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2年1月5日星期三

第18章 思想之根源原本是空。 (更新于公元2022年1月5日)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8  ) 

 

摩腾、竺法兰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八章 思想之根源原本是空。  

佛说:“我的法是想无想,行无为,讲无言,无行于行。那些明白所说的是接近它。那些对所说的感到困惑的人远非如此。言谈之道断绝。它不能被事物束缚。毫米或厘米的差异会在瞬间造成错误。

 

这一章对于学佛的初学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何况还没有学佛的人。如果要完全理解佛所说的这一章的内容,起码得学佛十余年,自证菩萨智慧。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学过佛法,但对佛陀所说的内容,却一无所知。所以,如果我们还没有学佛,还没有证悟菩萨的智慧,我们最好不要批评佛所说的内容,以免显出我们的无知。

 

因为不知道本博客读者的学佛程度,所以只好详细说明,以免读者误会佛陀所说的内容。

 

解开和切断连接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以及任何现象和情况的抽象绳索,将使我们的心灵真正自由。

 

大多数人无法证悟佛的清净境界。那是因为他们的六识在追逐外相,纠缠于内在,随着外在的变化而转动。同时,他们过度沉迷于物质生活。

 

因此,如果现像或任何情况及其变化不能满足他们的想法,他们很容易生出五毒心。只有当现象和任何情况及其变化满足他们的心时,他们才能产生快乐的心。无论如何,他们的心思意念都被外在的现象、任何内在或外在的情况以及它的变化所占据。所以他们不能理解佛陀所说的空性的意义。

 

释迦牟尼佛常用“系”、“缚”、“束”来表示我们的心、意念、思维及意识,被现象的任何面向、任何情境所束缚、约束、制约和限制。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做的就是我们所想的。而我们的思想和所作所为,是被任何现象、观念、意识形态、理论或任何情境所束缚、约束、制约和限制。然而,不管我们的念头是什么,一个念头的诞生就是我们心中另一个念头的死亡。我们以前的想法与后面的想法不同。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像河流一样,一直在流动和流动。它总是如此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它是无常的。

 

执着于任何现像都会掩盖我们的自然智慧。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的作法、方法、教法及所呈现的境况,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闪电,都应如是观想。”这是金刚经中的名句。

 

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理解,所有的行为及现像都是不真实的,而是因缘形成的,是暂时的,是依附于另一种现象,随时可能消失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总是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任何现象。如果我们执着于任何现象,这种执着和现象将覆盖我们的自然智慧。

 

其次,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任何行为和思想,更不要执着于佛教或学佛。为什么?那是因为固执于任何行为和思想,都是造成问题和痛苦的原因之一。即使顽固地坚持佛学或学佛,本身也会成为学佛的障碍。

 

无论如何,佛陀的教诲总是要一步一步地打破或粉碎我们顽固的执着的心,无论我们坚持或执着什么。如果我们只知道上座部(小乘)的佛教,或念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并且执着于这些东西,我们的心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可能会发生任何争执;当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能因此对佛教不感兴趣;一旦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我们很容易从佛教信仰中退转。

 

宣扬上座部或阿弥陀佛的人,可能不会讲《佛所说的四十二章》,尤其是这一章。那是因为这一章很难表达、教导和理解。本章不适合初学佛者和仅有小慧根者。

 

作为佛教的老师和教授,我们一直鼓励大家学佛。谁敢告诉你不坚持学佛,不执着学佛?但是,如果您阅读了此博客中的每篇文章,我相信您可能对此有任何概念并知道原因。

 

思考无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无念?

 

让我们回到主题。为什么佛说我的法是念无念念?它让你感到困惑吗?这里的法是指佛法,是指法,也指佛陀的教法和任何现象。

 

一种想法(一个念头)是关于任何事物的生成()和消除(。这甚至是关心任何生命的生死。所以,当一个人处于无念状态时,什么都没有出现(,也没有什么消去(。同时,这个处于无念状态的人,会跳出生死的束缚。也就是说,它跳出了命运的限制。

 

再者,当一个人不再执着、不再坚持于任何现象,或者已经了悟无现象的真谛时,就会处于无念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面前有任何现象,就会从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如果我们面前没有现象,我们的头脑中又怎么会出现任何想法呢?无论如何,无念意味着清空我们的思想或心灵。

