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18年7月2日星期一

书名:道州济语 【化小慈为大慈】

                                          
书名:道州济语  
作者:道清 (Tao Qing Hsu)
写作日期:2011513(此日期非出版及发表日期; 本书目前尚未出版)


【化小慈为大慈】

什么是慈?《大乘义章十一》曰:「爱怜名慈」又曰「慈能与乐」。唐朝孟郊所作的「游子吟」表达了天下为人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这种亲情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深刻的痴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许多父母牺牲自己的健康,辛苦赚钱养育子女,给予子女快乐无忧的成长环境,对子女确有养育之恩,但是待子女长大后,却期待子女赚钱孝养回报,一旦期待落空,忿怒即油然而生,有的甚至骂得很难听,重重伤了子女的心。

父母对子女的爱也会有偏颇的对待,例如,有些父母重男轻女,有些父母特别溺爱其中一个孩子,因此,于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收受另一个孩子所供给的钱财,而资助给自己较为溺爱的那个孩子,这种慈爱是父母对子女的偏心,虽然,他并不是不爱另一个孩子,但是,相较之下,他却对他较不溺爱的这个孩子所能够给予的回报有着较多的期待,一旦不顺己意,也比较容易对这孩子生起怨恨之心。所以,父母给予子女的资源将随自己的袒护而不同,而由于父母的偏心,子女承担的责任与劳务也不公平,故长久下来,难免形成兄弟姐妹间的嫌隙与家庭间的争端。所以,这种慈爱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烦恼。

故父母对子女虽有慈恩,却是一种养儿防老的自私之慈,一种一厢情愿的痴情,故多烦恼。有些父母看得开,故也不冀望子女的回报,只盼将子女养大成人,自己老来将自我安排入住养老院,不想带给子女麻烦,不期待子女的孝养,这也是对子女的慈爱;子女有心孝养也好,无心孝养也好,相对地让自己烦恼少一些,但这仍是小慈。

美国有一位富豪曾发表声明同意将其百分之九十五的财富于往生前捐给慈善机构,只留百分之五的财产给子女,这位富豪提到,如果留下太多财产给子女,子女将失去学习为生命奋斗与为众人付出心力的机会,让子女享乐而失去生命的意义,反而是伤害子女。平实这位富豪就常捐款给慈善机构并献身公益。消息一传出,其他富豪纷纷效法。这是将小慈化作大慈的例子之一。

台湾曾经有一对父母,其儿子因于服兵役期间于军中往生,于是他们将这种对儿子的思念之情转而帮助育幼院的孤儿,虽失去一个儿子,但是,他们看到更多孩子因为他们的资助而能够快乐地学习与成长,他们的内心也因此感到安慰和高兴。这也是将小慈化为大慈的例子之一。

有一句话说「无缘大慈」,这是指谁呢?通称佛菩萨。父母和子女是亲属关系,有亲情之缘,故为小慈;而佛菩萨与十方众生无任何亲属关系,但是看待他们就像看待自己的父母或子女一样充满痴情与爱怜,佛菩萨这种对众生的深情更甚于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故佛菩萨恒听恒观众生的苦难,并随时化现救度众生,给予充足的衣物、饮食和财富,满足众生基于合理的所有愿望,以此给予安乐,并不望众生回报,所以,佛菩萨是基于无缘大慈。我们可以这样观,前面所举捐款从事慈善的富人与这一对资助育幼院的父母都是佛菩萨的化身,我们看到他们实际体现了「无缘大慈」这句话。所以,《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意谓:大慈能够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所以,从小慈化作大慈,可以减轻我们对自身的执着与烦恼,英文有一句话「More giving, more happiness.」即「愈布施,愈快乐。」给予别人安乐即是一种布施,这种不求回报的布施可以带给我们内心平安和快乐。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