了解人心之恶,这种恶心来自于人性内在贪嗔痴在作祟。因为我的父母亲所受的教育程度是家族中最低等的,又不是长子长孙,因而有一些理和事他们无法善用言辞表达为自己据理力争。他们说不出口,是为了避免破坏家族的和谐。然而,一切的苦他们都往自己内心里吞,导致他们身心因压抑受伤并进而生病。这一切是我这一生内心最沉重的阴霾,甚至一度让我心情相当沉重。因为我父母生病,特别是我的母亲,是我主力承担着一路照顾走过来的。当我的父母都离世,我卸下这个重担,我才有心思去想,才有一念,我被严重拖累了。当然这只是众多念头之一,不是绝对。我才有心思再去追溯那远因--人性间的贪嗔痴。

 

我以前还不太明白的时候,非常羡慕别人的成长过程有他们的父母的悉心照顾,提供给他们很好的物质生活,父母双全、富裕、长寿,父母也不需要他们奉养。这些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所缺乏的。然后我就在禅坐中沉思,为什么自己要经历这一切辛苦的过程,又为什么我的父母这么没有福气,必须承受这种看似不幸的命运。

 

有一天我终于明白,原来我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表象而已。因果关系及各种因缘果报都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原来这些看起来好像过得不错的人,不少人是用牺牲别人的方式来让自己享福。他们表象过得不错,其实内心常常黑暗不明。我才明白,真正可怜的是这些人,不是我的父母。细节我就不说了。反正人生真的会有因果报应这回事。

 

有些人想尽办法到处求人帮忙,但是,他们没有深思这样的请求,会给别人带来困扰,会严重地拖累别人。这种拖累,包括别人家的财务、健康、精神和时间的损耗和牺牲。这些人一念想到的只是解决自己的困境,让自己的生活好过一些,甚至只是希求有充足的余裕让自己足以享福。有了我父母带给我的人生经验,当这种人再想请求我帮忙时,我特别的谨慎,因为我不想步入我父母的后尘,我不想因为去帮助这种人而拖累自己,让自己陷入困境,进而又再去拖累其他无辜的人。因此,我才会有这样深刻的感受:帮助别人以不拖累自己为前提,才能确保自己不会去拖累下一个人。

 

学佛固然需要有一颗热忱的心去帮助众生,但是,记得帮助众生必须善用自己的智慧及人生经验。当有人来请求我帮忙时,我会先了解状况,在我能力所及的部分,我会尽力提供协助他们需要协助的地方,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别人过度自私且不合理的请求通常会被我拒绝。当我拒绝别人的请求时,该内心愧疚的人绝对不会是我。我不欠任何人,不要因为我学佛,就主观认为我提供帮助是应该的。学佛中的无我无私是我对我自己的深刻训练和修行,不是他人以自私的心态来对我的要求。当他人以耍心机、自私、有目的性的心态来对我要求,我为什么要理会这些人?

 

我的父母在世的时候,不敢违逆他们的父母及兄长的安排。我的父母牺牲自己、不与他人计较的个性,虽然自己吃了大亏,却为我们这些子孙积大福,这种福包含有形的福,也包含无形的福。当年有人能够岁月静好,富乐享福,是因为有人牺牲自己为他们负重前行,为他们承担了他们所没有承担的一切。然而,您知道吗?真正的福乐在于去除我们内在贪嗔痴的念头和行为。我的父母已经离开世间的苦难,目前在天上佛祖的身边跟着佛祖学佛。我已经百分之百可以确定,我的父母在天上享福,安享天年。我的内心为此感到相当欣慰!

 

