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2年2月8日星期二

第27章:没有执着能获得道。

佛说四十二章经    ( 27章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27章:没有执着能获得道。

佛陀说:“那些把道进行修练的人就像木头漂浮在水面上,沿着河流流动,不会碰到河的两边,不被人带走,不会被超自然生物覆盖,不会被湍流阻止而且也不会腐败,我保证这块木头决定进入大海。 学习道的人不会被情感和欲望所迷惑,不会受到许多恶毒的扰乱,并且不断完善进步和实践无为,我保证这样的人肯定会获得道。”

 

道的意义

 

“道”由汉字音译而来,本义为路。然后,意义被扩展为我们内部和外部世界的真理,或任何真理的教义或理论。在佛教中,它意味着我们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真相,这意味着空虚和静止。在这种状态下,无为、无想、无因、无缘、无愿、无欲、无求、无苦、无乐、无贪、无嗔,无执着、无得、无失、无名、无力、无生、无灭、无现象、无恐惧。这样的境界和这样的真理,不是任何人创造或发现的,而是由个人的开悟来理解和体验的。不需要创造空虚。当任何因缘不存在时,空性自然就存在了。也就是说,这样的境界、这样的真理,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佛创造的,而是个人悟性所悟的。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的种族,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这样的真理就在那里,你可以看到、理解和实现。这是佛陀希望我们知道的。佛说什么是道,分别有深浅之意。 那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理解程度都不一样。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应该被单一的关于道的解释所束缚。

 

在世界和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道的教义和理论。 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有很多人为的意识形态包含着个人的世俗意图。 有些甚至是扭曲和颠倒的观点和价值观。 不幸的是,它被视为真相并被用来压制人类。 我们还可以发现,有很多邪恶的思想和理论,故意蛊惑人心、煽动人类,正是这些邪恶造成了人类的二元对立,使世界变得不平静。 这样的道不是佛教的道。 当我们真正了解佛陀的道时,我们绝对可以摆脱任何邪恶和愚蠢的思想和理论。

 

在佛教中,道的含义是非常广泛和无限的。当我们对佛所说的道有一个概念时,这个概念可能会在下一次被佛陀教导时被佛破坏。为什么?因为任何关于“道”的观念,都会使我们在其中坚持和沈迷,从而使我们受到束缚。我们的心会因此变得不自由。即使我们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强烈地坚持正确的事情和善意,佛陀也会建议我们放下它。然后,有些人可能会强烈质疑和不同意。他们说,如果我们不强烈地坚持正确的事情和善意,你要我们坚持坏事和恶念吗?当然不是。无论是对的还是坏的,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不要沉迷其中。那是因为任何对的事情或卑鄙的事情,任何善意或恶意,都容易被恶人以歪曲和颠倒的方式解释和传播。同时,也很容易被有心机、有私心的人操纵,以达到自己的私心的目的。

 

尽管我们有不沉迷于任何是非的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区分善恶。 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美德的原则。 我们仍然需要了解和区分善恶。 不沉迷是非,不影响我们对善恶的认识和辨别,也不影响我们做任何有德的事。 我们必须知道它。

 

走在道路中间中道

 

当我们不沉迷于任何善恶的事物时,我们可以因此中立地回顾任何事情。 这是开放的态度和客观的态度。 就像我们走在路上一样。 我们既不向左也不向右。 我们只是走在路中间。 谓之中道。 当我们走在中间的道路上时,我们就摆脱了左右之间的任何争斗、反对和争论。 同时,我们也可以避免出于任何邪恶和自私的意图而进行的任何有目的的操作。例如,有些人利用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来煽动人类的仇恨情绪和相互对立,以达到一己私利的目的。 如果我们就这样和他们一起跳舞唱歌,我们真的很愚蠢。

 

人的本性是空虚和寂静。 对所有人类来说都是一样的。 无论你的种族和民族是什么,无论你的肤色或眼睛是什么颜色,这样的真理是无法改变的,它是永恒的。 可以改变的是人类的外貌、语言和意识形态,这些都是无常的。 当我们知道这一点时,我们就会明白,进行任何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都是无稽之谈。 在佛眼中,人人平等。 你知道在哪里人人平等吗? 在空寂的自性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这是宁静的心。 任何对人类的蔑视和反对,都是由人类的无知所操纵的, 操纵人类仇恨的意识是无知者的无知。 可悲的是,许多人在这种无知中丧生和受伤。

 

倾听、思考和实践 (闻、思、修)

 

