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18年7月4日星期三

让爱绵延


作者许道清 ( Tao-Qing Hsu)
日期: 20101025

让爱绵延

四月天空碧蓝,微风徐徐;细雨蒙蒙,如丝般地轻轻落下;花香清幽,绿叶随风摇曳,窗外一片静谧。悟空沉静地望着万象景致,想着,观音的悲,文殊的智,如雨珠般轻柔地普润众生,无所分别。师父的影像于心田浮现,逐日字字珠玑的开示与叮咛,亦纷纷呈现。回顾过往,整个造化皆是善缘,梦与现实等同,一切如梦如幻,却又虚实无二。

头发花白的阿嬷牵着六岁悟空稚嫩的小手走在前往拜访亲友的小路上,路中央前方有香蕉皮,阿嬷牵着悟空来到此处,弯下腰将其捡拾后走到路旁,丢弃在路边的草丛里,说道:「这样别人才不会踩到后跌倒。」一日清晨,悟空巧遇刚运动回来的阿嬷,在道路偏右的空旷路上,弯腰向地上插一支香,悟空好奇地前往与阿嬷打招呼,问道:「阿嬷!您为什么在这里插一支香?」阿嬷说道:「昨天有人骑机车在这里不小心摔跤,还好没有受伤,幸好有土地公保佑,所以,我烧香向土地公道谢。」退休后的阿嬷常带着学龄前的悟空四处进香,参神拜佛,总是跟悟空说:「来!来向佛祖拜拜!向佛祖说,保佑我赶快长大,聪明、会读书。」每天早晚阿嬷亦向家里供奉百年的金身佛祖上香,祈求全家大小平安,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拜送神后,阿嬷就唤悟空过来说道:「来给佛祖洗脸、洗澡!先擦脸再擦身体。」阿嬷就带着悟空恭敬地洁净金身佛祖神像及观音、妈祖神像壁画,以及神桌及佛灯。韶光推移,年迈生病的阿嬷自知时日不多,临走前气弱地交代十八岁的悟空说道:「记得每天向家里供奉的佛祖上香,这件事就交代给妳。」阿嬷慈爱的身教让悟空感怀不已,念念不忘。

十八岁悟空在家,家中长辈为金钱得失争吵不休,常藉细端严厉指责,悟空因此身心俱疲,来到佛寺暂求安宁以备应试。远离尘嚣,心也安定不少,尼师们轻快的诵经声让人心旷神怡,使悟空沉浸其中。应试及第后,瞋火炽烈的家人并没有为她高兴庆贺。一日梦中,家中大厅庄严的金身佛祖,走下一位喜逐颜开的现代中年男子,穿着浅绿色短袖休闲服及灰色短裤,脚穿咖啡色凉鞋,弯身对坐在地上愣在那儿的悟空说道:「恭喜妳终于考上大学了!」这位男子彷佛生生世世与悟空熟识,其谦和亲切、与人欢喜的态度,让悟空醒来后难以忘怀,悟空也因此有了学佛的念头。

因缘际会,就读大学的悟空拜师学佛。元助有着聪明而带桃花的明亮双眼及腼腆的笑容,长相俊秀,是学长也是师兄,悟空暗自喜欢他,一日于等公交车时间笑着问元助:「什么是圆觉呢?」对人生与佛理感到困惑的悟空,为拉近彼此的距离,借机开启一些话题,元助思索了一下青涩地笑道:「我也不是很清楚!」二人因此傻呵呵地彼此微笑着。一日元助笑着对悟空说道:「虽然不是女朋友,但也可以是红粉知己。」悟空当下心中明白。元助心地善良,交友广阔,出社会后于工作之余亦作观护人关怀他人。

面对未来悟空虽有不确定感,但也谋职就业,进入职场磨练。燃灯是学长,为人含笑谦恭,是一位茹素的修道者,非常关心悟空。两人曾于校园内散步在月光下,为道务奔忙的燃灯笑着问道:「妳为什么看起来好像一直很闲散?」燃灯向来希望悟空也能有心求道。毕业后,燃灯邀她上台北谋职,在感情中徘徊的她拒绝了,但是,几个月后,她改变了心意,在没有通知燃灯的情况下前往台北,并顺利谋得一职。一日于工作中,悟空的右上眼皮频率紧密地跳动着,连续几日皆是如此,异于往常的眼皮跳动,让悟空不禁纳闷,是否有什么不幸的事将要发生或已发生呢?这数月繁忙的上班生活,于稍作喘息中,悟空想起至今未接到燃灯打来的任何关切电话,于是她拨了他的电话号码,但是无人接听,隔了数个星期也没有回电,这不像是他的作风,悟空因此拨电话到燃灯老家,他的母亲于电话中答复道:「燃灯已往生,我们才安葬他不久。」说着就啜泣起来,悟空无法相信,但还是沉住惊讶的心情,细细问出原委:就在她动身前往台北的当天清晨,燃灯却于台北上班的路途中不幸车祸往生,瞬间天人永隔。燃灯的母亲说道:「我们很感恩,他的身体没有毁损,在当下就离开人世。」

