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2年8月27日星期六

第36章:辗转挣扎获得胜利。

佛说四十二章经    (  36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六章 辗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36章:辗转挣扎获得胜利。

佛陀说:人们离开邪恶之路后,他们很难成为人类。 既然他们成为人类,他们就很难除去女身而成为男身。 既然成为男性,他们就很难完全拥有六根 既然他们完全有了六根,他们就很难在国家中部出生。 既然他们出生在国家中部,他们就很难遇到佛陀的世界。 既然他们遇到了佛陀的世界,他们就很难遇到修道这件事。 既然遇到修道这件事,他们就很难树立信心。 既然他们建立了信心,他们就很难发起菩提之心。 既然他们开始了菩提心,他们就很难不修行也不做证明。

 

 

如果一个人前世在人间做过恶事,那么这个人死后会投生到恶道世界。本章所讲的是,人在恶道中所受的苦灭除消尽之后,这个人终于离开恶道,可惜仍然很难拥有福报。如果这个人幸运地是人类,那么这个人想要有什么好运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个人如果有幸得到世间福报,还是很难遇到佛法。如果这个人有机会接触佛法,也很难有信心学佛。就算这个人有信心学习佛道,但也会有很多的自我障碍,需要他去克服。也就是说,要成为圆满的人,要学佛中的道,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有幸知道这个部落格博客,并遇到佛陀的教义,那是我们的幸运和福气,我们应该知道珍惜自己的身体来学习佛教中的道。

 

在佛教中,一个轮子里有六道世界,这是一种象征寓意,人类会根据自己的业力轮流往生六道世界。也就是这个人前世的所作所为,决定了这个人将投生到未来的哪个世界,就像轮子在不停地运转,人的生死都在命运的轮子里转啊转啊!人难以摆脱这种轮回的命运,除非这个人自证佛道并成佛。那么,这个人就永远摆脱了这种六道命运的轮转。

 

这轮子中有三种善道世界,有三种恶道世界。恶道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人道不属于畜生道,而是属于善道世界。天道也是善道世界之一。菩萨道属于善道。所有这些道路径都包括具体的形式和幻影。也是人精神中的某种世界,表现在人的心或脑中,如梦似幻,让人感觉如此真实。

 

当一个人及其灵魂做了好事,它就会存在于善道世界中。但是,当一个人及其灵魂做了邪恶的事情时,它就会存在于恶道世界中。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形式和外观,以及内心的实质感受是福还是苦。大多数情况下,人类的灵魂所做的将表明它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世界,是善,还是恶。即今生所造之报应,所谓的现世报。有善报,有恶报。

 

佛说:“人出离恶道后,很难成为人。”

 

当一个灵魂终生在恶道世界中受苦,最后终结时,这个灵魂便立即离开了恶道世界。也就是,这个灵魂的肉身形态,死在了恶道世界,又会以另一种新的肉身形态重生到另一个世界。例如,以畜生道的畜生形态受苦,挨打挨饿的流浪狗死后投生到另一个世界。但是,这个灵魂很难以新的人体形态重生于人道世界。那么,如果很难成为人类,这个灵魂会在哪个世界以新的身体形式出现?

 

这个灵魂有可能投生到天道世界和修罗道世界。两者皆属善道。有三十三个天道世界,有的天道世界没有佛法,也就是没有佛陀在哪里教化众生。阿修罗类似于天人。修罗道的世界充满了仇恨,他们总是与另一个天人战斗。阿修罗虽然有机会听闻佛陀的教诲,但阿修罗却有着严重的仇恨心,以致阿修罗无法好好学佛。

 

天道中有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之一,有一名为长寿天。即在长寿天,众生有长寿。长寿天堂被认为是佛教的八难之一。灵魂一到长寿天,其心意就处于深沉的安定状态,不去想什么,也不在乎什么,直到长寿天的生命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在这段时间里,这个灵魂并不关心佛陀的教诲。也就是说,长寿天的众生没有机会学习佛陀的智能和开悟。故长寿天众生很难学佛。

 

这个世间有众生,不作恶事,所相信的戒律,真诚奉持让其心安,愿意往生福地。他们甚至不知道佛陀的教导是什么。这样的众生,有可能投生到长寿天的世界,享受其中的福寿。

 

在佛教中,人道世界被认为是众生学佛的最佳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有佛法。恶道世界的众生受苦受难,没有机会听闻佛法。即使在人道的世界里,也有很多人在受苦,没有机会接触佛法。同时,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地方不存在佛教。综上所述,众生出离恶道,遇到佛法的机会很小。佛陀说:“很难拥有人的身体。人也很难听闻佛法。”所以,身为人类,有机会接触佛法,听闻佛法,是何等的幸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佛陀说:“既然已经成为人,就很难去掉女身,而要成为男身。”

 

在古代信息封闭的时代,人类的女性更加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严重鄙视,受到严重不公平的对待。女性的地位很低。此外,女性的身体比男性的身体更弱。有些家庭不喜欢女婴,因此虐待女婴,甚至无情地杀死她们。所以女性比男性更痛苦,女性学佛的机会更少。即使在今天,男女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于许多国家。没有佛教的地方很多,那些地方的女性还在受苦。

 

因此,当众生离开恶道,幸运地成为人类时,众生成为女性的机会多于成为男性的机会,因为他们必须在生命中不断地受苦。在现实中,女性身体确实很难变成男性身体,除非接受变性手术。但是,在佛教中,有一个概念是去除女性身体成为男性身体。

 

在佛教观念中,男性身体的概念具有像征意义。它认为男性的身体越强壮,越有福气,越有机会学习佛教中的道,从而肩负起拯救众生摆脱痛苦的责任。

 

如果一个女人愿意听从佛陀的教诲,愿意学佛的道,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愿意承担起救度众生的责任,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那么她就与世俗的男身无异了。她日后一定能成佛。在佛教中,这就是去除女性身体成为男性身体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是女性,你要知道不要轻视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无论你是男是女,在佛性空性中都是平等的。就算是女性,未来也能成佛。

 

佛陀说:“他们既然化为男身,就很难完全拥有六根。”

 

众生若出离恶道,侥幸化为人之男身,则难有六根。在佛教中,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完全有六根,就是这些功能正常,能好好地使用。即不失明,不聋,不哑,手足不残,没有智障,也没有精神问题。

 

在佛经中,佛陀曾说过,出离恶道而投生为人的人,要嘛是短命,要嘛是地位低下的人。他们要嘛成为主人的奴隶,要嘛经常被使唤做事。有的甚至没有完整的六根,甚至被虐待而死。

 

也就是说,那些做了很多恶事而投生到恶道世界的人,每时每刻都在受苦。等他们结束了恶道世界的生命,重生到了人界,就算他们成为了人间的男性,他们的生命还是要受尽折磨,直到再次死去。再次重生于恶道世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这样的轮回痛苦,直到他们有念佛、求佛救度他们从痛苦中解脱的念头。因此,他们才有机会摆脱这种轮回之苦,有机会成为一个好人,过上好的生活,接受佛陀的教诲。