我们如何把道付诸实践?首先,我们从佛陀的教导中听到什么是道。有了对佛教的道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思考道的内涵,对我们来说意义是什么。我们甚至可以质疑这样的道是否合理,对我们是否有益,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和修行。最后,当我们认为这样的道是正确的,不会把我们带入错误的人生方向,我们可以接受,但尚未付诸实践时,我们就将它付诸实践,以达到人生的目的。证明它是否是真的,以及我们在生活中将如何实现它。故有闻、思、修三种方法。同时,还有另外三种方法,分别是持戒、修行、开悟,是修道的重点。所有这些程序和方法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内心平静和稳定,并在生活中产生我们的智慧。

 

当我们有上述这样的观念和经验时,我们还不足以修道。 它必须保持持久,并且保持对自我的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感知,以检视自我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是否真诚和纯洁。 上面提到的只是基本的努力。 各种方法是灵活的,可以方便应用。

 

一切法、佛法,都是自证真理的方法。

 

佛陀的教导是告诉我们真理以及如何证明它。一切法、佛法,都是自证真理的方法。第一个因,第一个念头,第一个决定和任何结果都取决于个人,而不是其他人。佛陀从来没有说过,如果你不听从我的教导,你会得到什么样的恶果。佛陀从来没有用这样的逻辑和语气来威胁和控制人类。换句话说,佛陀从不使用权威来威胁和控制人类。事实上,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以平等、同理、慈悲为根本。佛与众生之间没有不平等的权威关系。佛只是要我们知道他能证明什么样的真理,这样的真理也能被一切众生证明。也就是说,他要我们知道他能证道成佛。这样的事情,一切众生也可以做。同时,他教我们如何证明这一点。这都是佛法。

 

每个想法都是一个原因。

 

根据个人对道的理解程度,有很多不同的修道方式。 比如,每时每刻念任何佛菩萨的名字,这是初学者修道的基本方法。 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初学者必须这样做吗?

 

最近,加拿大皇后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的答案是,每个人每天都有 6200 条想法从自己的脑海中闪过。 除去深沉睡眠的时间,无数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脑海中闪过。 即使在我们的梦中,也有思想。 一切念头都是利己利他的好事吗? 不,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想法都是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坏事。 一个接一个的念头像流水一样不断变化。 这些念头与贪、瞋、痴、狂、疑密不可分。

 

佛陀说,一念是一因。 当一个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时,它会结合我们周围来自外部的条件和机会,然后成为结果。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为好的想法会带来好的结果。 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那是因为任何来自外部的条件和任何机会都是变量和不可预测的,是我们难以控制的。 更何况,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都在碰撞或交融。更别提,无数人的无数念头,在每一刻都在碰撞或交融。

 

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大多数想法不一定是好的,甚至大部分是邪恶的。 然而,邪恶的人并不认为他们的思想是邪恶的。 他们甚至认为他们是好人,他们的想法会帮助人类。 当我们的一念陷入恶念的洪流中时,我们未必能自主,就带着这股恶的洪流逃,走向恶的果报。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都容易受到外界任何念头的影响。

 

另外,如果我们没有自我觉察、自我检讨、自我控制、自我修养,我们内心的恶念往往很容易出来,使我们做任何恶事。 我们甚至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它会导致我们陷入邪恶的后果。 例如,很多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错了事,不仅让他们遭受这种邪恶的痛苦,而且还让其他人遭受邪恶的痛苦。 这一切都来自最初的恶念。 这对人类来说真的是一场灾难。

 

一旦沉迷于一个念头,就意味着一个人被这个念头所束缚。

 

我们的大部分想法都是第二次闪现的,甚至是幻想。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实现的想法很少。 有些人甚至用自己的古怪想法来折磨自己或折磨别人。 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是错误的事情。

 

总而言之,不管人的想法是好是坏,大多数人都会在思想上做任何事情。 一旦沉迷于一个念头,就意味着一个人被这个念头所束缚。 无论如何,它对我们形成了无形的封闭和阻碍的局面和环境。

 

佛陀了解上述原因。 他教我们一种方便的方法来念佛或菩萨的名字。 它可以从我们的嘴里发出声音,也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声音。 通常,我们会在脑海中保留声音,以免打扰他人。 因此,当我们修习此法以保持心中的声音时,没有人知道我们正在修习它。 这种方法就像用木槌敲打游戏机上弹出的鼠标一样。 当一个念头从我们的脑海里冒出来时,我们念佛或菩萨的名字来抑制任何念头。 也就是用积极的思想去抑制消极的思想,使我们的思想保持在正确的方向。

 

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我们都会每天每次地一次又一次地练习。 比如我们在走路、聊八卦或者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练习。 但是,当我们阅读或工作时,我们专注于我们的事务。 此刻,我们暂时不练习它。 所以,这样的做法是非常灵活的。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我们可以接受的想法来抑制我们的消极想法吗?