于夜阑人静时,悟空回想起燃灯曾于长途电话中,在另一端陪伴她一起观看月全蚀,笑着说道:「希望妳将我当作妳心中的一块石头而不是一根浮木。」又曾自信地提及其未来的详细生涯规划,其对生命是那么地充满积极的热情与希望;反观悟空自己,「天下唯一不变的事就是变」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心底,于是对未来也没有明确计划;她明了,功名利禄,一切有命,已更换一两个工作的她正茫然地探索职涯;想到两者境遇的对比与命运多舛,不禁潸然泪下。悟空于心想道:「燃灯对宗教公益相当热心,对人充满关怀,我没有机会再回报他的爱,应该振作化悲愤为力量,将小爱化作大爱,延续他的爱至社会大众或任何有因缘的人,或许这才是他带给我的生命意义所在。」

一日梦中悟空来到一座古剎中庭,见一中年和尚举起右手,指向悟空身后,悟空顺着方向,向上瞧见门上匾额书写着斗大的字:「凡事皆坏  金刚不坏」悟空于其现实生活未曾见过此句而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每逢面临烦恼即以此自悟于心试着破除我执。师父开示道:「烦恼是因为有我。」师父经常藉各种方式给予悟空智慧,关注一切,作为调教的机缘,悟空为此常心怀感恩。一日一位同事问道:「佛只有一位吗?」悟空答道:「有无数无量佛。」同事们知道悟空学佛,总是问一些她们的疑问,作为闲聊的开端。每天于工作中面对不同个性及作风的主管及同事,悟空因此欲藉事修心,想到苏东坡与佛印的有趣故事,于是心想:「我们如何看待对方也表示了我们自己的心量、态度与想法。」因此,在理上悟空试着将主管及同事们视为佛菩萨,在事上以感恩的心面对他们于工作上的指导与协助,以化空的方式化掉每天工作上的烦恼,工作因此顺畅许多,亦多得贵人相助。

悟空对元助持续付出她的关爱,希望彼此能共同走在菩提道上,十年的情感,两地相隔,元助最后选择娶别人,悟空除了祝福他之外,心也碎了,悟空向来期盼一位灵修上的伴侣,但却一直难以如愿,因而略有怨言地于心说道:「 我也不过祈求一个丈夫,一个家庭啊!我也不过想象一般女人一样结婚生子,过着最平凡的家庭生活,为什么这件事对多数女人是如此容易的事,对我却如此之难呢?如此我终于明了我祈求的不过是一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随便捡都有,就算幸运地捡到最大的一颗,还是石头!可是,师父直接给我的却是钻石(智慧)啊!」又思惟道:「一切皆是因缘,没有对错之分,缘尽情灭,各奔前程,自己的人生还是要好好地过下去,勿以为被背叛而心生怨恨,作出伤害他人或自己的事来。」一日梦中心底有一男性浑厚的歌声唱道:「就让他去吧!不要再放在心上。」悟空拭泪后收拾心情,不再挂虑元助。师父开示道:「烦恼即菩提,无明不异于佛性。」悟空以其既有的常识对此开示心想道:「两个看似相对立的概念为什么会是等同?」悟空将此疑惑存留于心,感恩师父的教诲,心也更加坚定沉着。