 

佛陀既不轻视这些众生,也不忽视他们的痛苦。佛陀曾说过,这样的众生,在他们自己结束痛苦之后,终有一天会成为佛陀。然而,在这期间,在成佛之前,他们不得不承受他们所想所为所带来的后果。这些生命既然有邪恶的思想,做了邪恶的事,那么痛苦的后果当然要自己承受。没有人需要为他们承担任何责任或为他们承受任何痛苦的后果。现在,我们了解了因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最好对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我们的行为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保持谨慎,不要伤害自己和他人。

 

眼睛、耳朵、鼻子和身体的不完整和任何故障都很容易被自我和公众发现和感受到。这样的自我主体显然可以感受到痛苦。他们可以得到群众的帮助。然而,心的不完整和任何故障都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它不容易被感觉到,因此不容易被改善和治疗。

 

有些人有完整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和身体,这些功能是正常的。他们也有工作、婚姻和家庭。他们的智商也很正常。而他们的人际关系似乎也很正常。但是,他们有严重的情绪障碍或精神障碍问题,他们自己和家人都没有感觉到,只是把它当作人格问题。无论是自我主体还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他们的情绪、生活和工作都受到这位主体情绪障碍的严重影响。但是,他们认为这不是某种问题,只是认为他们遇到了不幸的命运。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遭受痛苦,也没有想到请求佛陀来帮助他们摆脱这种痛苦。他们也不可能有求医生帮忙的念头。有很多人有这样的心理问题。但是,很少有人对这些问题有自我清楚的了解。

 

那些遇到情绪障碍问题的人很容易通过口头暴力,身体暴力或精神暴力来伤害他人。同时,他们也很容易因不良饮食习惯、吸毒、酗酒或吸烟成瘾而伤害自己,以逃避精神压力。他们也具有破坏性行为。由于他们的情绪风暴,他们甚至在非理性的情况下杀死他人或自杀。这样的问题对于人类的男性来说比对于人类的女性来说更加严重。

 

六根不完整的人,生活中的痛苦更多。当他们今生有机会接触佛陀的教法时,他们能学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六根不完整,他们学佛有很多障碍。那也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因果关系还没有接近完美的状态。世上有很多人,看似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容貌,却有情绪障碍或精神障碍。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和家庭关系都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他们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问题。

 

观察世界上人类,尤其是人类的男性,很少有人拥有完整的六根。第六根的心智通常出现故障。那是因为大多数人在情绪障碍或情绪困扰中都有问题。通常,一个家庭中会有一到三个家庭成员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情况会相互影响。但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被群众忽略。特别是,人类的男性很容易忽略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和治疗。

 

这种内心的痛苦,是自己难以察觉的。如果情绪障碍的状况很小,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运动和积极的思维来改善它。学习佛教也很有帮助。但是,如果情况非常严重,最好询问医生如何治疗。

 

如果我们想学佛,想要成佛,拥有完整的六根是条件之一。

 

佛陀说:“既然他们完全拥有六根,但是很难出生在一个国家的中部。”

 

一个国家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具有更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领域。它通常也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主要中心。它对各种知识也比较宽容。那些在这个地方出生的人将很容易吸收任何类型的知识并拥有相对广泛的知识。所有这些都将帮助他们具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并过上更好的生活。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那些幸运地在这个地方出生的人将是有福的人。

 

然而,不是每个国家都有佛教。在一个国家的中心,有佛教的知识,有教师教佛教,在世界上并不多。那些在这些地方出生的人会更有机会了解佛法的知识并遇到上述这些上师。也就是说,他们很幸运有更多的机会减轻生命的痛苦。

 

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拥有六根,出生在国家中部的人,比例并不多。所以,脱离恶道成为人类的人,也很难得到这样的加持。在极度饥饿和艰苦的地方,几乎没有佛教。有人说这是人间炼狱。

 

即使在今天,这世界也有很多贫穷的地方,人们在那里没有计算机和因特网。他们缺乏信息和知识,并且在战争中受苦。他们甚至从未听说过佛教,然后死亡。在某些国家,即使人们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也会阻止许多信息。就算连信息都没有封堵,有机会接触佛法,有心学佛的人也没有那么多。

 

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更容易学习任何知识。我们是否出生在一个国家的中心相对不那么重要。不管你在哪里,如果你曾经在这个部落格博客上读过任何关于佛教的文章,从中学习知识,心中有信仰,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你真的是一个有福的人。

 

佛陀说:“由于他们出生在一个国家的中部地区,因此很难遇到佛陀世界。”

 

佛陀的世界有三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间,或者佛经中提到的其他佛在世的时间。比如弥勒佛的世界,就是弥勒佛生活的时间。释迦牟尼佛教导说,下一个佛要降生于世间,就是弥勒佛。

 

第二个含义是佛教存在的时间。它还包括佛教存在的地方。佛陀说,当人们读佛经时,就好像他们面对佛陀的教导一样。也就是说,有佛教经文的地方,就有佛的存在。当您在此部落格博客中阅读佛教经文时,就好像您面对佛陀的教导一样。

 

第三个含义是一位真正证明佛教中道的果实并实现佛教的时代。例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到第六代禅宗大师创造了佛陀的世界。这些禅宗大师都是现世证悟成佛。

 

在空间里,当灵魂脱离恶道,成为六根完整之人的男性,幸运地出生在一个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国家中部,他们仍然很难出生于佛陀在世的时代。佛的世界是怎样的,如我们之前所述。现在我们知道了,众生做了恶事伤害别人之后,会有这么一个艰难的过程。

 

佛陀说,不管人是什么种族,不管人的信仰是什么,都会有一个记录事情的神与他们一起出生,记录他们的所作所为。世上知道这种事并愿意相信的人很少。如果人做了神所记载的恶事,肯定很难生到福地,生到佛的世界。

 

据佛经记载,凡生于佛的世界,随佛修行的信众,曾是释迦牟尼佛在天上的眷属。 他们为了保护佛教而跟随释迦牟尼佛出生在这个世界。也就是说,这些人拥有至高无上的美德和祝福。他们来到地球有很好的目的。故能生于佛陀的世界。

 

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做好事,我们会更容易生在佛陀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幸生在佛陀的世界,就知道应该好好珍惜。

 

佛曰:“既遇到佛陀的世界,很难遇到修道。”

 

许多人与佛的世界存在于同一时空,可惜他们不知道佛的存在。既然不知道佛的存在,自然也不知道佛道的存在。

 

即使在今天,世界上有中文的佛经。其中有一些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这些经文。不幸的是,许多人仍然不知道找到它并学习它。

 

