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18年7月2日星期一

书名:道州济语 十 神通智能的原理初探


书名:道州济语  
作者:许道清 (Tao Qing Hsu)
写作日期:2011513(此日期非出版及发表日期本书目前尚未出版)

神通智能的原理初探

在华严经中提到「见佛神力闻佛说法」,若不是亲身经历,恐怕很难体会这句话。《十住断结经卷法界品第二十三》曰:「所谓无尽藏者分别音响。或以一音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或以一句应适一切众生心意。」

那么,如何见佛神力?又如何闻佛说法呢?在禅定中,在行住坐卧中,在睡梦中,皆可以经历。《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曰:「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清净心是基础,首要先清净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在密宗或显教修行都是基础,所以,会透过一些修法来让我们达到清净的目的,譬如,透过念佛让意念专注,或透过拜忏让心清净,或是经由禅定观想将心定于一境,修行的过程中必需严守戒律,如此修定以达到心不随外境驰骋。

当我们将这六意识清净了,才能接收到佛菩萨清净的能量及频率,「所谓无尽藏者分别音响」,更深入禅定之后,可以直接与祂沟通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仍然是清楚能够自主的,并且在事后仍然能够记忆回想当时的状态及所谈的话语,故这种状态与降灵或起乩其无自主意识是绝对不同的。《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五宝髻菩萨品第十一》曰:菩萨尔时次第修集四如意足。一者欲。二者心。三者进。四者慧。专念至心念于菩提。是名为欲。修大悲故觉心轻便。是名为心。远离恶法是名精进。得方便故名之为慧。」又曰:菩萨若得四如意足。则得面见十方诸佛。与共语言进止一处。」故四如意足指那些呢?即是「欲心进慧」。当我们修集此四如意足,则可当面见到十方诸佛,并与之对话,进与止皆在同一个地方,在那里呢?就在心中,即是心能。

那么,祂们用什么语言和我们说话呢?我们懂什么语言,祂们就用什么语言,这种沟通的过程即是「非声非非声」以及「非耳非非耳」﹝「非声非非声」一词出自《宗镜录卷第三十七》,「声非声声非非声」一词出自《力庄严三昧经卷下》﹞,因为,佛菩萨与我们皆没有用到舌头喉咙的物质来发出声音,所以是「非声」,但是,我们又确实能用「声」与佛菩萨沟通,也能「听」到佛菩萨的「声音」,这部份是「非非声」。其实,这种功能是脑内意念能量频率的波动,没有透过任何物质性的介质,故就本身身体外面的物质界是无声的状态,听不到的或没有音讯的「非声」,但是,在个人脑内﹝耳内﹞确实有「声」﹝非声非非声﹞,即我们与佛菩萨的意念思惟,彼此念波交互流动。这种状态与我们自身理性思惟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有一种差异是当佛菩萨来亲近与我们沟通时,我们会感受到一股能量的笼罩,这股能量不是阴冷之气,不会令人起寒颤,是稍微温暖的能量,所以,我们平时无论打坐或睡觉的时候,都要记得注意保暖;此外,还有一种差异,即我们一般自问自答的思维状态仍在六意识中,并没有止息运用眼根眼识耳根耳识,故在这种状态我们仍然会感受到劳心劳力,而有疲倦感;但在与佛菩萨沟通的状态,是第七、八意识为主,但仍有第五、六意识为辅,直接进入心能状态,是意念波的频率振动,故相对的我们会感受到较为轻安。

而我们能于脑内﹝耳内﹞「听」到「声音」,佛陀说这是「耳非耳耳非非耳」,亦即「非耳非非耳」,原理同上所说,我们并不是用物质性的耳朵去听到声音,所以是「非耳」,但是,我们又确实能「听」到声音,是于脑内接收到能量的频率而感受到「声音」,所以是「非非耳」。脑内约在左右侧的额叶与聂叶的部份,靠近太阳穴的区域,两侧皆可以作用。

