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1年12月22日星期三

第十六章 舍弃爱欲,得道。 (补充说明)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6 章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六章 舍弃爱欲,得道。                              

佛曰:“人有爱欲,不可见道。就如用手搅动清澈的水;公众一起到达并接近这片水域;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形象。人们将爱与欲望交织在一起。浑浊在心中兴旺。所以他们看不见道。你们所有的沙门都应该放弃爱和欲望。爱欲之垢尽,道可见。

 

大爱无条件,无苛求。也就是说,在大爱中没有欲望。然而,大多数人没有伟大的性格。一般来说,他们心目中的爱是为了达到某种自私的目的而渴望和控制某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有以爱之名,对亲友或家人怀着某种情绪敲诈勒索的行为。这种爱包含着自私的欲望。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在这种爱欲的基础上,可以延伸出各种消极的性格,例如操纵型人格。

 

道意味着道路、方式或任何教育或理论体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人的智力不同,学佛的不同等级,对道进行各种解释和教导。一般来说,佛教中的道有两种。一是菩萨道,二是佛道。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根据对佛教的认识和实践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佛陀在第二章所讲的道,也就是清净的心,是入菩萨道的基础证悟和修行。并且,菩萨道是入佛道的根本证悟和修行。

 

不管是什么道,佛教中道的基础是清净的心。清净心的基础,就是一个人面对任何人任何事,做任何事时,无条件、无欲无求、不苛求他人。其次,清净的心也是在面对任何情况时,在心中实现真正的平等。这种想法对于常人来说比较难理解和实践。但是,如果我们有意愿去理解和实践它,对我们来说可能并不困难。

 

“境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况下的好坏都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中国唐朝(公元618-907年)禅师所说的名言。如果你能理解并实践这句话,你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会轻松自如。为什么?环境本身是客观的。然而,我们的思想本身是主观的。这就是为什么穷人对自己的处境抱怨很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感到痛苦。学佛可以改变我们主观的消极思想,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关于如何理解和实践真正的内心平等,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解释。

 

佛曰:“人有爱欲,不可见道。”就是说,人在自私的爱欲中,无法领悟和修行清净的心。佛陀用比喻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人不能见道。 “就如用手搅动清澈的水;公众一起到达并接近这片水域;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形象。”清澈的水就像我们清澈纯净的心。在清澈的水中,沙子在底部。用手搅动清水时,大量浮沙使其变得浑浊。同时,水的漩涡也让水不再清澈。自私的爱与欲望的产生,就像搅动清水的手。大量的浮沙和水的漩涡,就像是内外的复杂局面。 “公众一起到达并接近这片水域;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形象。”公众是指自己和他人。 “一起走近这水”是指双方都陷入了自私的爱欲所造成的境地。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这意味着没有人可以看到他们清晰纯净的内心。清晰纯净的内心这是真实的自我。

 

佛陀说:“人,爱与欲交织。浑浊在心中兴旺。所以他们看不见道。”它是指那些以爱和欲望的心相互联系的人。这让他们在脑海中出现了任何不合理的条件、苛刻的要求和对彼此的幻想期望。在这种情况下,有自私自利的目的,没有平等对待。意为浑浊在心兴旺。这也意味着那些人有卑鄙和诡计多端的头脑。这些带有贪婪的肮脏事物会使他们的心眼失明,使他们看不到自己清明纯洁的心。所以他们看不见道。

 

佛言:“诸沙门,应当舍弃爱欲。爱欲之垢尽,道可见。”因此,佛陀告诫他们的弟子沙门僧人,摒弃这种爱欲。那些带有贪婪的肮脏东西是爱和欲望的污秽。一旦这爱与欲望的污秽结束,清净的心就会显现出来。此为去除爱欲之垢,心之光明现。虽然我们不是和尚,但佛陀的教导对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帮助。它可以增加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的情绪稳定,帮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当我们深刻领悟和修行如上所说的佛法,再回来观察世间的情况,就会发现很多罪恶和战争,任何肮脏的事情都是由自私的爱和欲望造成的。也就是说,自私的爱欲是罪恶的根源。过去三十年,台湾经济民主发展良好。一些贫穷国家的女孩来到台湾,为自己和家人寻找更好的生活。然而,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方式。他们所使用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爱与欲望的污秽。当台湾男人被这些女人的爱的谎言所迷惑和困住时,台湾男人的财物逐渐消失,转移到这些女人的名字上。然后,台湾人就死了。最后,这些台湾男人的家人发现不对劲,便起诉这些女人——爱情的骗子。最后,真相大白。

 

根据英国的研究,男性的平均智力在103左右,这是正常的智力。然而,一旦这些男人坠入爱河,他们的智商就会下降。根据我个人的观察,男人不仅恋爱时智商下降,婚后智商也下降,婚后有外遇,智商更下降。智力下降意味着他们的道德原则、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不如智力正常的男性。研究表明,智商低的男性婚后外遇的机率要高于智商高的男性。通常,智商低的男性比智商高的男性对家庭成员的伤害更大。这就是爱欲会蒙蔽自己的心智。