人类宁愿花重金研发高科技武器,互相残杀,或者互相恐吓,也不愿花时间学习佛的智能,提高彼此的智慧水平,提高人类的智能力和生活的质量。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尽管人类拥有高科技产品,享受应用的便利,包括信息交流以拓宽知识层面,但仍有很多人患有精神疾病。那些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通常也有身体疾病。而且他们的收入通常相对较低,寿命通常相对较短。

 

学习佛陀的智能,利己利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自我和世界的真相,从而帮助我们改善顽固的观念,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延长我们的寿命。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能力造福他人,帮助他人。这是一种无形资产,但往往被公众所忽视。

 

很多国家都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事实上,这是一个有偏见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应该在于智慧的软实力。人民的智力、智慧和素质,才能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

 

在这个佛的世界,很多人都拥有了舒适的物质生活。可惜,他们没有心去了解佛法,也没有心去学习佛教中的道。那也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遇到日常生活中修道的人,和佛教中的道。

 

“道”有两层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佛教中的道。

 

第二义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行道,因心得悟而有智慧,能将佛道知识传授给大众,以启迪他们的智慧。比如和尚、禅师、菩萨、佛陀就是这样的人。

 

即便是那些生活在佛陀世界的人,也很难遇到上面所说的那些人。如果你有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值得我们尊重,向他们学习佛法。也就是说,你有幸遇到了道,因为在他们的引导下,总有一天你会明白道是什么。

 

道之义,有狭而浅之意,也有广而深之义。根据一个人的智慧程度,上师会给他们不同的开示。道的不同含义已经包含在这42章中。只要读完这42章,你就会对道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佛陀说过,众生必须得到极大的祝福,才能遇到佛菩萨,然后才能遇到佛经,然后才能遇到佛道。

 

佛陀说:“由于他们遇到了道,他们很难提高信心。”

 

在这个重物质生活而刻意忽视精神生活的世界里,即使人有幸遇到佛教中的道—佛道,也很难对它产生信心。

 

很多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曾经生起一个念头,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他们学佛的信心开始动摇了。那也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和稳定的软实力还不够。

 

对学习佛教中的道有信心非常重要。它将帮助您继续学习佛教。学佛是为了缓解生活中的烦恼。如果你在学佛的过程中学了很多烦恼阻碍自己,那是因为你自己的智慧不够。这自然会影响你学佛的信心,也会导致你离开佛门。

 

任何名词,术语,单词和表达都只是一个代号。它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一切。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不要被那些代号所束缚。这个非常重要。只有当我们摆脱这些代号的束缚时,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学佛的核心。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树立起学佛的坚定信心。这是为了避免代号的主观概念造成的障碍。简单来说,就是必须将文字相抛除。

 

许多人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学习佛教。我不建议你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佛教,因为佛教不是用来做学术研究的。不管你学佛的大学多么有声望,拿到什么相关的佛教学历证书,都不能保证你能成佛。相反,这可能是你成佛的障碍。学术研究只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和增加对佛教的认识。这只是学佛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想成佛,我们甚至必须摆脱佛教的知识。

 

道是什么。道本身是清净、清静的。那是我们的心和生活。

 

佛说:“他们既然有了信心,就很难发菩提心了。”

 

“菩提”一词是梵文。“菩提”本为树名。由于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坐禅开悟的,所以用“菩提”这个词来表示开悟。释迦牟尼佛通常用“菩提”一词作为“觉悟”的意思。

 

因此,“菩提心”一词,通常是指证悟之心、成佛之心。“菩提心”一词是梵文。 发菩提心,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佛。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发菩提心,就是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和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心,会自发地驱使自己认真而刻苦地学佛。

 

有的初学者主观上认为修行学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成佛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认为只要与佛菩萨关系好,就可以修福。佛菩萨能够保护自己平安就好。

 

换言之,他们只求今生的祝福与平安。他们没有额外的心智和坚定的意志去成佛。 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成佛。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很难有这样的誓言,除非他们有很好的加持。

 

佛教上师会带领初学者发菩提心。通过这样的菩提心的加持,初学者在佛教上师的带领下,就能明白佛法的意义。

 

如果我们对学佛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不仅要对佛教有信心,还要发菩提心。

 

佛陀说:既然发了菩提心,就很难不做修行、不证道果。

 

当这些人发起菩提心(bodhicitta)时,立即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那是因为要达到这样的动机并不容易,他们做到了。

 

从那时起,这些人在接受佛陀的教导和佛教上师的教导时,就会有很多功课要做。 根据佛教上师的不同教学,所有这些家庭作业都会有所不同。什么样的教法你能接受,能激发你的智慧,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教法。

 

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所受的教法,确实可以引导你证悟成佛。如果心中有疑惑,不妨稍作停顿,稍等片刻。如果你确定是老师带你误入歧途,你必须尽快想办法离开。

 

遇到一位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上师并不容易。他的行为也可能让你怀疑。这时候,你也不妨多驻足观察。如果你确定老师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不要在心里怀疑。 跟着上师的教导,自己的修行就会向前推进。

 

通常,教师在带领群众实践时,会注重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即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这种普遍的教义在所有宗教中都是正确的。然而,更深层次的佛教教义将超越这一切。如果你不是很聪明,很有智慧,你将无法理解这部分。

 

总而言之,普遍性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技巧的有为法。但是,深度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没有任何技巧的无为法。这两种方法都不应该偏向任何一方。换句话说,不要执着于任何方法。

 

对于那些长期发菩提心(bodhicitta),并且努力修行佛法(Dharma)的人来说,他们很难放下佛法(Dharma)。也就是说,很难不去实践佛法,不去证明佛法。 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执着于修持佛法(Dharma),而努力去证明它。但是,这样的思想和行动也必须被打破。即破除对佛法(Dharma)的执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真正的智慧。

 

如果你读过从第一章到本章的文章,你会发现有很多章节都提到如何将佛法(Dharma)付诸实践。把佛法(Dharma)付诸实践并证明它是不实践和不证明佛法的基础。不行不证的智慧,始于行证。这个我们要明白。

 

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佛法的修行,却说他是在不修行、不证悟的状态,是在成佛的状态,我们现在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人们没有经历过佛法(Dharma)的修行,例如行善、布施或去除色欲,并说他的智慧已经被启发,直接在佛性中,我们知道他是自欺,也是在欺骗别人。

 

如果我们真正体验佛法(Dharma)的修行,我们的智慧真正得到启发,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就会自由自在,但并非没有规则、原则和尊重。无论我们在睡觉、工作或做任何事情,我们的思想都处于清晰、纯净、平静的状态。任何消极的思想,或任何意图伤害他人的想法,都不可能存在。如果我们有任何想法要出现,我们只考虑如何帮助人们从他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那是因为我们长期经历佛法的修行,使我们的心达到了稳定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保证我们在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个生命中都在佛陀或菩萨的道路上。

