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34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 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第34章:在中间获得道 (居中得道)
沙门在晚上背诵迦叶佛所说的教义的遗产经文 (遗教经)。他的声音显得悲伤而紧张。他感到懊悔,想要撤退。佛陀问他说:“你在家时的职业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喜欢弹奏弦乐器。”佛陀说:“琴弦松动会发生什么?”他回答道,“不再发声了。”佛陀说:“当弦紧绷时会发生什么?他回答说:“声音断了。”佛陀说道,“如果琴弦在松散和紧绷之间会怎么样?”他回答说道,“所有的声音都响亮地旋转。”佛陀说,“学习道的沙门就是这样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调心,就可以获得道。如果在道中烦躁,烦躁就是疲惫的身体。如果身体疲惫,任何想法都会立即产生任何滋扰。如果任何想法发生任何滋扰,那么修行就会被撤退。由于修行被撤退,罪恶肯定会增加。但是只要清晰,纯洁,平和,快乐,道就不会迷失。“
“沙门在夜里念诵迦叶佛所传法教经。 他的声音显得悲伤而紧绷。 他感到懊悔,想要退却。”
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没有证道成佛的老师的指导,没有人能成佛。释迦牟尼佛接受迦叶佛的指导和教导,成为佛陀。诸佛入涅盘即将入灭时,会将最后的教法,留给弟子作为智慧财产,开导弟子。这样无形的智慧财产,可以称为智慧财产、教义财产、智慧传承或教义传承。这里就是《迦叶佛遗教经》。这部经据说已失传。
夜里,僧人念诵《迦叶佛遗教经》。和尚的声音里透着忧伤和紧绷,表示他的心情沉重而不快乐。在学佛的过程中,他感到后悔,想要退却,这可能是每个学佛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的普遍感受和境遇。
不管我们是不是和尚,如果我们决定学佛,发愿成佛,就必须严格接受佛陀的教诲,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它不仅来自于对自己的要求,也来自于一切佛菩萨的关怀和教导。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还没有理解道的真正含义,也无法掌握实现它的好方法。同时,他们学佛的心和心情还没有稳定下来。
或者说,他们学佛行道的境遇,就像在河里飘浮的木头。也就是他们心中没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心中有挫折,就会后悔加入学佛行列,在学佛上退缩。因此,不仅要在佛法上闻、思、修 (听、想、行),更要懂得善用正确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佛的坚定意志和信念。在这一章中,佛陀教给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佛,让我们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佛。无论我们在学习什么,这样的方式对我们学习一切都是好的并且适当的。
佛陀问他:“你在家的时候从事什么职业?他回答说:“我喜欢弹弦乐器。”佛说:“琴弦松动会发生什么?”他回答说:“不再发声了。”
根据每个人的智力、能力或条件,一个好的老师会给学习者好的和适当的教学。 佛教中有很多关于佛陀或禅师如何教导不同的学习者来启迪他们的智慧的故事。 你会在这个博客的文章中找到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僧人还没有离开家人时,他的世俗职业是弦乐器演奏者。佛陀教导他如何根据自己的世俗工作调整步调,平衡学习佛法的生活。佛陀问他弦绳松了会发生什么。和尚回答说:没有声音了。
弦松了,就好像学道什么的都不勤奋一样。当我们懒得学什么的时候,什么都得不到,什么成就也达不到,就好像没有了声音一样。
佛说:“弦绳拉紧了会怎样? 他回答说:“声音中断并停止。”
弦绳紧了,就好像我们在努力学道什么的时候过于焦虑和紧张,从而使我们无法消化吸收佛陀的教义,就好像音断了一样停止。
佛陀说:“如果弦绳在松紧之间会怎样?”他回答说。”所有的声音都悦耳动听。”佛陀说,“学习道的沙门就是这样的。。
把弦绳调到松紧中间,就是调弦地恰到好处,就好像我们在正确的情况下,用正确的方式学道什么的。道什么的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得到,彷佛一切声音都在悠扬地响起,那么完美。
一个学道的和尚就是这样。不管我们是不是和尚,学道的时候,都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慢不急的状态。佛陀也教导我们,要让自己的心境保持在不悲不喜、不喜不怒的状态,也就是让我们的心境保持在平静安稳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的身心就会健康,思维和判断也会更加正确。
情绪波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判断。当人的性格处于急躁、散漫或懒散的状态时,其身心健康多半处于不好的境地,思维和判断力也往往不好。因此,我们最好保持头脑清醒,走中庸之道。
心调得恰到好处,就能得道。如果道中烦躁,烦躁就是疲惫的身体。如果身体疲倦,任何滋扰都会从任何想法瞬间产生。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如果用正确的方法调心,心调得恰到好处,就可以获得道。就是说,佛陀教导僧人念头、思想及行为当住于中道,经常保持念头思想于正念,就是不执着于道的右或道的左。无论执着于空性或存在,或执着于过去、现在或未来,或执着于小乘或大乘,都是偏见的状态。如果我们有偏见,就不可能得道。得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真理,把真理做到。不管我们是不是和尚,悟道不是出家的专利。和尚只是一种形式和身体。根据佛陀的教导,无论我们的外貌、身体、性别或种族如何,每个人都可以自证真理。