 

那么,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我们可以接受的想法来抑制我们的消极想法吗? 例如,我们可以念“我爱我们的国家”这句话来代替念佛吗?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诸如爱国口号之类的口号。 我不得不说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差异。

 

当我是初学者,念佛的时候,我没有这个问题。 我甚至不知道上面所说的原因。 有一天,我遇到了教授德国文学的教授。 我们谈到了念佛的名字。 然后,他突然提出了与上述类似的问题。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当时对它只有模糊的概念。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佛陀或菩萨也是有灵性的众生。 在佛教中,它的名称称为佛或菩萨。 但是,在佛教之外,它们可能有不同的称谓。 例如,上帝或天使也是某种具有精神的生物。 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没有人类的具体形式和物质外观。 但是,他们仍然有思想和意识。 他们可以通过思想与我们交流。 此外,他们有“眼睛”和“耳朵”来“看到”和“听到”我们所做的和谈论的内容。 每一尊佛菩萨都有自己的名字。 他们的名字是根据他们的特殊功德、美德或功能而命名的。

 

当我们背诵他们的名字和头衔时,就好像我们在召唤他们一样。 他们能感觉到。 这是心灵感应。 当每一个众生可以被称为“佛”或“菩萨”,这意味着它曾经发下誓愿,以使自己和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并且修行佛法,证道,从自己的痛苦中解脱。 同时,它也在实现它的愿望和誓言,以任何方便的方法帮助众生,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念诵他们的名字和称号时,我们不仅可以压制自己的恶念,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关心、帮助和善意。 唯有长时间地念着名号,才能通过这种一心一意的修行来感受和理解。 同时,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实现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到什么是无念。 当我们完成了这样的修行,证悟了无念,并始终保持积极的念头,我们就可以放下上述的方法,自由地使用它。 任何口号、爱国口号都不是生命,并且没有精神(无形的生命体) 它的作用和效果不可能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念菩萨名号,最好是由自已修行的上师亲口传授。 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感受佛陀的能量和慈悲。 或者,您也可以关注本博客,阅读任何佛经和佛菩萨的介绍,了解他们的背景、美好愿望、大愿、大功德、无限功德和利益功能。 如果你能接受,你可以自己练习。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您可以留言。

 

练习和体验从有思想到无思想的过程,是最好、最方便、最基础的方法。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想法,我们从不停下来休息去思考和体验没有思想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的意识和思想由强到弱,由多到少,逐渐消失。 一旦我们能够稳定地体验到这种无念状态,我们就可以体验、实现和扩展任何无状态,例如无为。 此外,我们可以警觉和感知我们的任何想法,无论它是好是坏。 那么,我们可能会有进一步的疑问,它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任何想法都可能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如果这种想法是消极的并且根本不好。

 

我们的任何想法都会受到来自我们外部和内部世界的任何变化情况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按照这样的想法和感情做任何事情。同时,当我们有任何想法的时候,也会伴随着自我的担忧和烦恼。因此,任何想法都可能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如果这种想法是消极的并且根本不好。如果我们想根除这种问题,控制和训练我们的思想稳定和良好是最好的方法。保持在没有思想的状态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没有任何思想。我们随时都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任何积极的善念,以利己利他。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控制和训练了我们的思想,使其不受任何来自内部和外部世界的情况的影响。同时,我们可以因此而独立地、自由地思考任何事情。这就是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

 

所以,当我们接触到无念状态时,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永远沉迷其中。 一些无知的人不明白什么是不思不为的深意,所以他们就武断地认为那些人是颓废的人。 甚至有些无知的僧尼,想修行无念无为,然后沉迷于无念无为,成为素食主义者,念菩萨名号, 为了逃避世俗的烦恼,直到他们死去。 他们甚至不关心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也不阅读世俗的新闻。 事实上,他们变成了自我封闭的人。 但是,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修行佛陀所说的道,希望往生佛陀的净土。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现在我对此有了一些了解。 这是过去独裁和战争的结果。 在许多专制政权中,没有言论自由。 许多僧尼用这种远离世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同时保留佛教。 因此,公众错误地认为佛教是一种颓废的宗教。 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不能广泛传播,不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原因。

 

无论固执地沉迷于思想或不思想,它都可能是偏执狂。

 

过去,对于佛教的有为或无为、存在或不存在、有法或无法等等,也有很多争论。 因此,无论是固执地沉迷于有念或无念,都可能是偏执狂。 所以,佛陀提出了中道的概念。 也就是说,不要顽固地沉迷于有或无的任何一方。 所以,我们正在做或想的事情会更加自由、灵活和可创造。

 

比如对于初学者来说,佛陀会告诉你有善有恶,劝你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告诉你做好事会得到佛陀的加持, 做恶事会受到神明的惩罚。 这对初学者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他乐于接受这样的佛法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当佛陀发现这个学习者长期沉迷于做善事时,佛陀有一天会告诫他没有善恶。 这位学员顿时大吃一惊。 这个学习者怎么可能接受无善无恶的观念。 如果他不能接受,就意味着他的学习将停止,没有进步,没有任何超越当前学习阶段。