 

综上所述,当一个灵魂出离恶道时,这个灵魂需要在道德和智慧上经历很多的考验,在它的每一个生命中都经历很多的挣扎,这样这个灵魂才有可能战胜自己,获得最后的胜利——成佛。


2022年8月22日星期一

第35章:污秽一经清洁,便存在光明。

佛说四十二章经    (  35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35章:污秽一经清洁,便存在光明。

佛陀说:就好像一个人用铁锻造去除浮渣,然后成为器皿一样,这样的器皿又精致又好。 学习道的人去除内心的污秽,他的修行是清净的。”   

 

 

道是佛教中的道。学佛学道,犹如炼铁除渣。铁矿石经高温火烧后浮出渣滓,并且在去除渣滓后,剩下的铁更加纯净,再持续将之千锤百炼,不断敲打,一个钢制的器具就这样完成了。这就是炼铁成钢。钢的硬度比铁的硬度好,也不容易生锈。

 

这样的器物精巧好用,如此完美,能够被好好地使用,就好像学道的人,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肩负着佛法的传承,使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他们到达由自己努力建立的福地。这样的福地不在别处,而是在他们心中。也就是说,此时此刻,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那是因为他们纯洁的心在那里。

 

什么是学佛学道?总之,真正亲见佛性并能自在地应用,是学佛学道的过程和目标。人学道,犹如炼铁成钢,成为有用的器物,成器成材。这个人要经过严格的人生修炼,才能去除恶念,磨掉恶习。生活中的严格训练,就像铁矿石在高温的炉子里被熊熊的大火燃烧一样。意味着生活中的修炼是非常严格的、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产生清净的心和坚定的信念。

 

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住的地方都像是一个火炉,把铁矿石烧了,然后千锤百炼,可以锻炼我们学道时的心性和性格。这意味着通过接触人、接触任何事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邪恶思想和行为能够逐渐消失。生活中的严训,不是把自己孤立在人群中,然后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把自己置身于人群之中,从而训练自己的心开明、正直、纯洁,训练自己的心温柔慈悲,以培养学道刚毅的意志。

 

学道者去除心垢,修行因此清净。

 

污秽就如同上面所说的渣滓,去掉之后,我们的心就变得更纯洁了,可以容忍任何来自外界的攻击,比如羞辱、任何消极的思想或邪恶的行为。这样的过程就好像没有渣滓的铁矿石经得起千锤百炼。

 

心中的污秽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任何人、对任何事、对任何情况或对任何关系,一个人都有贪、恨、怨、痴情、狂妄、猜疑、嫉妒、谄媚、狡猾、谎言、残暴、鄙视、自私或阴险的心。一言以蔽之,就是贪、瞋、痴、慢、疑的心。所有这些都是消极的状态和情绪,能够驱使人做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这些状态和情绪定义为内心的污秽。我们的初心就像一块白布,那么白,那么亮,那么干净。那里没有负面的状态和情绪。当这初心,这块白布在被许多黑点弄脏了的时候,我们认为它被污染成黑色了。这个概念是,有污垢的心是被污染的心。

 

当我们还是胚胎的时候,我们的心干净明亮,处于空净的状态,没有思想 (清净明空、无思无念)。然而,当我们出生于世间,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就开始不断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激发我们的各种思维,使我们产生任何不同的情绪。如果我们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自我认知,我们很容易产生任何消极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甚至是邪恶或扭曲的思想和行为,伤害自己和他人。在这样的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说我们的心被污染了,充满了污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待人、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再用我们原本真诚的心,而是任何被污染的心。当我们用被污染的心去对待人或处理任何事情时,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可能会伤害别人,或者破坏任何事情,或者破坏任何好事,甚至最终伤害自己。为什么?没有污秽的本心好比明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也好比明眸,可以让我们看清真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保持头脑清醒,让我们冷静下来做任何正确的事情。然而,我们的污秽之心,就像是一面蒙上厚厚的灰尘的镜子,无法让我们看到自己,又像被蒙蔽了的眼睛,无法让我们看到任何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会做错任何事?

 

就好像我们想通过清洗白色T恤上的污物,当我们学习佛道的时候,我们想清除心中的污垢。当我们去除内心的污秽时,我们的思想变得清晰,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我们的行为变得正确,我们在道中的修行是清净的。

 

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才明白,每个人的本心都是一样的,清净、清晰、纯洁、明亮。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内心都逐渐被环境所影响和污染。因此,心变得肮脏和黑暗。无论我们的心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都是同一颗心。区别在于我们的心是否被污染。当我们了解了心的本质,我们就可以容忍任何在我们之外的、没有任何智慧和光明的心。同时,当我们自己去除内心的污秽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我们之外的另一颗被污染的心变得清净和纯洁。这是佛教中学道的过程之一。

 

有句话说:“追求精神之山,不必远行,因为它在你心中。”达摩先生说:“我本来追求的是心,不是佛,因为我完全知道三界的空无。如果你想追求佛,你只需要追求心,因为心本身就是佛。”

 

灵山就是心,心是空寂的,心本身就处于寂静和空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由它生起,包括戒、定、慧心,以及贪、瞋、痴心。也就是说,空性包含了所有的存在。寂静的心包含一切。这样的心是没有界限的。

 

一言以蔽之,黑暗污秽之心,即是未觉悟之心,未觉悟之佛。明慧无垢之心,即是觉悟之心,即是觉悟之佛。不管心是什么,佛性就在心里。所以有菩萨对众生说:“你们都是未来的佛。”有一天,当你的心受到启发并看到真相时,你就是佛陀。


2022年8月14日星期日

第34章:在中间获得道 (居中得道)

 佛说四十二章经    (  34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34章:在中间获得道 (居中得道)

沙门在晚上背诵迦叶佛所说的教义的遗产经文 (遗教经)。他的声音显得悲伤而紧张。他感到懊悔,想要撤退。佛陀问他说:你在家时的职业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喜欢弹奏弦乐器。佛陀说:琴弦松动会发生什么?他回答道,不再发声了。佛陀说:当弦紧绷时会发生什么?他回答说:声音断了。佛陀说道,如果琴弦在松散和紧绷之间会怎么样?他回答说道,所有的声音都响亮地旋转。佛陀说,学习道的沙门就是这样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调心,就可以获得道。如果在道中烦躁,烦躁就是疲惫的身体。如果身体疲惫,任何想法都会立即产生任何滋扰。如果任何想法发生任何滋扰,那么修行就会被撤退。由于修行被撤退,罪恶肯定会增加。但是只要清晰,纯洁,平和,快乐,道就不会迷失。“    

 

 

“沙门在夜里念诵迦叶佛所传法教经。 他的声音显得悲伤而紧绷。 他感到懊悔,想要退却。”

 