 

任何烦恼,任何痛苦,都来自于任何现象及其相应的思想和感受。一旦任何现象及其相应的念头和感受消失,任何烦恼和痛苦都会同时消失。

 

一个念头就会造成一种情况。这种发生的情况会引起另一种思考。思想和境遇就是这样循环、持续、无休止地形成任何现象。如果第一个念头是邪恶的,不管它是什么,从哪里来,同时,相应的情况让我们根本不舒服,反正我们在受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保持无念的心,我们的心就会平静,然后我们就可以客观地观察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的情况。这就是无念的作用和应用。

 

 

逃避任何现象和情况都不是一个好主意。

 

有些人想逃避任何麻烦和痛苦。因此他们选择逃避可能发生的现象。佛陀从未教导我们要逃避任何现象。相反,佛陀教导我们要面对它,了解任何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那是因为所有的现像都是由任何原因和条件形成的。

 

同时,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自我,一种从自我中产生的思想。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是任何现象的原因之一。自我的缘由,也就是从自我中生出的念头,一旦没有出现,或者已经没有了,就不会形成任何现象,任何烦恼和痛苦都会一起消失。

 

例如,如果我们有一个追求爱情的想法并真正做到了,爱情的现象就形成了。任何有关爱情的快乐、烦恼或痛苦都会不断出现。相反,如果我们没有追求爱情的想法,就不会形成任何关于爱情的现象。

 

 

了解任何现象和任何情况的本质都会使我们变得明智。

 

这样的概念真的很难理解,更别提在现实中付诸实践了。那么,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如何训练我们进入无念状态?有的和尚、尼姑要修心无念,就是封闭自己,拒绝世间的任何消息,然后每天念诵阿弥陀佛或佛经。他们不在乎世界上发生了什么。

 

换句话说,他们拒绝外部现象、任何情况及其变化。也许这是一种训练心意处于无念状态的方法。但是,这不是唯一的方法。释迦牟尼佛并没有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自己的心处于无念的状态。

 

那么,释迦牟尼佛所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所遇到的,是真正理解和认识任何现象、任何情况及其变化的本质。所谓本性是空性。任何现象、任何情况及其变化都是从虚空中出现的。任何现象、任何情况及其变化,都是由任何原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

 

这种空性什么都能显现,从空性中显现出来的东西总是在变化和变化。一旦我们的心追逐着所说的每时每刻、每一天、每一年的变化,我们将会多么的疲惫和痛苦。面对这些变化的明智方法是什么?就是不断地《想「没有想的念头」》(念无念之念,心要稳,心要清。无论发生在我们面前的任何现像或情况,我们总是清楚地知道本性是空性。然后,我们从无念中冒出一个正确而明智的思想来面对和处理现像或情况。

 

 

放下对任何现象和情况的任何执着。

 

那么,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念头?实际上,他处于一想与无想的状态(一念与无念的状态。而这个念头就是专注思考「无念」。他的心始终处于无念的状态。这就是他面对现象、任何情况及其变化的方式。他没有为了逃避现象、任何情况及其变化而封闭自己。

 

也就是每一个念头都住于正念,去领悟到现象、境遇及其变化的本质,是空性和虚无;既然是空无,就没有理由,也不需要为空无出现任何念头,更不用说出现任何恶念了。无论现象、情况及其变化如何多变,一旦生起任何念头,都是在侵犯清净心——内心的寂静状态。

 

所以,更深刻的理解是,即使一念为《念无念》,也应舍弃。即使是这样的想法,也不应该在我们的脑海中占据一席之地。舍弃任何念头,直到没有什么可舍弃为止。它是真正的虚无和静止。

 

 

行无为使我们的心安定自在。

 

行无为是什么意思?它也意味着「做《不做》」,「为《无为》」「为」就是《行》或《做》的意思。如果我们对上面所说的无现像有了基本的概念,那么面对无现像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同样,如果我们面对无现象而没有思想,我们应该怎么做?也无事可做。那么,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如果无事可做,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对我们有意义吗?