 

当我们深入观察一个家庭的问题,当我们有智慧时,就会发现一个家庭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的爱与欲望的纷争。这种爱与欲的纷争,充满如上所说的污秽。他们的脑海中充满了贪婪和黑暗的念头。因此,判断谁对谁错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有智慧,最好让我们自己远离这种浑浊的情况。如果你是这种纠纷的一方,当你看到佛陀的教法时,你应该有智慧来处理它。在第23章中,提到妻子不仅仅是监狱。问题的根源在于夫妻之间的爱与渴望。这个问题让家庭成为束缚夫妻心灵的无形监狱。

 

上面所说的爱与欲,不仅是情色、家庭的事,还有政治、企业、组织的纷争和事务。 这也是关于朋友的关系。 当我们洞察由爱和欲望引起的问题时,我们就会有更好的思考和判断来面对任何问题,然后去处理它。

 

不管我们是不是沙门,佛陀的教诲都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导,启发了我们自己的智慧。 这是无形的财富,无法衡量。 有做,也有不做。 放弃所提到的爱和欲望就是做。 没有刻薄和诡计的头脑是无为(不做) 怎么做,怎么不做,我们心中有一个选择,如果我们有智慧的话。

 

英文: Chapter 16: Abandon the selfish love and gain the Dao (added explanation)


第十六章:放弃爱欲,获得道。(更新于公元2021年12月22日)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6 章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六章:放弃爱欲,获得道。

佛陀说:“人们拥有爱和欲望,看不到道,如清澈的水被手动搅动,公众到达并接近水面,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形象。 人们将爱与欲望交织在一起。 浑浊在心中兴旺。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看不到道。 你们所有沙门都应该放弃爱和欲望。 爱和欲望的污秽终结,道就可见。“

  

佛教有不同的教法。

 

这个话题主要是针对和尚沙门的。这个话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佛法,或者做一个参考和价值,以促进我们的生活,即使我们不是和尚。

 

释迦牟尼佛曾告诉他的弟子,爱与欲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我们又是如何、为什么被生活中的爱与欲望所掩盖的,让我们看不到真相,也让我们看不到道。那就是有可能导致任何后果的原因。基本上,佛教不是迷信。相反,这是非常合乎逻辑和明智的。

 

但是,对于公众来说,理解其中的道理有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讲故事,即使是神奇的故事,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不了解佛教而专注于推理的人会认为佛教是盲目的信仰。然后,想一想;我们会是哪一个?我们更愿意接受推理还是讲述的故事?或者,我们都可以接受?

 

爱和欲望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产生的。

 

如果我们曾经研究过人类的心理学或成长过程,我们就会阅读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2岁是口腔器官发育期。婴儿需要吸吮乳头以满足口腔器官的欲望。如果我们故意取下它的塑料奶嘴,婴儿会不高兴并大声哭泣。在这段时间里,爱与渴望的原始种子已经在它的脑海里种下了。也就是说,婴儿的潜意识里有爱和欲望。那是他们最初的本能。

 

如果追根溯源到婴儿之前,一个无明的念头,即第八意识之一,无明种子之一,进入胚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魂。然后,婴儿在成长,并在其身体中遵循自我六根,受外界条件和变化的影响,如电子游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它心中的爱和欲望是逐渐发展和变化的。六根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例如,我们的眼睛会跟随衣服的颜色、头发的形状、任何人的表现或外表。我们的耳朵会跟随声音,例如柔和的声音,强大的声音或沉闷的声音。我们的鼻子会跟随气味,例如香味或臭味。我们的舌头会跟随味道,例如咸、酸、甜或辣。我们的身体会跟随触觉,比如光滑或粗糙的感觉。我们的心会随从自己和他人的上述五种根源的各种感受。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产生了关于好恶感觉的自我意识、区分和概念。

 

我们的心都执着于这些外在的变化,从而纠缠在这些事物上。我们已经相应地选择了我们喜欢的东西,并想从中拥有一些东西。因此,我们的爱和欲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永不停息,甚至为之而死。例如,有些人宁愿为他们的女人或男人,或为财富而死。

 

再者,五毒(贪、瞋、痴、慢、疑)因爱欲而生。从而发生影响或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更复杂的发展和变化,包括生活中或社会中的任何争斗,或国内或国际上任何意想不到的战争。如果我们深入观察政治斗争或任何战争中的争斗,我们会发现这是因为有些人想要满足他们最初的个人爱好和欲望。这是他们潜意识的动机。

 