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没有证道成佛的老师的指导,没有人能成佛。释迦牟尼佛接受迦叶佛的指导和教导,成为佛陀。诸佛入涅盘即将入灭时,会将最后的教法,留给弟子作为智慧财产,开导弟子。这样无形的智慧财产,可以称为智慧财产、教义财产、智慧传承或教义传承。这里就是《迦叶佛遗教经》。这部经据说已失传。

 

夜里,僧人念诵《迦叶佛遗教经》。和尚的声音里透着忧伤和紧绷,表示他的心情沉重而不快乐。在学佛的过程中,他感到后悔,想要退却,这可能是每个学佛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的普遍感受和境遇。

 

不管我们是不是和尚,如果我们决定学佛,发愿成佛,就必须严格接受佛陀的教诲,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它不仅来自于对自己的要求,也来自于一切佛菩萨的关怀和教导。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还没有理解道的真正含义,也无法掌握实现它的好方法。同时,他们学佛的心和心情还没有稳定下来。

 

或者说,他们学佛行道的境遇,就像在河里飘浮的木头。也就是他们心中没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心中有挫折,就会后悔加入学佛行列,在学佛上退缩。因此,不仅要在佛法上闻、思、修 (听、想、行),更要懂得善用正确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佛的坚定意志和信念。在这一章中,佛陀教给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佛,让我们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佛。无论我们在学习什么,这样的方式对我们学习一切都是好的并且适当的。

 

佛陀问他:“你在家的时候从事什么职业?他回答说:“我喜欢弹弦乐器。”佛说:“琴弦松动会发生什么?”他回答说:“不再发声了。”

 

根据每个人的智力、能力或条件,一个好的老师会给学习者好的和适当的教学。 佛教中有很多关于佛陀或禅师如何教导不同的学习者来启迪他们的智慧的故事。 你会在这个博客的文章中找到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僧人还没有离开家人时,他的世俗职业是弦乐器演奏者。佛陀教导他如何根据自己的世俗工作调整步调,平衡学习佛法的生活。佛陀问他弦绳松了会发生什么。和尚回答说:没有声音了。

 

弦松了,就好像学道什么的都不勤奋一样。当我们懒得学什么的时候,什么都得不到,什么成就也达不到,就好像没有了声音一样。

 

佛说:“弦绳拉紧了会怎样? 他回答说:“声音中断并停止。”

 

弦绳紧了,就好像我们在努力学道什么的时候过于焦虑和紧张,从而使我们无法消化吸收佛陀的教义,就好像音断了一样停止。

 

佛陀说:“如果弦绳在松紧之间会怎样?”他回答说。”所有的声音都悦耳动听。”佛陀说,学习道的沙门就是这样的。。

 

把弦绳调到松紧中间,就是调弦地恰到好处,就好像我们在正确的情况下,用正确的方式学道什么的。道什么的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得到,彷佛一切声音都在悠扬地响起,那么完美。

 

一个学道的和尚就是这样。不管我们是不是和尚,学道的时候,都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慢不急的状态。佛陀也教导我们,要让自己的心境保持在不悲不喜、不喜不怒的状态,也就是让我们的心境保持在平静安稳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的身心就会健康,思维和判断也会更加正确。

 

情绪波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判断。当人的性格处于急躁、散漫或懒散的状态时,其身心健康多半处于不好的境地,思维和判断力也往往不好。因此,我们最好保持头脑清醒,走中庸之道。

 

心调得恰到好处,就能得道。如果道中烦躁,烦躁就是疲惫的身体。如果身体疲倦,任何滋扰都会从任何想法瞬间产生。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如果用正确的方法调心,心调得恰到好处,就可以获得道。就是说,佛陀教导僧人念头、思想及行为当住于中道,经常保持念头思想于正念,就是不执着于道的右或道的左。无论执着于空性或存在,或执着于过去、现在或未来,或执着于小乘或大乘,都是偏见的状态。如果我们有偏见,就不可能得道。得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真理,把真理做到。不管我们是不是和尚,悟道不是出家的专利。和尚只是一种形式和身体。根据佛陀的教导,无论我们的外貌、身体、性别或种族如何,每个人都可以自证真理。

 

“如果道中烦躁,烦躁就是疲倦的身体。”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学道急躁,身体就会感到疲倦。当我们感到身体疲倦时,我们在学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烦恼和急躁的情绪。也就是说,烦恼和急躁本身就是疲倦的身体。

 

初学道者,要听从师父的指导,遵守戒律,做大量的功课,比如念经、拜佛忏悔、打坐等。与此同时,他们必须以有纪律的方式生活。并且有属于他们的分配工作,用于管理庙寺中的团体生活。这样的修行在寺院里是很严格的,是学道的基础,因为它是训练心意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初学者如果不能忍受团体群里严格而简单的生活,或者急于达到设定的目标,就会在心理上感到烦躁和不耐烦。同时,他们会感到身体疲倦。

 

“如果身体疲倦,任何滋扰都会从任何想法瞬间产生。”也就是说,如果身体疲倦了,很容易产生相应的消极的思想和行为,抱怨一切,成为麻烦和烦恼,从而阻碍自我学习,破坏自我成就。任何滋扰都来自自我思考。因此,要想消除任何滋扰,就必须以积极的方式训练我们的思想,以保持思想的正确和积极。任何概念或事件都来自空虚。同样,任何滋扰也来自空虚。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思想保持在空虚中,我们可以从我们的思想中决定要发生什么样的概念或事件。然后,我们可能会有一些自我问题。为什么我们让任何滋扰从我们的思想中发生?为什么我们要让任何滋扰扰乱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我们让任何滋扰限制我们的创造能力?作为一个聪明人,我们绝对决定不让它发生。这种智慧和控制的力量就在自我之中。这也是我们不断学道的原因之一。佛法的全部作用就是训练我们的思想,使它保持在正确和积极的状态,从而使我们不发生任何滋扰。然后,我们可以根据空性以正确和积极的方式做任何事情。

 

任何念头若有滋扰,修行就会退去。 修行既然退了,那罪就肯定加了。 但是只要清明、清净、安乐,道不迷失。”

 

任何念头若有滋扰,修行就会退去。”就是说,思想上的任何滋扰都会占据我们的心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思想、行为和行动的障碍,我们就会相应地放弃修行。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当我们的思想有任何滋扰时,我们的心不可能处于清净的状态,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也可能不正确。这样的事,不仅学道会发生,学任何东西都会发生。无论您在学习什么,都适合每个人知道这样的事件。

 

“修行既然退了,那罪孽肯定会增加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放弃修道,我们就会误入歧途,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偏离正直的道路。任何不法行为或罪恶都会相应地被添加。也就是说,恶业在增加。

 