 

它真的让我们的心得到休息和放松。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那么,我们可能还有另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一直无所作为?不。其实,他会一直做某事,做《不做》」,为《无为》。你这样认为他是懒惰的人,还是逃避现实?不,也不是。其实,他讲授佛法四十九年;他启发了人类的智慧,为人类留下了2500多年的智慧宝藏,并将继续前行。

 

佛教的精髓是开悟自性的自然智慧。

 

佛教的精髓是开悟自性的智慧,而不是拜佛菩萨。拜佛或菩萨,是借着他们奇妙的灵力——慈悲的力量,帮助我们在德行上——行善,从而最终启迪我们的自然智慧。

 

所以,无论是拜佛菩萨,还是行善,都是一个方便的方法和过程,帮助我们走向最终的目标;以及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自我证明自己的自然智慧。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智商和情况不同,使用的方法可能有84000多种;并且这种方法可以随时产生()和消除(。也就是说,它可能在某一天出现,可能在另一天消失。这种方法是无常的,因为它是根据任何现象和情况而变化的。

 

例如,到处都造佛像和菩萨像。有些人讨厌佛菩萨像,故意毁坏这些佛像。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智慧。佛菩萨像的现像是无常的。它只是帮助人类激发其自然智慧的一种方法。真正的智慧是软实力,是无相,是永恒的。现像只是暂时性的变化。在我们的自然智慧中,没有佛像或菩萨像。无论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每个人都存在这种真正的智慧。但是,你知道你有这种天生的智慧吗?你的自然智慧是否已经开悟了?这样的真智慧岂能毁灭?

 

仅凭我们的小智慧,我们真的很难了解佛陀的大智慧。如果我们总是执着于任何现象,我们可能会做任何愚蠢的事情,自寻烦恼和痛苦。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远离任何现象,我们就会用我们的自然智慧去做任何事情。这种自然智慧之一就是做无为﹝做《不做》」这件事,「为《无为》」这件事﹞。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远离自己的主观想法,或者远离他人思想的主观影响。

 

我们所做的就是真正做一些事情。我们知道,离开任何现象、任何情况后,任何麻烦和任何痛苦都会过去。我们因此跳出任何现象和情况的框架和圈子,然后以正确的思想做正确的事情。

 

 佛陀总是要打破和粉碎我们的顽固心。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来所说的佛法不能取,不能说,是《不是佛法》,也不是《不是佛法》。那么,它是什么?诸贤圣人,皆因为《无为的佛法》而异于众生。

 

佛法是指法、佛的教法、道理、世间的方法、学佛的方法、心意的变化、任何思想、任何现象、情况及其变化。佛法的涵义很广。还包括无思、无为、无言、无行、无现象。

 

佛陀所说的佛法所包含的智慧是非常博大精深的。这不是我们世俗的智慧所能想到的。其次,真正的智能几乎无法通过逻辑辩论获得。那是因为真正的智慧是无法言说的,而是可以通过实际的禅修和经验来获得的。真正的智慧真是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不要取如来所说的话,不要说如来所说的话,因为如来所说的话不是现象,也不是无现象。佛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我们会被如来所说的现象所束缚、制约或限制。若取如来所言,而论如来所言,亦受佛所言无念、无行、无语、无行所束缚。

 

所以,如果我们对佛陀的教导有一些概念,我们知道他总是要打破和粉碎我们在任何事情上的顽固,甚至是我们顽固的无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我们真正了悟佛法,不害人不害己,不给别人带来麻烦也不拖累自己,包含因果报应等内容时,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可以自由地做我们喜欢做的一切。因此,这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自由。

 

为什么圣人与大众不同?圣人了悟真智,在日常生活中证明,一切无为,无所不为。

 

真正的智慧是无言的。

 

真正的智慧是无言的。为什么?任何关于任何现像或事件的言论都包含个人偏见。您认为任何关于无现象的演讲都不会包含个人偏见吗?也许不会,也许会。所以佛陀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如果我们不明白他所说的,我们就不会得道。为什么?

 

道原本是无语的。离开现象,无语。所以他说佛法是在讲无言。「道」无言,无语。佛所说的,是给我们指示方法,以及走向目标和「道」的方向,而不是「道」本身。「道」本身应该由我们自己去禅修和体验。如果我们总是执着于佛所说的现象,我们得到的不是真正的自然智能,而是知识的洞见。

 

有的人想表明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什么,所以整天不说话。你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对的地方?