以上「听」及「说」的状态在禅定中,在行住坐卧中,在睡梦中,皆可以体验,但是,能量或频率会有差异,感受的深浅也有差,这其中来自自力(禅定力)与佛菩萨的他力(神通智力)两者因缘合成,能量与频率的差异大小,百分之九十九决定于佛力。大部份的人习惯使用右手,表示多用左脑思考,偏向语言文字,但透过修行与禅定打坐,将开发我们的右脑,增强图像的能力,习惯也会因此稍微改变,我们会感受到我们的左手比以往更加灵活,可以拿笔写字画图,并且比以前更加滑顺。

佛菩萨的音声或文字,有时候是直接从心底浮现,我们可感受到文字相,有时候直接就在我们的第三眼这个部份呈现影像,包括文字、人像及物像的变化,就像我们在看电影或黑白字幕一样。前面「梦修」中提到「如来非色非非色」,又「法身虚空无相无无相」,当我们透过修行,不仅开发第三眼,并且,当因缘呈现时将可就肉眼于大白天中的室内或室外见到非物质的相,浮现于虚空中,这种非物质的相视个人因缘而现,是用肉眼清楚可见的虚幻相,非久住于虚空,约三十秒内随即消失。当我们透过长久修行的实际体验,我们将发现用肉眼所见的虚幻相与禅定中或梦中眼闭透过第三眼所见的虚幻相似乎没有差异,相虽然不同,但是,原理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由此,我们约略可体会佛陀所开示「非相非非相」:如果「相」是指一种藉物质或介质呈现的东西,亦即因缘和合的东西或事件,例如,用手触摸得到的计算机键盘以及透过光电呈现于计算机屏幕的声音、文字或图像,或者天空的云彩,或者一件新闻事件,或者现实生活的家庭纷争。那么,「非相」则是我们刚刚所提到的从肉眼或第三眼所见的虚幻相,是没有藉任何介质或物质所呈现的东西或声音,如同「心的镜像」。所以,在此我们可以体会「非相」意指不是我们平常睁开眼睛用肉眼看到的一切物质现像或用耳根听到的一切藉空气物质传达的声音,但是,我们确实又可以睁开眼睛用肉眼见到浮现于虚空的虚幻相或者于梦中或禅定中闭眼不用眼根而见到虚幻相的变化,以及不用耳根即能听到不须藉由空气物质传达的声音,而体会「非非相」。由此,我们再回顾《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二》中节录其中:「如来非相非非相。非有非无。非说非非说。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曰:「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音声遍至普遍无量诸音声故。应知如来音声,随其心乐,皆令欢喜,说法明了故。应知如来音声,随其信解,皆令欢喜,心得清凉故。应知如来音声化不失时,所应闻者,无不闻故。应知如来音声无生灭,如呼响故。应知如来音声无主,修习一切,业所起故。应知如来音声甚深,难可度量故。应知如来音声无邪曲,法界所生故。应知如来音声无断绝,普入法界故。应知如来音声无变易,至于究竟故。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音声非量非无量,非主非无主,非示非无示。」这里佛陀清楚地为我们解释「如来音声」的状况是普遍的,无法量度的,是化现在适当的时候,该听到人都会听到音声,是正面的,是教人行善的,不会教人为非作歹,这如来音声也没有一个主子,因为,随我们善恶业自然而起的,这如来音声不从内出亦不从外出,是无生也是无灭的,是不能思量,但也不是不能忖度,是没有主子但也不是没有主子,是没有显示教导,但也不是没有显示教导,也就是说,虽然是非量非主非示,但还是可以思量、忖度,还是有主有为,还是有显示教导的意谓。这在一般人很难体会,但是,透过实修经验,我们如果经常感应到如来的音声,则会了解并体会这一段开示。

