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18年7月2日星期一

书名:道州济语 十二 道的解释



书名:道州济语  
作者:许道清 (Tao Qing Hsu)
写作日期:2011513(此日期非出版及发表日期本书目前尚未出版)

十二 道的解释

「道州济语」之「道州」在此取其「道所在之处」的含义,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知的湖南省县名道州。然而,实际上道无处所,无时无刻不是道。什么是「道」?「道」一般有「方法、理、真理、思想、学说、宗教的教义、义理、引导、指引」之意。「道」于佛教则有「能通」之意,《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又《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涅盘无名论》曰:「夫涅盘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故「道」除了我们世俗所知的部份,还有超越世俗的部份。

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盘,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道亦有所至所趣之意,我们的识﹝或说灵魂﹞尚未完全解脱烦恼者,恒在六道轮回,善道有天道,阿修罗道及人道,恶道则有饿鬼道、畜生道及地狱道,无论善道或恶道皆是有烦恼的地方,涅盘则是超越这一切善恶道的境界。

「道」也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也就是说,宇宙时空皆是「道」,故并不局限在我们认知的世间。时间与空间是空,没有障碍,空故通,通为道。就个人来说,道含盖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道者,通善也。」从烦恼至清净的过程,如同清除污染之障碍物,净空后则通,故其本身就是道,而这过程有快有慢,故有「顿」「渐」之分,然实际上一切人事物本身皆是清净的,但是,因为种种因缘的交织让我们没有看清实相,我们就好像水缸中的金鱼从水缸中向外看世界,看到的永远都是扭曲的世界,而以为这一切就是真实的世界。

由此,我们再次体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积聚的烦恼,皆空就是这五根没有烦恼,也就是没有障碍的意思,故通,通那儿?通善,通神。那「神」是什么意思?变化莫测谓之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色、受、想、行、识皆是空,这里的「空」其白话意思,普遍认知为「因缘不再聚合的原故,所以为空,即因缘消散后,色、受、想、行、识也就归无,亦即色、受、想、行、识是由因缘聚合而成,故其本身是空性」,在此我们将试着用另一种解释「没有障碍即空,故通」,由此理解,我们再深入探讨,色、受、想、行、识即是空性﹝空﹞,没有障碍﹝空﹞就是色、受、想、行、识。佛陀说「空空」,亦即对于空性的执着必需再化空,才能真正进入没有障碍的空性实相,彼此的色、受、想、行、识没有障碍,即可互通,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净心后佛将出现,并可以与彼佛对话的原理之一。也因为是空性,没有障碍,故可以无量变化。这是无量义中的一个粗浅的解释及理解,但是已足以作为深入理解的根基。那么,到底有没有「色、受、想、行、识」?心有则有,心无则无,又是非有非无。《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五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曰:「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是于物质界与非物质界,建立在无心的状态之下,故无。在前文「神通智能的原理初探」中提到「声非声声非非声」,以此类推「色非色色非非色」及「香非香香非非香」,以及「味非味味非非味」及「触非触触非非触」,由此,可以体会这一切亦是非有非无。故有人持诵佛号后会善根发相,闻到檀香,或有人于梦中梦到有人请他吃饭,以作为答谢,饭菜香或茶的温润口感同现实无异,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于梦中的意生身在作用的缘故。这意生身有人称为幻身,是我们灵魂的一部份。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段话,当我们深入去探讨,将会发现,这即是如来智慧,即是一切自然无碍的智,即是根本的神通智慧:无受想识,即是他心通;无行,就是断行,即是神足通;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六根圆通,例如,天眼通及天耳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明,是漏尽通;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超越生与死,是宿命通。故当我们深入经藏实修,将体证佛陀所开示的一切,完全超越现今的科学技术,并且充满灵活与创意,佛陀用「空」、「不定」以及「无量」概括之。

故真正的实相是「诸法空相」,也就是说,「诸法空相就是诸法实相」,所以实相是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心无罣碍,故通,通至涅盘佛果,所以称为圣道。是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在告知我们众生,皆有无障无碍的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根本的神通智慧能用,这不需向外求得,乃是自证而知。我们圆融佛陀所有经典的开示,将会发现这一点,皈依佛法僧只是方便法门,最终我们终将皈依自性,向内求证佛果

道德真经义解卷之二》曰:
学不至于无,所学非绝学也,道以无得为得,学以无学为学,使道而可得,皆仁义也,使学而可学,皆名数也,故圣人以无得为得道,以无学为真学,故曰绝学无忧。若未至于无学,则天下之学无穷,得其一而遗其二,得于此而失于彼,则必以得为喜、失为忧,无时而息矣。

这段话呼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这一句「无智亦无得」,若有智有得将自成障碍,心有则阻塞不通,这是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及烦恼的根本原因。故若我们未走过修道的过程以及广学博闻,则难以体会「道以无得为得,学以无学为学。」当我们看过如万花筒般的纷扰世界后,才能进入无得无学无为之无心空相境界。

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经历种种以有为法为实为碍之后,顿悟无为法的无障无碍高妙境界,之后进入非有为非无为之如来玄妙境界。《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曰: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
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又曰:「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菩萨摩诃萨应知心境界是如来境界

又曰:

如心境界无有量, 诸佛境界亦复然;
    如心境界从意生, 佛境如是应观察。
如龙不离于本处, 以心威力澍大雨,
雨水虽无来去处, 随龙心故悉充洽。
十力牟尼亦如是, 无所从来无所去,
若有净心则现身, 量等法界入毛孔。
如海珍奇无有量, 众生大地亦复然,」
水性一味等无别, 于中生者各蒙利。
如来智海亦如是, 一切所有皆无量,
有学无学住地人, 悉在其中得饶益。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