有些人在世间,表面上看似福寿双全,其实免不了「生、老、病、死苦」,目前也正在经历这些苦楚。所积聚的财产也渐渐被自己和自己的子孙消耗中,这是「生苦」。有人为了不让他们自己与自己的子孙吃苦,又想方设法跑来蹭我父母及子孙的财产、精神、时间和劳力。我只能遗憾,这些人耍计谋的小聪明有,却缺乏远见的大智慧。劝说他们来学佛,没有人将这当一回事。他们的人生太享福了,吃不了苦,更别说有一念想要从生命的苦海中脱离。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吃不了苦,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不是我个人学佛者的问题。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一位有智慧的学佛者,不会背负他们的问题,更不会去负重他们的人生向前行。我不是我的父母。当有人想要用当年蹭我父母的方式来蹭我的时候,往往会被我狠狠地打脸,再狠狠地给他们”修理” (别想歪了,是修正整理啦!)。自己人生的问题必须依靠自己深深自我觉悟,了悟生命中内在的贪嗔痴为自己所带来的一切灾难和苦楚。而不是耍小聪明去牺牲别人的幸福来让自己享福,来避免自己人生的苦难。可惜这些人想不透这一点。由小放大,我们从这些小事的纠结,再去观察社会和国家之间的事,这些耍小聪明的人到处都有,总是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佛陀也深察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佛法必须传承的原因,提供给世间一个正确的道路和人生选择。如果没有佛法的教育存在世间,人类愚蠢自私的行为,终究会毁了自己和他人。众生在苦中就没有一念智慧想要脱离人生苦海,那将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此。阿弥陀佛!


2022年1月6日星期四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9章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陀说:“观察天地时,要想到无常;观察世界时,要想到无常;当感知到精神觉醒时,就是菩提。 有这些知识的人会很快获得道。

 

有无常的感觉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因为这是进入佛门的基本概念。 如果我们对生命的无常没有感觉,我们就很难理解佛陀的教导。

 

一个故事启发我们去认识无常。

 

有很多故事和新闻可以启迪我们认识无常。 在古印度,有一个女人,她的孩子死了。 这个女人每天都在哭泣,为失去孩子感到非常难过。 有一天,她遇见了释迦牟尼佛,对他说:“你能不能用你的神通,让我的孩子复活? 释迦牟尼佛告诉她:“你去问问这条巷子里的每个家庭,他们有没有不死的亲人。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没有亲人死去的家庭,我保证让你的孩子复活。”

 

这女人满怀希望,问巷子里的每一户人家,“请问你们家有没有死去的亲人?” “没有,我爷爷刚刚过去。” 那个人回复她。 她问完所有的问题,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死去的亲人。

 

妇人失望地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告诉他结果如何。 释迦牟尼佛安慰她说:“现在你知道每个家庭都有死去的亲人。 生命的无常存在于世间,也存在于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 死去的家人已经不在了。 摒弃心中的思念和悲伤。 让你的孩子走。 他会在天堂安好。

 

我也很受这个故事的安慰。 我曾经读过一些新闻,说这个人因为他所爱的家人去世而悲伤到不行而突然死亡或自杀。 它通常发生在那些与死者家庭成员关系更密切的人身上。 这是真实的。 根据心理学研究,这种情绪和感觉是正常的。 如果我们知道世间有生命的无常,我们就会以理智逐渐摒弃这种悲伤。 但是,对于没有这种概念的人来说,它可能并不适合。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感到更加痛苦和悲伤。 最糟糕的是,有些人用药物或酒来解决他们的痛苦和悲伤,这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糟糕。

 

“观天地,念无常。”

 

从天空,我们观察气候的变化,如大风、大雨、大雪或冰暴; 从陆地,我们观察地壳的变化。 剧烈的地震、剧烈的海啸或火山爆发总是在几秒钟内发生,没有任何警告; 并且总是带来许多灾难,造成许多破坏,财产损失和人类死亡。 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转眼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知道下一刻是生是死。

 

懂得天地无常,我们就会谦卑于天地,知道要与自然环境好好相处,在开发原有的自然环境时,不要过度破坏它。

 

“观世界,念无常”

 

我们观察到生命的无常。 我们也观察到世间的无常,包括浪漫爱情和婚姻的无常,个人和他人的情感和感觉,事业、工作、友谊、计划、上学和疾病的无常,甚至政治的无常。 .

 

众所周知,浪漫的爱情和对爱情的任何誓言都是神话。 很多人最终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吵架,分手,走自己的路。 没有永远浪漫的爱情。 浪漫的爱情经不起真正的挑战。 如果能早点知道,我们就会着眼于如何培养自己热爱人类的高尚品格,具备在现实中生活的能力,而不是指望浪漫的爱情和虚幻的异性生活。

 

如果我们不能面对爱情和婚姻的无常,我们很容易陷入仇恨和控制异性的欲望。 那是因为我们害怕背叛,我们沉迷于爱情和婚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心自由。 不管怎样,都有类似的情况。

 

所以,这并不意味着婚姻中没有爱情。 相反,它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如何正确处理爱情和婚姻中的恋人或配偶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和经济上,越是独立,越是相互尊重,爱情和婚姻就会越好。