“但是只要清明、清净、安宁、快乐,道就不会迷失。”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心保持在清净、平和、快乐的状态,就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得道。也就是说,处于这种状态的心本身就是道。它是如此清晰和简单。然而,很少有人能证明这一点。人类在胚胎中处于清晰简单的状态。然而,他们生来就有对世界的渴望。他们的内心逐渐被外界的环境和条件所污染,任何古怪的、扭曲的观念和教条都在他们的脑海中种下,让他们的内心不再清晰和单纯。任何诱惑和恶习都会促使他们继续走错路,做错事。

 

即使任何滋扰都来自自我思想,它仍然需要来自外部条件的催化剂来触发它的发生。外境是任何事物的外相变化,飘忽不定,犹如幻影。然而,人们却视之为现实,固执地执着于它。事实是,那里什么都没有。一切都与因缘结合而发生。当人们看不清事实时,任何滋扰都会从自我的思想和头脑中发生。人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再努力学佛,都是虚妄徒劳的。

 

所以,其实任何滋扰本来是不存在的,是从因缘的联结中出现的。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不懂佛法,为了学佛而费了很大的力气,从而使自己如此疲倦,自己也产生了很多滋扰。有句话说:“天地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地间本来没事,人自己在烦忧。)

 

本章旨在教导初学者及勤奋学佛却生活不平衡的人,并鼓励他们。就是一句话,对他们来说,心中有很多滋扰。 但是,如果我们是那些人,我们如何消除任何滋扰呢?如上所述,无论我们学习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身心处于平衡状态,就像弦乐器的弦一样,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所以,以适当而顺其自然地方式保持是最好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需要工作的时候就工作。当我们需要休息时,我们就休息。我们在需要时研究任何东西。学道时,不急不躁,不紧张不乱。我们的步伐既不急也不慢。我们保证,我们的意志和步伐是坚定和稳定的。那么,我们的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开悟。并且我们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最终获得道。


2022年8月8日星期一

羞辱创伤如何心灵重建。


作者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

 

前言 (文章内容有比较长,读者可以分批分次读完)

 

最近在网络社群上看到一位心理师探讨羞辱创伤的议题,她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说羞辱创伤的过程并对此提出因应的方法。我觉得这也是很有参考性。我向来对心理学有高度的兴趣,这个兴趣不仅让我在大学时所选修的心理学这门课拿到九十几的高分,这样高的分数也让我在求职中顺利进入国立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辅导学系当研究助理。教授还鼓励我去报考该校该系的研究所。当时年轻的我,虽然对佛法不是很了解,不过我的直觉告诉我,佛法的学习会比研读心理学好,因为佛法才能从真正的根本问题上解脱我们的人生烦恼与困境。

 

心理学与佛法的最简单的区别来自于是否根本解决个人的烦恼

 

心理学虽然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就我个人的了解,心理学的探讨及所提出的因应方法比较偏重在人的意识面,任何落在我们意识的东西,随着时间及其他各种不同的意识的覆盖,我们很容易就忘记以前我们应该注意的部分。换句话说,心理学在当下或许对我们心理的烦恼有疗愈的功能,但是,长久来看,我们个人烦恼的因缘还是存在,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是我在研读许多心理学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后所体会出来的心得。而佛法就不一样,即使我们个人烦恼的因缘存在,我们能够透过佛法的学习及实践,真正解决我们烦恼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我多年来从心理学与佛法的实践中,从最简单的解释去了解及分辨它们的差异之处。因此,我就我所学的佛法的角度来探讨羞辱创伤及如何心灵重建的议题。

 

羞辱他人者的问题及被修辱者的感受,这两者因缘同时具备,才存在所谓羞辱及创伤。

 

每个人遭受羞辱的时间、因缘及境况各自不同,但是,一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被羞辱者必须对羞辱的字词及口气有感受并能了解羞辱字眼的意思。这时候才存在羞辱及创伤这两回事。简单来说,羞辱他人者的负面心理及被羞辱者的个人感受,这两者因缘同时具备,才存在所谓羞辱及创伤。所以,我们现在就这个基础,开始来探讨羞辱创伤的议题。

 

被修辱者的感受问题来自于自我六根跟随外境而转动

 

通常羞辱这件事能够成立来自于双方有共同的语言基础,也因为有共同的语言,所以被羞辱的感受及所产生的创伤就更加强烈。但是,如果双方有不同的语言,虽然羞辱这件事仍然能够存在,相对地,被羞辱的感受及所产生的创伤就不那么强烈了,甚至是无感。

 

例如:如果有人用「你是猪喔!」这样的字眼骂被羞辱者,当我们都懂中文的意思,被羞辱者只要具备基本的智商能力及理解能力,他就知道他被羞辱了。但是,您知道吗?如果有人用这句话去骂一位中重度智能障碍者,由于他们智能障碍(智商在正常标准以下),缺乏理解能力,他们对这句话是完全没有反应的,更别说感受了,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没有被羞辱的感觉,那就更别提有任何创伤了。

 

再来,如果有人用「You are idiot.」这样的字眼骂被羞辱者,如果我们熟识英文 (表示我们具备基本的智商能力及理解能力能够学习外语英语),被羞辱者就知道他被羞辱,创伤可能就因此产生。但是,对于一位具备基本的智商能力及理解能力,却不懂英语的人来说,他对这句话是完全没有感受的,因为他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更别说能感受到羞辱及创伤了。

 

例如:有人用「Scheiße」骂被羞辱者,可能我们大家都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句话是甚么意思,因为,这不是我们的生活语言。这句话是德语,原意是屎,衍伸为骂人愚蠢的意思。当然,它在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意义。有时候可能是自嘲,在骂自己。那么,我们可以就此类推,世界上有100多种以上的语言,如果有人用这100多种以上的语言骂人,假设我们是被羞辱者的当事人,我们能懂得的,能有所感受到被羞辱及自我创伤,大概就是我们所能理解的语言。

 

当然,有些人是瘖哑人士,他们听不到这些语言,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有人用这100多种以上的语言骂瘖哑人士,瘖哑人士是完全没有反应的,因为他们有听觉障碍。但是,他们可以透过手语沟通,手语也有骂人的手势,对于听障人士来说,他们眼睛可以看,他们的智商正常也可以理解,并因此感受到羞辱及创伤。

 

在台湾这些有年纪又有智慧的长者通常教导及安慰晚辈一件事,就是如果有人辱骂我们,我们就让这些声音从左耳进,从右耳出,当作没听到,不要将别入辱骂我们的这些词句和事件放在心上,我们就没有被羞辱的感受,也不会因此产生烦恼及创伤。不过,这对心智比较软弱的人或个性比较自我好胜的人来说,是比较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这跟下面我要说明的佛法有些相关。

 

我举这些例子的用意,在说明佛陀告诉我们的,我们任何烦恼的生起,都是因为我们的六根跟随外境而转,进而产生六种识。识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识别之后产生感受的意思。感到羞辱及创伤本身对这个主体来说,就是一种识觉,一种烦恼的生起。