一般人没有透过修行能够体会这种「非声非非声」以及「非耳非非耳」之如来音声状态通常是在睡梦中,偶而亦能于清醒中「听」到如来音声。无论众生为善为恶,皆有因缘「听」到,只是一般人无法辨别,有的人内心惶恐,到处求医、求神问卦,反而让自己更陷入困扰之中。梦中我们的耳朵不起作用,沉睡中听不到外面的声音,外面的声音完全被阻隔,但是我们却能够在梦里听到美妙的歌声或梦中有人对我们说话或是任何吵杂的车声、鞭炮声或敲门声;有时候我们在梦中会与对方对话,或在梦中唱歌,这时我们的喉咙也是不起作用,但是,我们却能够在梦中「发声」,所以,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可以稍微体会出佛陀所提到的「声非声声非非声」以及「耳非耳耳非非耳」,进而体会「非相非非相」。但是,一般人这种梦中状态跟修行者禅定中的频率状态仍然不同,其主要差异在于梦中的「我」通常处于无法自主的状态,而禅定中的「我」却是能够意识自主。但是,对于久修梦瑜珈而深入者,其于梦中也是可以意识自主的,这与一般人不同。

在修行的过程中透过禅定,能将生物能转化为气能,所以,在禅定中会透过呼吸吐吶意守丹田,舒通全身气脉,让气通畅,所谓气脉筋络的调节。所以,有人虽然没有修学禅定,但是透过学太极拳或气功,也属于这一部份将生物能转化为气能。在这过程,体内的浊气会慢慢排除,而转化为灵气,故气变得轻而柔,于体内缓缓流转,有时会感受到一股清凉的气在体内流窜,有时会感受到体内某些部位特别疼痛,表示那部位气脉上有阻塞,气通了过一阵子就好了,故这股灵气对我们自身来说有一种自我疗愈的功能,再配合营养清淡的饮食及简易的散步运动,我们的身体会回复到健康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佛陀说:「佛是大医王」。我们一般祈求佛菩萨保佑我们或家人身体健康,是将佛菩萨当成外在对立的个体来祈求,例如,药师如来或观世音菩萨。但是,从前文探讨「自心他心是佛心」一文中,可以体会这佛除了意指他佛之外,亦是指我们内在自心即佛,所以,当我们明白「即心即佛」,将会明了身心自我疗愈的功能本身,对自我来说即是医王,这是更深一层的体悟。

所以,从生物能转化为气能,再从气能转化为灵能的状态,这时候处在灵能状态,磁场相对清净,表示我们内在的能量与频率能够接收诸佛菩萨的讯息,眼智明与耳智明的状态会慢慢开启。但是,在这修行的过程中从气能转化为灵能的状态,我们开启眼智明与耳智明的能量还不稳定,所以,无论于禅坐中或睡梦中的状态,我们会感受到佛菩萨外来能量的冲击,有时候这种能量是非常强烈的,可以说是一种震撼。佛菩萨用祂的能量强烈转化我们的意识,其教化的用意及威力是非常明显,我们不可等闲视之。佛菩萨教化的方式通常让我们印象深刻,必要时我们可将记忆的部份记在笔记本上,不过有时候还是会忘失,但是,不需要懊恼,谨记佛陀的开示「一切法空;不着有亦不着无」。

佛陀亦在「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卷十梦中成道品第二十六」中对濡首菩萨开示:

无形之识无觉知识。无想念识梦幻化识。
以用救摄无量众生。或有佛土文字教化。
解知文字性空寂寞。」

又《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曰:
「佛有三昧名究竟。入此定已乃说法。
一切众生无有边。普出其音令悟解。
一一音中复更演。无量言音各差别。
于世自在无分别。随其欲乐普使闻。
文字不从内外出。亦不失坏无积聚。
而为众生转法轮。如是自在甚奇特。」

这时候佛菩萨对我们的开示与教化是「非有非无,非说非非说」,并不是从我们自身的六意识思惟产生,而是直接从我们自身的如来藏识自然浮现,所以,佛陀说:「文字不从内外出。亦不失坏无积聚。」又说:「记忘一如」。又《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曰:「如来音声不从外来、不从内出,而能饶益一切众生。」
                                                                                          