 

大多数工作和事业都是无常的。

 

在私营公司工作并不能保证我们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因为任何公司都可能面临营运或失败的风险。 其次,我们也可能因为个人因素离开任何公司,例如健康问题或事故。 即使在政府机构,也有很多变化,可能无法保证我们的职业生涯始终如一。

 

失业自杀的风险在每个国家和社会都存在。 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公务员因无法适应职务转移而自杀。

 

知道工作和事业的无常,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存够钱,给自己留一条求生的后路,或者准备另一种生存技能,为事业的转换做好准备。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任何无常的事情时,我们会很灵活。

 

情绪或感觉的无常可能会影响和干扰我们的生活步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障碍。 大多数人的个人情绪或感觉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如愤怒、焦虑、兴奋或沮丧。 尤其是在家庭或团体中,成员的情绪可能会相互影响。 当情绪是消极时,如愤怒、仇恨、抱怨、悲伤或焦虑等,可能会影响成员的学习能力,并可能导致学习或事业上的表现不佳。

 

当然,我们个人的情绪也可能会影响他人的情绪。 有些人的心情很容易来来去去。 例如,他们可能在这一刻很高兴,但在下一刻他们可能会生气,从而使我们震惊。

 

知道喜怒无常,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学习和训练我们的思想和情绪稳定,让我们的心保持平静。 但是,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佛是一种方式。 静坐和保持正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这样做也会帮助我们抵抗其他负面情绪的负面影响。

 

我们有可能体验到无常的友谊。

 

对于青少年来说,友谊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也许你正在经历美妙的友谊或与朋友最糟糕的关系。 不管是什么,都是人生的体验。 随着我们毕业后工作,任何友谊似乎都在逐渐淡化。 我们发现很多朋友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

 

然后,我们在工作中与新朋友建立了新的关系。 然而,我们却发现,这样的友情,已经不再像上学时那样纯粹了。 最糟糕的是,我们可能会遇到小人。 别担心。 最好的是,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他真诚的心和能力在多方面支持和帮助我们的高尚朋友。

 

有时候,我们可能为朋友做了很多事,却收到了他们的抱怨。 如果我们被朋友欺骗或背叛,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愤怒和不信任他们。 不管是什么,我们发现友谊是暂时的。 除非我们非常珍惜,否则似乎很难保持长期的友谊。

 

所以,友情也是无常的。 当它出现在生活中时,我们欢迎它。 当它消失时,我们不会保留它。 此刻,我们的心中不会有任何负担。

 

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

 

中国有句谚语:“人算不如天算”。 这也意味着,人的计算跟不上天的计算。 也就是说,对我们人生的任何规划,都可能不如天上给我们的安排。 看来是命中注定。 但是,它也告诉我们要有开放的态度,不要纠结于卡住的情况 掉头转身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的未来之光可能就在那里。

 

所以,计划也是无常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在生活中计划任何事情。 有句话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当我们知道变化的无常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灵活性来应对任何变化。

 

一切行为无常,是生灭法。

 

因为一切行为都是无常的,任何勉强追求外在事物的力量都会束缚我们的心。 当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我们自然而然地随顺任何因缘,而不是通过勉强的追求来攀登社会阶梯。 这样,我们的心就会自由。

 

了解、面对、处理世间的无常,解决之后放下,我们的心就什么也没有。 任何无常的改变都不会被视为挫折、失败或遗憾,而是任何经历为我们带来的智慧增长,使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变化。

 

释迦牟尼佛入涅盘时,说如下偈颂: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是乐。

 

一切无常是生灭的规律,包括自心的生灭,以及任何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生灭。 任何自生灭完全自灭后,也就是将生灭的心及生灭的现象完全灭除后,自我的佛性则不灭,这是自我清静寂止所成就的快乐。

 

所以,整件事基本上都是在关注内心的自我感知和自我反思。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而感知和反映外部世界。 但是,有些初学佛的人,不是觉察和反省自己,而是看到别人的错误,批评别人的错误,从而引起别人的感受很糟和憎恨佛教 如果我们学佛,最好避免这样的错误。

 

觉悟灵性觉醒是菩提 (悟性是菩提)

 

什么是灵觉,什么是菩提?