 

这个学习者会思考佛陀的教导以及佛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有良好的德行,相信佛陀所教的,所以他的心中似乎终于开悟了一些东西。然后,他逐渐戒掉了行善的嗜好,让他的心念念不忘无善无恶的观念。他的身心逐渐自由。但是,他逐渐沉迷于无所事事,开始质疑生命的意义。有一天,佛陀告诉他,没有善恶的概念这种东西。这位学习者再次被严重震惊。因此弟子逐渐深修,深信佛陀所教,深思所教义。以他的美德和善智,启发他不要沉溺于无为之中。然后,他终于明白了佛陀的教导。那就是我们不应该沉迷于做好事,也不应该沉迷于无所事事。我们应该做任何事情,想任何事情都要中道。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应该顽固地沉迷于任何概念。为什么?

 

空与静的状态是没有概念的。 一切概念都是由因、缘、果或事件与现象形成的。 消灭任何东西,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个概念? 即使是善恶、空寂的概念,我们也应该放下,不要沉迷其中。

 

佛陀说:“那些把道进行修练的人就像木头漂浮在水面上,沿着河流流动,不会碰到河的两边,不被人带走,不会被超自然生物覆盖,不会被湍流阻止而且也不会腐败,我保证这块木头决定进入大海。 学习道的人不会被情感和欲望所迷惑,不会受到许多恶毒的扰乱,并且不断完善进步和实践无为,我保证这样的人肯定会获得道。”

 

“不碰河的两岸”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就是不沉迷于二元对立的任何一方,如对与错、善与恶、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等等。

 

“不被人带走”是指不被非正义或不纯洁的人的言行所威胁、绑架、限制和影响。

 

“不会被鬼神遮蔽” 这里的遮蔽是阻碍的意思。 有些鬼神不是好人。 它们会伤害人类,阻碍人类成为好人。 他们甚至可以利用人类做坏事或报复。 有些人倒霉。 一旦被鬼神控制,没有积极的思想和态度,很容易被鬼神利用做坏事,这些人无法自拔。 因此,在生活中稳定地保持积极的思想和态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不为风波所阻”是指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混乱或挫折时,我们不会停止学习佛法或佛教。 当木头漂浮在河面上,遇到湍流时,它会旋转或停留在原地,无法前进。 就好像学佛行道一样,生活中遇到麻烦或挫折时,我们不应该转圈或停留在同一阶段。 我们要往前走,才能进入大视野,开阔智慧。

 

“也不腐败”,中国古语“朽木不可雕”。 腐败就是一个人的懒惰和粗心,使他的才能不能被创造和发挥。 不腐败,就是要诚心、精进修道,爱惜自我、尊重自我、有自知之明。

 

“我保证,这木头是决定入海的。” 海意味着自由、广阔、宽广、宏大的智慧。 同时,海中也有很多东西和宝物。 这也意味着它可以从智慧中自由地产生很多东西和宝藏。 那些人若如所说修道,绝对得到自由和大智慧。 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从智慧中获得很多东西和财富。

 

佛陀说:学习道的人不会被情感和欲望所迷惑,不会受到许多恶毒的扰乱,并且不断完善进步和实践无为,我保证这样的人肯定会获得道。」

 

“不为情欲所惑”,任何情欲都会搅动,影响我们平静的心,使我们混乱,使我们迷茫和踌躇,看不清事实。 它会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和错误的事情,从而在精神上和身体上伤害自己和他人。 许多困难和烦恼都来自于放纵我们的个人情感和自私的欲望。 因此,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避免生活中的任何麻烦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我们在佛陀所说的42章内容中提到了很多。 佛陀的很多教育就是教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不为多恶所扰”,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稳定在正确、正义、积极的方向上,以免受到外界诸多恶习的影响。 恶是指邪恶的意图和邪恶的事情。 这个世界有很多诱惑。 这些诱惑会干扰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身不由己。 这些诱惑甚至可能是别人设下的圈套,陷害我们或利用我们。 有些诱惑是共同犯罪的结构。 所有这些都来自各种邪恶的意图。 别人的想法是不可预测的。 我们修道的时候要小心。 不要让自己卷入任何诱惑。

 

“精进修行无为”,“精进”就是我们精进修道,使我们进步。 “行不为”是指当我们了解和体验无为的深刻意义时,我们在无为的基础上,做任何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积极事情。

 

“我保证这样的人一定得道”,如果我们按照上面所说的那样修道,佛陀就保证我们一定得道。 这是佛陀给我们的至高无上的加持。

 

英文: Chapter 27: No attachment gains the Dao.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