一日上班午餐时间,悟空初遇经晋,他身材高大壮硕,闲聊中悟空笑道:「我很喜欢达赖喇嘛。」经晋先是错愕地愣了一下随及会意地笑道:「我了解。」达赖喇嘛其赤子之心,充满智慧与慈悲的幽默,让悟空赞叹不已。经晋开心地说道:「我在美国留学时,参观密宗的文物摆设,发觉很有艺术感,深深吸引着我,因此对密宗产生好奇和兴趣,开始涉入密宗。」一日悟空与经晋坐在公司门口的会客室闲谈,正值午餐时间,老板娘刚好经过,经晋随即静默无语,从容沉稳地坐在那儿,两人默契十足,当下悠闲的一刻,有一股清凉的能量在悟空体内流窜,令其感到舒适自在,直觉让她深知所爱的人不是元助而是经晋。她不知如何发展这段感情,她了解爱情是一种很深的执着、控制与占有,当不顺己意时就是冲突、疑心与瞋怒。于禅坐中她思惟已往曾经历过的每一段感情,哥儿们似的相处,不成熟的感情似有若无,每一段都曾经让她伤心而默默流泪。悟空的脑海显现出经晋的影象,心想:「我应如何爱他呢?」──「慈悲心」悄然地自心底浮现。悟空恍然大悟于心自言道:「是啊!对方是众生也是菩萨,应该以慈悲的心量爱对方,而不是强烈占有与控制。」又凝思道:「自己就像奔跑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一匹野马,不想被缰绳套牢,亦不想被驾驭,同等地,亦无心圈住驯服对方,毕竟在爱情中绑住彼此都是烦恼。」悟空因此放下这段情感回到安静的自己。一日梦中,老家金身佛祖化身为一时髦短发的现代年轻男子,搂抱着她说:「嫁给我。」悟空为此流下感动的眼泪,柔声说道:「您看着我从小长大,我当然愿意,但是,我如何在现实的生活中找到您呢?」悟空醒来不禁泪流满面。

师父对悟空开示道:「爱情也可以成就佛果。」当下完全颠覆悟空的思维。文殊师利菩萨于维摩诘经言道:「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如醍醐灌顶,悟空终于知晓爱情虽是无常与烦恼,却是如来的菩提种子。悟空心想道:「爱与被爱是每一个人生命中的企盼与需求;有人从中享受短暂的美好;有人嫌隙于心,酿成大祸;有人贪欲炽盛,心不平等;有人人财两失,恶运缠身;有人遭受精神与肢体的暴力,身心受创;双方强列的自我,窄化生命的视野,误解爱的本质,终使它变调;然而,有人从中使生命获得成长,充满耀眼的光茫,无我之中乐于感化他人展开灵性之旅,进而扩展至生态、环保及人道的关怀;生命的光彩与否不过在一念之间。」一法明,万法明。悟空豁然开朗,师父高明的教法已圆融一切烦恼,神秘不可测,变化万千,悟空于是于心止住驰骋,独自沉潜,阅读佛经,一日突然一念:「好像许久未生起慈悲心。」于沉思后似乎茅塞顿开,不禁莞尔。师父对悟空开示道:「生命的流河不停地滚动,要跳出生命的流河观察,在生命流河的推波助澜下,不要随波逐流。」一日悟空惊叹,原来最深爱她的人正是她的师父啊!在皎洁的月光下,悟空忆念师父无始以来以无量的慈悲心爱护着她及一切有情,终于领悟:「在空性中生起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智慧才是人生的无价珍宝」。于辽阔的黑夜中,悟空恬静地伫立一隅,望向天际那一轮明月,领略「空光明慈悲」,忆念众生,祈愿其心光明如月。

2018年7月2日星期一

书名:道州济语 十三 来自零距离的爱

                                     
书名:道州济语  
作者:许道清 (Tao Qing Hsu)
写作日期:2011513(此日期非出版及发表日期本书目前尚未出版)

十三  来自零距离的爱

我们这一生一世从少至老,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总是在追寻并期盼一份浪漫的爱,故少男少女总爱编织美梦,即便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亦不例外,当无法从现实中得到期望中的爱,就沉浸在小说或戏剧中,将自己融入其中的一个角色,让自己活在虚幻的世界,以幻想弥补自身现实所遇的缺憾。凡有所缺乏就会有所企盼。若有人幸有爱情临身,或相约看电影喝咖啡,或烛光晚餐,美食当前,或在夕阳、或在星空下、或在海岸边、或在公园处相偕牵手谈情说爱,美景当前,诗情画意,有人陪伴,有人呵护,浓情蜜意,特别感受爱情的浪漫。然而于现实生活彼此虽靠得很近,可惜彼此的心却很遥远。有时不免要猜测对方的心意,讨好对方,而让自己精疲力竭,这是许多人的真实亲身感受。不顺彼此心意,是仳离的人口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所谓同床异梦,两个人再如何如胶似漆,一旦入睡也就各自灵魂各自变化与远游,没有交集。平日清醒的时间,差异的个体也必需以手机或简讯掌握对方的行踪,表达关怀与爱意,以避免第三者的介入。无论是双方的灵魂与个体二十四小时彼此皆存在相当的距离,只是远近的差别。心与心的遥远不仅发生在情人或者夫妻之间,也发生在父母与子女间,以及老师与学子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上司与部属之间。心与心的距离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怀与信任。许多人在这种关系中受伤流泪,进而寻求心灵的依托,从认识上帝,从认识佛与菩萨中,重新找回自信,重回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信任与关怀。