 

相对于觉醒是睡眠。 它是一种描述。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即内心的宁静与寂静,内心的虚无时,我们就像睡在黑暗的房间里,看不到光明。 一旦我们了知自己的佛性,就如我们从阳光中醒来,可以看到光明,这也叫开悟。 这是关于灵性觉醒的简单而简短的解释。

 

关于菩提可能有很多解释。 根据学佛的程度不同,释迦牟尼佛或佛教中的上师会提供由浅到深的不同含义。 我们将从不同的佛经中解读菩提的不同含义。 所以,要明智,不要被一种含义所束缚。

 

菩提原是梵文,意为一棵树,以菩提命名。 那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坐在树下打坐,他在那里开悟并以自我证明无上平等智慧。 那么,这棵树就叫菩提树。 所以释迦牟尼佛用“菩提”这个词作为“开悟”或“证明无上平等智慧”。 佛教上师通常将菩提解释为慈悲、智慧或成佛。

 

觉悟灵性,就是见了自性佛性,证悟自性智慧,然后成佛,整个体验就是菩提。

 

如何感知灵性觉醒? 有三个重要的方法。 即听佛法或读佛经解说,思索佛法,实践佛法。 灵性觉醒,就是认识自心,即自性、自己的佛性。

 

学佛是觉悟自己的灵性觉醒,而不是拜释迦牟尼佛。 对于大众来说,他们可能没有这样的知识。 但是,拜佛会给他们带来内心的希望和平静。 我们最好以同理心理解这种情况。

 

捏一朵花,微笑。 教外,其他传授,一心印证另一心。

 

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上,捏一朵花给弟子和群众看。 一个个都沉默了,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只有佛教僧人摩诃迦叶微笑地理解这一点。

 

于是释迦牟尼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 真正的现象是没有现象。 微妙法门,无文字立。 在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传授。 这些付嘱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这就是禅的由来。 “法”在此意为“佛法”。 “正法”是指整个佛法。 “眼”在这里的意思是“清楚地看到和反映所有事物”。 “藏”在这里的意思是“隐藏宝藏,包括万物”。

 

所以,禅所传授的是整个佛法,反映一切事物,我们可以看到。 是能以奇妙之心引领我们入涅盘的宝物。 什么是奇妙的心? 就是了悟真相是无相。 怎样才能进入如此奇妙的佛法之门? 它的密码和秘密是奇妙的心,没有文字。 这种特别奇妙的佛法,是在一般佛法之外,传给大迦叶的。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印度禅宗。 “禅”字是从汉语音译而来的。 禅的体系从第一代传授给唯一的一位,传给下一代也是唯一的一位。 方法是一颗心确认另一颗心。 也就是说,同一代人,第二个人根本没有机会得到禅师的印证。 这个规则一直持续到中国禅宗第六代。 在他之后,禅宗在中国广为传授。

 

印度禅是从摩诃迦叶到达摩。 达摩会说中文,也会读中文,他在中国传授禅。 他被尊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 在禅宗中,每位禅师都会留下他的诗句作为证悟。

 

没有文字。 为什么? 那是因为在空性中它是从一心与另一心的交流。 哪里可以找到文字? 除非有人把它记录在纸上。

 

如果一个人不能觉察到自我精神的觉醒,他就很难体验和证明空性,在空性中体验从一心到另一心的交流。 除非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智者,并且有学佛的功德,否则我们很难在空性中得到禅师的传授和印证。

 

世间有金线法衣及钵,作为禅宗的传承信物,并传到中国禅宗第六代禅师惠能后停止。

 

禅宗不容易被大众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它是单一的传授,为什么禅宗对大众来说是神秘和谜团,为什么它在印度不为人所知。

 

禅宗自中国禅宗第六代惠能大师开始为大众所熟知。 他的时间是在公元 638-713 年。 惠能上师为五位弟子开悟禅宗。 于是,这五位弟子在中国各地发展禅宗。 同时,禅宗也传授给日本和韩国。

 

禅师惠能是文盲。 正如我们在上面知道的,禅中没有建立任何文本。 这就是有趣的地方。 文盲并不是开悟智慧的障碍。 这是佛教史上的一项特殊记载。 这段记录也让我们知道,无论说什么语言,都不是启发我们自然智慧的障碍。 为什么?

