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37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 许道清 (Hsu, Tao-qing; Tao Qing Hsu)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第37章:思考戒律接近道。
佛陀说:“佛陀的弟子离我千里之遥,那些遵守我的戒律并想到它的人肯定会获得道的果实。 那些在我身边的人,虽然他们能经常看到我,如果他们不遵守我的戒律,最终不会获得道果。“
佛教中有哪些戒律?
佛教的戒律也就是宗教法规禁止某些行为,或者泛指禁止做的事情。遵守佛教的戒律,牢记这些戒律,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都修习这些戒律,这对学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东西最好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时刻,而不是让学习者在学术上研究并记录在学术论文中。
关于佛教的基本戒律,我们在第四章讲了很多,就是不做十恶,就是十善。
第四章:同时了解善恶
佛陀说:“众生有十善十恶。 十件事是什么? 三属身,四属口,三属意。杀生、偷盗、邪淫,都与身体有关。二舌、恶言、谎言、轻浮的言论,都属于口。嫉妒、仇恨和迷恋与心有关。不走圣道的,这十件事被称为十恶业。若能制止此等恶业,名为十善业。”
此外,我们在章节中也讲了很多戒律,如孝敬父母、不贪心、没有恶念、没有贪欲、不色、不苛求、不狂妄、不谄媚、不酗酒、不吸毒、不轻视他人。不要谋杀。不犯奸淫。不要偷窃。不要撒谎。不要嫉妒。总之,不做任何可能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而是做任何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情。
谁能考核佛法戒律的效果?
谁能审查上述实施的后果?这是由自己、众生、觉悟的上师、菩萨、佛陀来检验。也就是说,上述修行不能欺骗自己和他人。
在佛教中,有六种方法可以救度自己,使自己摆脱痛苦。这六种方法的顺序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因此,我们明白,持戒是救度自己解脱生死苦海的第二种方法。然而,你知道为什么吗?
佛教戒律的起源是什么?
佛教戒律的细节是随着佛教僧尼人数的增加和各种行为和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随着中国国情的文化而增加了很多的戒律。在西藏、泰国、韩国和日本,佛教的戒律及其文化也与中国文化不同。
因此,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佛教戒律的起源,我们会发现,所说的戒律主要是从人的关系中发展而来的。同时,佛教的戒律是从一切现象中设定的。不遵行佛教戒律,是轮回三恶道之因。即使你不是佛弟子,你也可以自发地遵行佛教戒律,避免走入三恶道。
当我们了解了佛教戒律的由来,以及遵守这些戒律的意义时,这些戒律就值得我们去实践。
佛教中持戒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第
12 章(1)中,我们谈到了布施(给予他人)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一章,我们要讲的是佛教中持戒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遵循佛教的戒律可以拯救我们,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同时,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也就是说,这样的过程会建立善因,从而使我们体验善果,获得善报和加持。得到这样的祝福不仅在今生,而且在来生。根据佛经,佛陀说这样的人会受到善神的保护。
换句话说,当我们遵守佛教的戒律时,我们不仅会成为自己的贵人,以帮助自己摆脱任何由内外因缘产生的负面心态和情绪,以及可能发生的任何邪恶事件的纠缠。与此同时,从外部情况来看,我们也有善神作为我们的贵人,帮助我们消除任何不良事件。善神会根据我们的情况在很多方面帮助我们。善神的帮助可能与我们的主观意见或偏见不符。有句话说:“一切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因此,与其抱怨,不如虚心接受。
其次,遵守佛教的戒律是忍受羞辱的基础。关于忍受羞辱,我们在第七章和第八章讲过。我们可以通过遵循佛教的戒律来深刻地觉知我们心中的嫉妒、贪婪、仇恨和愚蠢的痴情。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感知他人的嫉妒、贪婪、仇恨和愚蠢的痴情。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羞辱都是人类的无知造成的。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嫉妒、贪婪、仇恨和愚蠢的痴情。这种心境也被佛定义为无明。嫉妒,贪婪,仇恨和愚蠢的迷恋的心理状态意味着没有光明,也就是无明。了解我们心中和他人心中所说的无明,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自性、佛性。为什么?