“如果道中烦躁,烦躁就是疲倦的身体。”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学道急躁,身体就会感到疲倦。当我们感到身体疲倦时,我们在学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烦恼和急躁的情绪。也就是说,烦恼和急躁本身就是疲倦的身体。
初学道者,要听从师父的指导,遵守戒律,做大量的功课,比如念经、拜佛忏悔、打坐等。与此同时,他们必须以有纪律的方式生活。并且有属于他们的分配工作,用于管理庙寺中的团体生活。这样的修行在寺院里是很严格的,是学道的基础,因为它是训练心意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初学者如果不能忍受团体群里严格而简单的生活,或者急于达到设定的目标,就会在心理上感到烦躁和不耐烦。同时,他们会感到身体疲倦。
“如果身体疲倦,任何滋扰都会从任何想法瞬间产生。”也就是说,如果身体疲倦了,很容易产生相应的消极的思想和行为,抱怨一切,成为麻烦和烦恼,从而阻碍自我学习,破坏自我成就。任何滋扰都来自自我思考。因此,要想消除任何滋扰,就必须以积极的方式训练我们的思想,以保持思想的正确和积极。任何概念或事件都来自空虚。同样,任何滋扰也来自空虚。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思想保持在空虚中,我们可以从我们的思想中决定要发生什么样的概念或事件。然后,我们可能会有一些自我问题。为什么我们让任何滋扰从我们的思想中发生?为什么我们要让任何滋扰扰乱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我们让任何滋扰限制我们的创造能力?作为一个聪明人,我们绝对决定不让它发生。这种智慧和控制的力量就在自我之中。这也是我们不断学道的原因之一。佛法的全部作用就是训练我们的思想,使它保持在正确和积极的状态,从而使我们不发生任何滋扰。然后,我们可以根据空性以正确和积极的方式做任何事情。
任何念头若有滋扰,修行就会退去。 修行既然退了,那罪就肯定加了。 但是只要清明、清净、安乐,道不迷失。”
“任何念头若有滋扰,修行就会退去。”就是说,思想上的任何滋扰都会占据我们的心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思想、行为和行动的障碍,我们就会相应地放弃修行。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当我们的思想有任何滋扰时,我们的心不可能处于清净的状态,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也可能不正确。这样的事,不仅学道会发生,学任何东西都会发生。无论您在学习什么,都适合每个人知道这样的事件。
“修行既然退了,那罪孽肯定会增加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放弃修道,我们就会误入歧途,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偏离正直的道路。任何不法行为或罪恶都会相应地被添加。也就是说,恶业在增加。
“但是只要清明、清净、安宁、快乐,道就不会迷失。”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心保持在清净、平和、快乐的状态,就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得道。也就是说,处于这种状态的心本身就是道。它是如此清晰和简单。然而,很少有人能证明这一点。人类在胚胎中处于清晰简单的状态。然而,他们生来就有对世界的渴望。他们的内心逐渐被外界的环境和条件所污染,任何古怪的、扭曲的观念和教条都在他们的脑海中种下,让他们的内心不再清晰和单纯。任何诱惑和恶习都会促使他们继续走错路,做错事。
即使任何滋扰都来自自我思想,它仍然需要来自外部条件的催化剂来触发它的发生。外境是任何事物的外相变化,飘忽不定,犹如幻影。然而,人们却视之为现实,固执地执着于它。事实是,那里什么都没有。一切都与因缘结合而发生。当人们看不清事实时,任何滋扰都会从自我的思想和头脑中发生。人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再努力学佛,都是虚妄徒劳的。
所以,其实任何滋扰本来是不存在的,是从因缘的联结中出现的。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不懂佛法,为了学佛而费了很大的力气,从而使自己如此疲倦,自己也产生了很多滋扰。有句话说:“天地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地间本来没事,人自己在烦忧。)”
本章旨在教导初学者及勤奋学佛却生活不平衡的人,并鼓励他们。就是一句话,对他们来说,心中有很多滋扰。 但是,如果我们是那些人,我们如何消除任何滋扰呢?如上所述,无论我们学习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身心处于平衡状态,就像弦乐器的弦一样,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所以,以适当而顺其自然地方式保持是最好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需要工作的时候就工作。当我们需要休息时,我们就休息。我们在需要时研究任何东西。学道时,不急不躁,不紧张不乱。我们的步伐既不急也不慢。我们保证,我们的意志和步伐是坚定和稳定的。那么,我们的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开悟。并且我们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最终获得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