世间最痴情者莫过于菩萨,那是充满智慧,对众生慈悲与爱怜的深挚情感。空性即是无障无碍的智慧。深悟空性的佛与菩萨,其对众生的慈悲与关怀是二十四小时,不分昼夜,不分地点,甚至不分前世今生,这种爱与关怀是生生世世,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障碍。故这种爱其心与心的距离是零。许多人透过潜修,让心思静虑,皆可以感受到祂们的存在。世间最美的爱,最浪漫的爱,莫过来自于悲智双运的佛与菩萨。其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

当我们稍微悟入空性,亦即用心体悟智慧与慈悲,并且身体力行,虽然只是月牙的状态,尚未达到满月光明,我们将深刻感受诸佛菩萨无时无刻的关爱、呵护与叮咛。当我们有过失的时候,祂们亦会提醒或斥责,让我们心生警惕。祂们亦会给予我们福报,冥冥之中帮助我们,有了福报的安乐,才能使我们安心修行,无论我们有无信仰,或所信仰为何,无论我们曾经有过如何的经历,无论我们学历高低,以及财富多寡,只要我们自重自爱,并诚心助人,诸佛菩萨与护法皆二十四小时更替轮流护持我们。

佛与菩萨除关怀众生,对于不学好但是尚未泯灭本性的众生,或者因修行但是只执着于求福而不求智的众生,佛菩萨会化身整治并修理他们,有人说这是遇到冤亲债主来讨债,换一种角度想,其实是遇上另类的贵人,没有这些冤亲债主对我们的折磨,则无法平息我们内在愚痴、贪婪与瞋恨的恶习。当我们从中体会到对冤亲债主慈悲,我们才能升起无上的智慧,不再与之对立,而能与之和谐共处。如果我们因冤亲债主而更加助长内在的愚痴、贪婪与瞋恨,我们不但无法生起慈悲心,也失去智慧,而让自己推向更加罪恶或忧郁的深渊。有人说修行会走火入魔,其实是误导,所入的魔无非是心魔,而不是外在的魔所引起的干扰,当我们心住于慈悲与智慧,不再与之对立,无论是内在或外在的魔(冤亲债主)自然化为无形,内外在的魔终将化为护法护持我们,成为我们最贴身的贵人。

楞严经五十阴魔,佛陀其实告知我们,当我们潜心修行,会有这五十种善根发相,实际是个人潜能开发,每一个人只要用功,皆有可能经历其中,如果执着其中任何一项,认为自己是奇能异士,或足以为师,号召徒众,即是烦恼,即是阴魔,即是障碍。如果不执着其中任何一项,那么,就不会构成烦恼,就不是阴魔,自然无碍,而能成就深入空性与圆满的智慧。这时候的五十种现象,就不是阴魔了而是智慧的成就。

那么,佛菩萨如何关怀众生呢?佛菩萨无形无相,祂们是一种能量状态,是心能及光能的状态,这种能量的状态可以变化出种种具体的或不具体的形相与音声。祂们会用我们所能理解的状态呈现,这种呈现无非就是一种沟通,随每个人的因缘及程度而有不同的相的呈现,无论是古人或现代人皆有类似的经历,故我们从古籍中,无论是繁体文或藏文翻译的文献数据,皆可以找出蛛丝马迹。那么,呈现在那儿呢?《华严经》曰:「心为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对佛菩萨而言,心无障碍,心为工画师,能画种种诸世间,故祂们能于诸众生的心中,呈现无量万法,诸世间无量即是如来境界。对众生而言,其心亦为工画师,但是心的障碍因智慧差异而有程度上的差别,故其世间亦有区别。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苦难,有人受不了折磨而行恶多端,有人无法承受因而忧郁而死,有人却能超越苦难形成智慧,看见转机,度过难关而创造奇迹。例如,面对手脚残缺的自己,有的自我放弃,自怨自艾,有的藉众生的怜悯乞讨维生,有的却能自我坚强,学习知识及智能,环游世界巡回演讲,启发并鼓励众生,积极乐观面对生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佛菩萨关怀众生,只要众生一念心善,佛菩萨即会设法随其因缘而给予安乐与福报。这种安乐与福报不见得是高官厚禄,或是经营公司身价千亿,或是拥有极大的财富,或是考上公职或是前百大名校毕业。我们见过许多因权位或财富而招致祸端,最后接受法律的调查与制裁的实际案例,或者因财富显露而招来杀身之祸。可见利益的诱惑所带来的杀伤力,并不因自己的学经历、年纪、财富高低而有差别。有些人求姻缘、求子女,佛菩萨亦随其因缘给予满足,但是,若是无法给予满足,我们也不要心存怨恨,这是智慧的开始,无法给予满足的背后必有其未来的因缘安排。有人年迈了,因为膝下无子,更能以同理心体会没有儿女的老人的心情与困境,而兴起成立无子西瓜基金会以帮助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这不也是一种有助于社会的智慧和创意。有人虽有子女,晚年时却是儿女不孝,有的被子女漠视,有的被暴力或精神虐待,有的甚至被害死了。所以,极有钱财或有子女不一定是福报。福报将随每个人的因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和认知。可见无法满足所愿的同时,我们必然联想到另一种智慧及因缘的安排。如此我们将不会专注在我们所缺乏的事相上,而能专注在我们智慧与精神上的富有,而这才是真正的福报。