 

所谓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本身是中性的,是静止的状态,也就是空性,是无善无恶的,但是一旦受到外境因缘的刺激和影响,根的作用就产生,而有识别,就是分析、理解、思考及感受,甚至是行动。这个「受」,依据佛陀的开示,分别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羞辱及创伤对这个主体来说是一种充斥烦恼的「苦受」。

 

所以,我们进一步分析,我们的眼根可以看到别人羞辱我们,例如,有人会对别人比中指,这是一种对人的羞辱。假设有人对我们比中指,我们的眼根随着这个人所做的外境转动,我们的眼根就产生了识别,就是眼识。经由眼识,我们就产生被羞辱的感受,进而衍伸各种感受,例如:愤怒、生气、焦虑、忧心,当我们无法平复、平衡及调节这样的心情,我们就有受伤害的感受,就是创伤。耳根及耳识及其他根识也可以同样推想。

 

那么,我们又可以推想,假设一个眼盲的人,有人想要用比中指羞辱他,您觉得这有效果吗?这个眼盲的人会有反应吗?会感到被羞辱吗?会有任何创伤吗?绝对不会有的。因为他眼根作用的障碍对他形成一种屏障。但是,如果他的耳根正常,这时候用他所能听懂的语言羞辱他,他的耳根随外境转动,耳识就会产生,在这样的条件下,被羞辱及创伤就成立。其他根识的条件可以藉此类推。当自我好胜的人无法接受被羞辱及所产生的创伤,他的识就会转成报复对方的行动。

 

在佛教根本修行六度波萝蜜中,波罗蜜就是平等智慧的意思。所谓「六度」就是六种能够救渡我们脱离人生苦海的方法,这六种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这六种方法皆能帮助我们证悟平等智慧。忍辱是六度波萝蜜中之一。如果我们是被羞辱者却又不懂得使用适当的方法去修行忍辱,我们会修了一肚子憋气和委屈。修行忍辱并不是用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受及需求来修。如果修行忍辱用压抑自己的方式来修,是大错特错。所以,修行忍辱的方法就是必须彻底了解内外在的因缘,即是羞辱的成因及条件。然后用我们理智的思考去分析羞辱的成因及条件,一一将它破解,我们才会明白修行忍辱的意义及优点在哪里。您知道在佛陀所介绍的众多菩萨中,最会修行忍辱的菩萨是谁?这在众多知名佛教师父中,很少提到这位菩萨。这位最懂得修行忍辱的菩萨就是《虚空藏菩萨》。

 

佛陀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也对佛弟子开示修行忍辱的要义。我们对此也做了一些白话解说,将文章内容张贴在此部落格中 (读者可从目录标题《游空不空》的内容找到相关连结)。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请自行参考。《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第七章、第八章、第 十二 章﹝8﹞及第十五章都提到羞辱他人的果报及修行者如何修行忍辱: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十二 章﹝8﹞:被辱不瞋难 ( 12 章﹝8﹞:受到羞辱而内心不怨恨是困难的)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一个人为什么会羞辱他人,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处境如何,我会在下面继续分析。我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也有提到。彻底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处境,我们才能进一步知道个人修行忍辱的意义所在。知道修行忍辱的要义所在,才能真正治愈我们内心受到羞辱所产生的创伤。

 

但是,您知道为什么要修行忍辱吗?它有几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可以避免我们生起瞋恨心,进而避免因个人的瞋恨心所产生报复对方的心理及行为,同时避免我们去伤害对方。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意思就是仇人之间互相报复,循环不已。换句话说,就是双方双方因造恶业而产生生命之苦于生命的洪流中轮回不已。就像车轮一直转,没有停止的时候。唯有从我们修行忍辱开始,停止这个恶因,我们才能跳出生命轮回之苦。也就是生命轮回之车轮才有停止运转的一天。车轮是一种比喻及拟想生命轮回的意思。生命的轮回有现世的轮回,也有生生世世的轮回,这两种意思。

 

第二:它可以避免我们受到第二种伤害。如果说受到羞辱属于第一种伤害,那么, 第二种伤害却是自己造成的。如以上所说明的。有人因为受到别人的羞辱语言,内心强烈感受到羞辱而无法忍受,进而产生愤怒的心理,而严重伤害对方致死。最后,这位被羞辱的报复者被对方家属提告,他不仅要赔偿庞大的金额,还得进牢狱被关好几年。这就是辱骂别人的人从伤害者变成受害者。而这位受到辱骂的人,因为无法忍辱,而去伤害对方,导致自己官司缠身,破财又得坐牢。坐牢会好受吗?身心一定都很苦。这对自己难道不也是一种伤害吗?而这种伤害却是因为自己无法忍辱而造成的。这就是自己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

 

有些人受到羞辱而产生愤怒及报复的心理,顶多就是当个小人使坏,暗地里做一些不利对方的事,损损对方而已。但是,这也不好。这种不善的行为也会被记录在个人生命之中而导致苦命的轮回。要谨记这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人不欺暗室。就是在没有人看得到的地方,我们也不做见不得人的坏事,因为举头三尺还是有神明在看着、在记录着我们的言行是善是恶。

 

第三:修行忍辱可以让我们产生智慧和定力,进而去帮助羞辱我们的人停止羞辱,不再以羞辱来伤害我们或其他人。特别是当这位羞辱我们的人跟我们有亲属的血缘关系。通常亲属朋友间或同事间的羞辱关系来自于上对下的关系,或是同等辈分的关系。由下对上的羞辱关系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例如,不肖子也会辱骂自己的父母。所以,当我们修行忍辱时,我们将心静下来,我们就能静静观察羞辱我们的人的内在性格及智能程度、所面临的生活与工作压力,及因此所产生的焦虑,我们就会清楚知道是甚么原因导致他需要羞辱别人。当我们做这件事时,我们必须要有一点年纪上的生活经验及对世事的洞察能力。如果读者您还年轻,甚至未成年可能就还需要时间及世事的磨练。像我们上述所提到的佛陀所开示的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二章及第十五章,这都是佛陀实际修行的生活经验用来告诫羞辱者羞辱别人的后果,并且提醒被羞辱的人了解羞辱别人的因果而能对羞辱者产生忍辱与包容之心。这也是提醒被羞辱者自我提升后的境界修行。

 

但是,一般人普遍没有这种佛法的训练。用佛法去开导羞辱者,他们不一定接受,甚至会更加恶劣地羞辱别人。这时候,如果我们对世俗法律有一点基本概念,我们就知道,用羞辱的字眼和口气去羞辱别人,在法律上将会构成毁谤罪,也就是羞辱别人有可能是在毁谤别人。当然,是否构成毁谤,在事实的认定上,仍是必须参考现实状况之后由法官判定。但是,我们可以让羞辱者知道,当他羞辱别人时在法律上是有可能犯上毁谤罪。这时候,这些无知的羞辱者自己就会有所警惕和收敛。