例如,海中有平静的水。有微风,就有微浪。然而,当有暴风雨时,就会有巨浪。风和风本身的变化,彷佛是外界的条件,又彷佛是任何情况、事件和现象。波浪的变化和波浪本身的变化,彷佛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那种无明的心态。上述无明的心态是由外界的任何条件或任何情况、事件和任何现象所激发的。不管是平静的水,还是什么波涛波浪,它们都是一,水。属于他们的水的本性是一样的,好似自性、佛性。换言之,所说的种种无明掩盖了自性光明。当没有这种无明时,光明自然会出现。也就是说,我们的自然智慧和它的光芒永远存在。可惜的是,我们天生的智慧,总是被所说的无明所掩盖。自然智慧就是光明。现在我们明白了,所说的明与暗是存在于我们体内的。所以,真正遵守佛教的戒律,当然可以去除无明。
第三,持戒是学佛不断进步的基础。如果我们想在学佛上不断进步,在佛教中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遵循佛教的戒律可以帮助我们增加智慧。智慧是成佛的根本。
在世界上,我们观察到有很多人忙于做一些起因于所说的个人无明(没有光明)的事情,从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这种人普遍存在于国际国内的政治、社会和家庭中。他们不仅拖累了别人,也拖累了自己。不幸的是,他们没有上面所说的这样的认知和知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认知和知识,我们就会知道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去除任何所谓的无明,从而使自己、家庭、社会和世界更加和平。
第四,持戒是修心的基础。它能使我们的心念和思想稳定下来,从而了解佛教的深奥意义。心中的禅定是智慧的基础。同时,持戒也是智慧的基础。即证悟自性、佛性,同时体验涅盘、空寂。它会净化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头脑清醒,以便在任何事件和现象中看到真相。同时,我们不会被任何教条、事件和现象所左右或纠缠。我们不会卷入任何因人类的无知而引起的风暴。任何忧虑和烦恼都会离我们很远。任何烦恼都不存在,更何况有苦难。这就是佛教中遵守戒律的重要意义。
因此,无为(即不做的意思)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其意义之一是不做任何如所说的个人无明心态所造成的恶事。那就是除去我们的任何恶念、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心中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因此,佛教中的无为并不是颓废。相反,佛教中的无为是非常积极和有德的。
学佛不是天天跟在佛陀或法师身边,而是要时刻谨记戒律,每时每刻都在修行。
佛陀说:“佛陀的弟子离我千里之遥,那些遵守我的戒律并想到它的人肯定会获得道的果实。 那些在我身边的人,虽然他们能经常看到我,如果他们不遵守我的戒律,最终不会获得道果。“
得道之果,就是用自己去体验和证明无上平等的智慧。这样的人,已经快成佛了,处于菩萨的地位。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几乎将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同时,这样的人也几乎证明了与佛同在。就是说,无论这种人在哪里,即使离佛千里之外,也永远和佛在一起,是佛的一部分。凡夫不学佛、或是刚学佛不久、或是不诚心学佛的普通人,是很难理解这个概念的。
譬如说佛是阳光,这个得道果的人是地球上的小光。无论这点小光在哪里,都融入了太阳的光芒之中,是太阳光芒的一部分。
遵循佛教的戒律,就是建立善因,达到善果。
佛弟子若真心遵行佛教戒律,就会清净念头、纯净心意、稳定心态,证自性的空寂。这样的德行,自然会使自性光明。彷佛是地球上的一盏小光。
反之,佛弟子不持戒,不除嫉妒、贪、瞋、痴、慢、疑,而使心目失去光明,自性无光不亮。纵然他们在佛身旁,或在法师身旁,也不能见道,更不能得道果。也就是说,他们的本性,彷佛被厚厚的尘埃所覆盖。如上所述,厚厚的灰尘意味着没有光亮的无明。也就是,它仍然使自性之光被所述无明所遮盖。
自性就是佛性。见光明自性,即见佛。见自性亦见佛道。在佛教中也意味着获得道果。关于佛教中的道是什么,我们在章节中讲了很多。也可以参考此部落格讲解心经的文章。
总而言之,修行者是否得佛道果,不在于修行者是否在佛身旁,而在于修行者是否遵行佛教戒律。以及学习者是否真诚地学习佛教。
最后,如果我们是佛弟子,请记住,这是要求自己遵守佛教的戒律。不是要求别人遵守所说的戒律。如果常人不遵守佛教的戒律,不要责怪他们。但是,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建议。这就是学佛的态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