有些邪恶的人知道人性的弱点。那是爱欲强烈,所以生五毒。于是,恶人就会顺从自己的爱欲,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威胁、控制、伤害和奴役人民。发生的事情不仅在残酷的专政政治中,也发生在无知的恋人或夫妻,甚至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时候。于是,将这样的爱与欲望延伸出去,就成为了满足个人爱与欲望的某种控制力,形成了任何人都不允许也无法挑战的权威。

 

换句话说,爱和欲望不仅伤害了别人,给别人带来了烦恼,也伤害了自己,最终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自我认知。相反,他们似乎享受着伟大的梦想和幻觉,隐藏在自己的爱和欲望中。

 

所有的外在变化都像幻觉。内心产生的任何感觉和情绪也是幻觉。这些东西不是永久的。那是因为它是有条件出现的,也会有条件随时消失。那些东西也像灰尘或污物一样会弄脏并扰乱我们清晰的头脑和心灵。因此,它使我们无法看到自我的本性,即平静、寂静、和清净的心。

 

综上所述,自心乱,他人心乱,多心乱,世界乱。所以佛说:人有爱欲,不能见道。就如用手搅动清澈的水;公众一起到达并接近这片水域;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形象。人们将爱与欲望交织在一起。浑浊在心中兴旺。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看不到道。你们所有的沙门都应该放弃爱和欲望。爱欲之垢尽,道可见。

 

什么是道?如果您对此没有概念,可以参考或阅读本博客的第2章:断欲不求或第13章:问道与命。

 

道为何能见?当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真面目和本性是什么,即我们的心意不再杂乱时,我们就会清楚地知道我们每一刻在做什么,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所走的道。

 

在佛陀的教法中,舍弃爱欲是非常重要的教义之一。很多佛经里都提到过。但是对于弟子或者想学佛的人来说,真的很难在生活中付诸实践。那是因为这种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去除。

 

此外,还有身体和精神体的原因,例如荷尔蒙激素是在身体中自然产生的。有时,真的很难压制它并要求它不要发生。在心理上,大多数人被父母要求要孩子,以继续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业和财产。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佛教,不允许他们的孩子出家的原因。

 

然而,你知道为什么为了学佛而放弃爱和欲望如此重要吗? 如果我们没有很多的爱和渴望,我们就不会出生在地球上。 这也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爱和渴望,所以在生死中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并受苦。 意思是这里死,那里生,这里生,那里死。 除非我们放弃自私的爱和欲望,否则它不会永远停止。 然后我们就可以从生死轮回和痛苦中跳出来。

 

如何舍弃爱与欲?

 

舍弃爱欲,有一些方法可以作为僧尼修行。其中一种方法是用肉眼观察尸体的骨头,或者在打坐时以自心观察人体的白骨。

 

为什么要这样做?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会知道,无论是漂亮的女孩还是帅气的男孩,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也只有一堆白骨。长期练习,会扰乱对异性的愚蠢执念,从而停止对异性的爱慕和欲望。这也意味着停止任何由愚蠢的痴迷或爱和欲望引起的麻烦。在这样的修行基础上,我们会逐渐放弃对外在事物的热爱和渴望。换句话说,我们会放弃任何麻烦和烦恼。

 

放弃但不放弃

 

大多数和尚只知道切断或放弃爱与欲望。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或不会提到佛陀关于不断绝或不舍弃爱欲的另一教义。为什么?如何?

 

如果我们执着地持有爱与欲望,也就是执着地持有烦恼,所以我们绝对要舍弃它。但是,如果心中没有爱和欲望,也就没有烦恼,那么我们应该放弃什么?因此,不存在放弃的问题。

 

不是否认爱与欲的存在,而是了解爱与欲为何可能不存在。大多数普通人都在坚持拥有一些东西,比如爱和欲望。教他们放弃他们所拥有的会更容易。然而,他们很难理解什么是「空性」或什么是「无」。这就是为什么很难教他们不放弃任何东西的概念。当人们对佛法没有深刻的认识时,就更容易被人错误地理解和利用为不离不弃的爱欲。

 

如果你读过本博客的以下两篇文章:《浅谈因果》或第12章﹝17﹞:见性学道难。你可能对佛教有基本的了解,也可能了解所讲的内容。但是,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上述文章,对佛性没有概念,又对新知识感兴趣,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样的阅读可以避免你错误地理解佛法。

 

在佛教中,有浅教和深教之分。这是因为人类的智力和智慧,从而其理解能力,具有不同的层次。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搜索有关佛教的浅显教义。但是,对于专注于思考和推理,想要深入了解佛教的人来说,它可能只有些微的帮助。

 

在浅薄的佛教教义中,只讲行善不作恶,从而获得许多福乐。他们不敢说空性。为什么?如果我们天天讲空性,可能所有的人都会跑掉。

 

那么,为什么是舍弃而不是舍弃呢?答案就在那里,你找到了吗?

 

英文:Chapter 16: Abandon the selfish love and gain the Dao (updated on 22 Dec, 2021)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