 

从以上的解说,我们知道有一些人在世间受到羞辱后,他们赶紧持诵心经,藉由持诵心经而修持忍辱心,但是,是否有效果就看他们个人的修持程度。当您能够理解上述我所说明的六根及六识,您持诵心经就能更契合心经的涵意。更进一步地,当您持诵金刚经,读到忍辱仙人这一段,就能更契合忍辱仙人如何修行忍辱。这种忍辱修行,它不只是落在意识上的理解、记忆和行动,而是真正藉由修行进入六根本的空无之性,如于心经所提到的「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色、受、想、行、识即是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蕴」在这里就是藉由五根跟随外境所产生的个人意识及分别受想而积聚的烦恼,也就是被羞辱后的创伤及其产生的烦恼。「法」在这里指的是一切事相及其变化,也就是羞辱及其变化和感受等等这些事相。「色」意旨色相,在这里即是意指羞辱者以及被羞辱者这个人的相貌、外观及身体,或任何在羞辱这件事上所可见的任何物质性的有形的物体,例如:有人可能会拿象征性的东西来刻意羞辱别人。

 

这时候被羞辱者本身,这个主体,在禅定中深入观修心经,日日产生功用,就渐渐能将被羞辱这件事相空掉,就是化空,不再执着。同时更进一步地,也渐渐地将个人受到羞辱所产生的烦恼及创伤的感受也空掉(化空),内心不再罣碍。当然,这个被羞辱者主体也能渐渐将羞辱他人的人这个客体化空。

 

此时,这位被羞辱者的内心当然就不会被无形的绳索控制及约束在羞辱及创伤这件事上。简单来说,您认为有甚么事相及情绪感受能牵系及束缚虚空虚无?就已经是虚空虚无,还有甚么能束缚它呢?这就是羞辱创伤后最好的心灵重建,简单来说,方法即是净空内心。不过,在实践上,仍是需要一段时间上的修行与实践,真正的效果才能出来喔!假设羞辱及创伤是在一条道路上的庞大障碍物,我们必须费一些力气,甚至是很积极的努力,才能将这庞大的障碍物移除,让道路净空之后,人车行走才能通畅。就好像我们移除心灵的石头这个障碍物后使得心灵流畅无碍。我希望这样的比喻能让您有一些明白。

 

所以,为什么心经的主角叫做《观自在菩萨》,如果我们藉由被羞辱这件事相深入观修心经,当修行进入一定程度,相应于心经,即相应于《观自在菩萨》,即相应于诸佛菩萨,包括《虚空藏菩萨》,我们自己本身的身心灵就会如同《观自在菩萨》及三世诸佛菩萨一样自由自在。

 

羞辱者的心理及程度问题

 

就我多年对羞辱者的观察,会羞辱他人的人约略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有觉知的,而且是故意的、有意图的去羞辱别人;一种是他们年幼无知、或者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不知道辱骂别人的伤害性,而只顺着自己的本能和无知辱骂别人。

 

有人一生中可能都遇过这两种人,有人可能只有遇到过其中的一种。这跟人所处的环境及所遇到的因缘有关。如果我们深修忍辱心之后产生定慧力,再来观察上述这两种人,我们就能从我们的智慧中发现,这两种人都有他们可怜之处。当我们能够对他们产生悲悯同情之心,此时,慈悲心起,就可以完全化解我们内在对这些羞辱我们的人所产生的瞋恨之心。同时,我们内在的愤怒之心自然也从中化解掉了。这也是我们在羞辱创伤后心灵重建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为什么一个人会有觉知的,而且是故意的、有意图的去羞辱别人?这通常为了维护他个人或为了他身边亲密的人的利益,或者想要图谋某种利益,或者想要掩盖自己所谋取的不法利益所得。换句话说,他心中的贪念很重。但是,藉由羞辱别人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进而掩饰自己内在贪婪之心。通常这种人在羞辱他人时,其个人的思维逻辑也是不通的,漏洞百出,甚至让人看笑话。而这种通常会发生在职场上或政治的攻防上,或者在家族的财产争产上。这个必须我们有一点细微的洞察能力,以及良好的修行能力,我们才能观察的出来。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洞察能力,我们往往会被羞辱的莫名其妙。如果因此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产生羞辱创伤,自己在那边烦恼受苦,那就很可惜又徒然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

 

那么一个人他年幼无知、或者受教育程度不高,不知道辱骂别人的伤害性,只顺着自己的本能和无知辱骂别人,这种通常会发生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年幼无知,或者父母长辈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有的会发生在学校,因为师长或同学或学长姐的无知而羞辱别人。如果我们因为年纪幼小又成长在这种环境中,那么羞辱创伤铁定是最严重的。如果这个受羞辱的人没有自我觉醒的意识,没有自我求救脱出离这种烦恼困境,就有可能一直沉陷在这种羞辱创伤之中,这会严重影响他个人学习成就及往后求职的顺利与否,甚至影响到他未来的人生发展。所以,如果你是这样一个被羞辱的人,我劝你内心要坚强,被羞辱不是你的错,而是这些人的无知。如果你还幼小,你可能不知道如何面对及处理这种羞辱的境况,甚至误以为是自己犯错才招来对方羞辱你。

 

有佛教师父开示说,当别人辱骂我们,就当作是对我们消业障。因为他们都是冤亲债主来的,我们的业障消了,总有一天彼此会生离死别,就永远不再相欠。年幼的你,可能不明白这有甚么意义。但是,我们也将佛教师父的开示听入心,同时,我建议你多多阅读羞辱与被羞辱的相关报导、文章或书籍,就像这一篇文章所建议的,从中建立自己的知识、智能及应对之道,随着你的成长及时间的磨练,你就知道如何面对及处理这些人及这些境况,进而开导他们不要再羞辱别人。

 

所以,我们了解会羞辱他人的人通常程度不是很好,品德及智能基本上都有一些问题,可能也有一些情绪障碍,他们甚至不知道羞辱别人会触犯法律。他们的心理及情绪通常也是比较负面的。有的甚至有潜在的暴力问题。除此之外,他们也可能有一些生活或工作上的压力,需要透过羞辱别人来纾压。但是,这是一种无知的行为。我们千万别犯这种错误。

 

这一篇文章所讲的佛法的内容比较深一点,对于一般人,特别是年幼者,可能无法理解及实践。不过,如果读者阅读过后觉得难以了解及实践,可以先接触一般通俗的心理学文章,这些作者通常也是专业的心理师、心理辅导老师或教授,具有相当实务上的心理辅导经验,他们在讲述这方面的议题会讲得比较浅显易懂,容易让社会大众了解及接受。但是,如果你觉得还欠缺甚么,别忘了再回头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并好好地思考及实践,相信你的人生会有更好的收获及成长。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