对一位深修禅定者来说,是可以觉察出其中的差别,其中细微的差异是可以自身感受觉知的,如何辨别?当我们用脑筋思维时所运用的是以第六意识为主,其他五识为辅,亦即思考是运用第六意识;而在我们的脑筋思维之外,自然浮现的讯息即来自第八意识的如来藏识,这即是无形之识无觉知识。无想念识梦幻化识。」为什么是「非有」?因为,教化的讯息于自身脑海、于心底、于第三眼幻化浮现后随即消失,没有任何物质或蛛丝马迹留下,提不出任何我们用眼根眼识(或五根五识)所能辨别得出的实体物质的证据,例如,文字、契约或录音录像等实体证据;那么,为什么是「非无」?因为我们又的确「看到」或「听到」这些讯息,并且深刻在我们的脑海记忆中,可以诉诸实体的文字或言音,所以又是「非无」。古大德常以「鸟飞过天空,不着痕迹」或以「明镜映物」作为比喻,透过清净的修行,于心的一切影像将是澄净而具智慧教化。藉由浮现的讯息当作线索,例如,一句未经思维的智慧开示,一本从未听过的经名,我们开始探索及思维佛法,以及检视反省个人的行为道德,这心的过程亦是「非有非无」,这是另一层的体会。此即「内外皆空,但亦不着空」的体悟之一。《六祖坛经》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如常自在。」

对我们来说,当修定后自然会起神通智慧能用,能够耳听佛菩萨说法,这种神通能用,佛陀称之为天耳通;能够见到一些未曾见过的影像或文字讯息,睁眼闭眼皆可见,佛陀称之为天眼通。但是这样的状态还不是究竟的智证通,只能说是一种感应。一般人没有透过修行,但因宿命因缘,也是有可能在机缘之下呈现天眼天耳的感应。《杂集论十四卷》曰:「神境通者:谓依止静虑,于种种神变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种种神变威德具足者:谓变一为多等、种种神变、自在具足。」是故藉由定力和智慧,我们的心将相应于诸佛菩萨依止静虑于若定若慧中所显现之种种的威德神变。华严经》曰:「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佛陀于华严经》中清楚说明,见佛神通力是不离开色与声,从前面的探讨,约略可以明白这其中所说的色与声,也包括于禅定中、睡梦中、或行住坐卧中,所见的「色非色色非非色」及所听的「声非声声非非声」。「色」意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

所谓神通,并非一般所知的特异功能。《三藏法数》曰:「神即心神,谓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明,皆随定力,无有障碍,是名神通。」又曰:「天心名神,慧性名通。天然慧性,彻照无碍,名为神通。谓如来无谋之应,善权方便,称适机宜,变现自在,不可思议。」一切神通皆以智慧为体,故神通不能离开智慧与定力作用。「如来无谋之应,善权方便,称适机宜,变现自在,不可思议。」如来在运用神通智慧时,是「无谋之应」,是离开「遍计所执」,是「非有为非无为」,是「非有漏非无漏」,也就是说,如来并没有意念执着,思考如何运用神力变化,也没有「要有所作为」的意念,对自在神变也没有起任何烦恼,一切都只是「善权方便,称适机宜。」但在与如来相应的过程,又是「非无为,非无漏。」也就是说,在我们相应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强烈外力的意识作用而令我们升起烦恼,例如,我们可能睡眠中断,因此经常处于睡不饱足的失眠状态,因为透过中断睡眠才能记得梦中意境的教化,这种外力与自力合一的意识作用看似心的投射却又不完全是出自于我们自身的意识思维,主要在于这些强烈的意识作用远远超出我们平常的智慧所能计划与安排,而且一切皆是针对我们个人的习气而来,有人误解此为个人的潜意识作用,其实,与个人的潜意识是有相当差异的,这必需透过自身的实际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差别。若我们心善行正,绝不会为此感到不安,因为,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无上智慧的教导,我们心中将会感恩,并且会对此感到相当不可思议,而于菩提道上更加精进。

《大智度论卷九四》曰︰「若菩萨离神通,不能饶益众生。」这也是为什么称为菩萨通慧的教化。故佛菩萨的教化不离神通,神通是为饶益众生,如果不是这个目的,将自取恶果。这是我们在理性辨别时很重要的参考基础。以上为对「非相非非相、非声非非声、非耳非非耳」于无量义中的理解与体证之一。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