 

虽然我们悟到了佛法的真智慧,但并不代表我们整天什么都不说。如果我们整天不说话,我们就会陷入不说话的愚蠢固执。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相反,他每天都在讲话。他所说的,其中之一是关于不说话的智慧和事件。

 

 

佛法是为了治愈我们生病的抽象心。

 

佛说,什么是佛法?它将无实践付诸实践(行《无行之行》,修行《无修行的修行》。他为什么这么说?佛陀所说的一切佛法,都是为了治疗人的抽象的病心。若无病心,何须佛法?

 

这里的心是指抽象的生病的心、头脑和思想。修行佛法还包括纠正我们的行为以及思想的意义。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纠正我们的行为或思想呢?当我们追求或执着于任何现象、事件、概念、意识形态、信仰或知识时,都会产生任何抽象的心,例如贪、瞋、痴、狂、疑等心。

 

当我们有贪或嗔之心时,表示执着于现象使我们生病和不快乐。佛用佛法医治我们的病心。所以我们需要把佛法和佛陀的教法付诸实践。就像我们需要吃药来治愈我们的疾病。

 

当我们了悟真理无现象,现象的本质是虚无和空性时,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执着,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生起任何心?即便是贪心,或者嗔心,也无法生起。

 

事实是,当我们面对空性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着,任何心都无法生起。唯一可以执着的就是空性。在这种状态下,心无杂念是健康稳定的。那么,我们还应该在实践中做些什么呢?已经没有什么需要我们付诸实践了。我们也不需要佛法。就像我们不再需要药物一样,因为我们已经从疾病中恢复了健康。这就是不修行的意思。

 

那么,实践无修到底是修行还是不修行呢?两者都是。当我们对任何现像或任何事物顽固执念时,我们将佛法付诸实践,以治愈我们的病心。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任何现像或任何事物时,我们就将无行付诸实践。

 

佛言:“那些明白所说的是接近它。那些对所说的感到困惑的人远非如此。”所以,不管我们理解与否,都只是一念之间。如果我们明白了所说的,我们就会接近道、真理和自然智慧。如果我们仍然对所说的话感到困惑,我们就离道、真理和自然智慧很远了。

  

道之真谛,无言。

 

“言辞之道断。它不能被事物束缚。毫米或厘米的差异会在瞬间造成错误。“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道不能用言语和谈话来表达。道若用言语来表达,就如同被绳索捆绑。这样的道,这样的心,就这样被禁锢了。我们必须切断言语和谈话的抽象绳索,因为任何言语和谈话都是依附于事物的。而这会让道和我们的心失去真理。只有断了一切言谈——也就是放下一切言谈,我们的心和道才能不受事物束缚,然后我们才能在我们的思想和自由的心中看到道的真谛和万物的真谛。

 

毫米或厘米的差异会在瞬间造成错误。

 

“毫米或厘米的差异”意味着非常细微的差异。这也意味着有点错误的理解或微妙的误解。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学佛的错误。

 

为什么?有的人听过无思、无为、无言、无修。然后主观上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学佛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同时,他们也因此增加了自负。

 

任何佛菩萨证悟了真理、道、自然的智能,总会做一些事情来启悟众生,救度众生,解脱一切痛苦。他们所做的事情,叫做《在梦中做某事》。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在做这些事情,但他们并不固执于那些事情。

 

其次,未成佛、未成菩萨的人,一定要多想佛的言教,多做忏悔过错的事,改正自己的行为态度,清净自己的心,清空自己消极的心,每天将佛陀的教义付诸实践。

 

再者,本章是要表达无功无用的修行,以及证明什么是无证。这是菩萨修行的阶段和等级,并不是那些尚未学佛的人的等级。

 

成佛、成菩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必须完全以个人无数次的生命来体验佛法中的学习。如果你有幸读到这篇文章,希望你能珍惜这次学佛的机会。在当今世界,有机会读到这一章的人寥寥无几,更别说去理解了。即使是学过佛法的人,也未必会读到这一章的中文译本。这一章真的非常难得,非常珍贵。这对启迪我们的自然智慧很有帮助。

 

英文:Chapter 18: The root of thoughts is equal to the Emptiness.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