 

任何语言都是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发展起来的。 前面说过,至尊之道无言。 就是说,我们天生的智慧是无法言说的。 一旦我们了悟自己的自然智慧,我们是文盲还是说什么语言都不是那么重要。 任何文字或语言都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我们的自然智慧是什么。 换句话说,任何文本和语言本身都不是自然智能。 当我们想要开悟我们的自然智慧时,我们甚至不得不暂时放弃任何文字和语言。

 

然后我们知道人类的外表或肤色也不是启发我们自然智慧的障碍。 如佛所说,真实的现象是没有现象的。 人的容貌或肤色是随时可能改变的现象。 亦是无常。

 

诗句表明谁的自然智慧得到了启发。

 

禅师弘忍(公元601-674年)是中国禅宗的第五代传人。 他指挥了一座大禅寺,许多弟子向他学习禅宗。 他的一位弟子神秀,也是教授禅宗的首席教授。 不过,他还没有得到弘忍禅师的以心印心地印证。

 

众弟子都以为神秀首席教授是中国禅宗第六代传人。 他们预计这是真的。 一天,禅师弘忍让弟子在墙上写下他们在智慧上证悟的诗句。

 

众弟子请神秀写诗。 接着,神秀写下诗句:

 

身为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尘埃意味着烦恼、麻烦或错误。 这些经文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去除任何烦恼、麻烦或错误。 看起来很合理。 众弟子都欣然同意,认为大家都应该按照经文来修行。 他们都认为中国禅宗第六代一定是神秀。

 

当时,惠能从他工作的厨房路过那里,好奇他们在谈论什么。 一位同事告诉他神秀写的诗句。

 

惠能闻言,心中有几句诗句,让同事帮他在墙上写下诗句: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众弟子都好奇的读着这些经文,不明白什么意思,全都愣住了。

 

禅师弘忍来到这里,看过墙上的诗句。 他知道惠能开悟了他的本性智慧。 半夜,弘忍禅师为惠能讲《金刚经》,传授禅法,包括金线法衣和钵等。 从此,慧能得到禅师弘忍的印证,成为中国禅宗的第六代传人。 那是因为他的自性自然觉醒了。

 

有这种知识的人很快得道。

 

两节经文基本上没有错。 但是,你知道神秀和惠能的上述经文有什么不同吗? 神秀还没有看清自己的本性。 不过,惠能已经看清了自己的本性。 自性就是佛性。 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和未来。

 

有什么区别? 一句话,就是一般人与菩萨的区别。 也是有分别智与无分别智的区别。 只是出自想法的不同。 就这么简单。 然而,它很难被大众理解。

 

有分别智和无分别智有什么区别?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擅长区分的智力(分别智),尤其是精英阶层。 分析、研究和辩论的能力是区分的智力(分别智) 但是,这不是无分别的智慧 (无分别智)

 

分辨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分辨什么是真德,什么是真恶,我们知道应该做真善而不做真恶。 所以,有分别的智慧是一件好事。 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能有分别的智慧。 但是,如果我们想学佛,这还不够。

 

学佛,必须在分别的智慧的基础上证悟无分别的智慧。 只有我们在无分别智的状态下,才能证得无二元对立的智慧。 那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如果我们要证悟这种智慧,就必须证悟空性。 然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神秀或许有分别的智慧。 但是,他并没有无分别的智慧。 所以他不能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的领袖。

 

对于大众来说,有的人甚至连分辨善恶的能力都没有,更谈不上有分辨的智慧了。 所以才会做恶事,连羞耻感都没有。

 

观天、观地、观世间,有无常的念头,就会领悟到这些的本质是空性。无常的本质是空性。现象的变化就是无常,这如幻相,不是真实的,这就是对于假象的感知。无常的本质是空性,这就是实相和恒常,这就是实相的感知。由此,我们延伸到我们的精神觉醒的本质也是空性。那么,它们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无障碍的智慧,是一切的智慧,包括分别的智慧和无分别的智慧。现象的变化和相应的无常,属于分别的智慧。无常的本质是空性,这就是真理与恒常,属于无分别的智慧。这些的本质都是空性的智慧。即假与真为一,虚与实为一 (真妄一如)。惠能意识到了,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的领袖。

 

如果我们有如上所说的知识,我们很快就得道了。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实践它、体会它、证实它。 天上人间,无人能如佛。 佛的功德深如海。 人生苦短,得人之身难。 如果有机会读到这篇文章,我们还是珍惜自己的佛性来学佛吧!

 

英文:Chapter 19: Perceive the fake and real at the same time (Updated on January 7, 2022 )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