     心住慈善的众生并不限于佛教徒,对于圆满证悟的佛来说,并没有宗教的界限,这些众生有无信仰,或信仰为何,对佛菩萨来说皆没有差异。

其次,我们会顿悟,凡人用无线电设备或小抄「作弊」的方式以取得学位、工作或公职,是很愚蠢的行为。护法神本身就有「给答案或引导思考」的能力,但随个人因缘不同以协助众生。同样地,护法神亦有扰乱意念、想法或思绪的能力,但随个人因缘。不论是「给答案」或「扰乱思绪」,我们不要以自己狭隘的知见论断其是与非,有时候干扰也是一种帮助,例如,某人与人约定某时会面,但这其实是死亡之约,却因塞车塞在车阵中而与死神差身而过,幸运逃过死劫。而一般人的思绪多着重在贪瞋痴的念头,因邪念而招致种种苦难与烦恼,护法神阻挠或扰乱「思绪」看似破坏,其实是一种协助,导引我们住于正念,一生才能知足平安,这一点要细心体会。其它事相可藉此引申。

由此,「人定胜天」这句话,必需重新思考。「敬天畏天」才是我们应当谨慎。现代的「狗仔」扛着录像机到处跟监目标,征信社四处窃取及窃听他人的个资与隐私资料,殊不知他们一点一滴的作为,都看在护法神的眼里。那么,我们会有一个疑问?护法神知不知道乐透彩的号码?我们可以推想,护法神绝对知道,但是其会随因缘告知或引导而给予,是福是祸,但随个人因缘。当我们经历过护法神不可思议的能用,乐透彩的号码对我们自身来说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对福报的看法也会完全改变。想享用众生财,就得为此付出代价,这一点要谨记在心。

同时,我们亦会打破证照、学位及学历的迷思。佛陀与历代祖师或诸佛菩萨并没有读到哈佛或台大才悟道成佛,也没有因为作佛学学术研究而成佛。此外,凡人谈情说爱,愉快地沉浸在只有两个人的美好世界,卿卿我我,以为天地间只你和他,绝容不下第三者破坏彼此亲密的感情。殊不知护法神即是最调皮又隐而不见的「第三者」。生死无常,此死彼生,临终时再高的学历或地位,再多的财富,再好的技能与学识,再亲密的情爱,也无法帮助我们投生善道。由此,诚实的品性远胜于一切世俗的价值,永远记住这一点。

佛菩萨颇具赤子之心,对于心善之人向来主动友好。有人或许不认同,认为这些是外灵的干扰,是一种障碍,所谓的灵障,而生起瞋恚心欲驱赶祂们;有人却是祈求指导灵或守护灵之高灵降灵并与之沟通。前文我们提到「如来非鬼非非鬼」,是否为鬼为神,但随个人因缘所见所遇而不同。《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曰: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

在长久的经验中,我们发现祂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份,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视祂们为阻力或助力,也将随我们的智慧与心量的不同而有差异。祂们是佛菩萨的千亿化身,故就个体来说,也有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故亦非全能,我们仍必需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常识判断,当我们深入体悟与探索,终将发现祂们对我们个体的开示与教导完全合理正确,而且充满智慧与慈悲。无论经历如何,佛、菩萨与护法不会想要占据我们的身与心,或企图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利益,完全只为引导我们明白,我们同祂们一样具有纯净纯善的心与空性的智慧,同其具有法、报、化三身于一身。


参考书目

一《道德经》
二《大方广佛华严经》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四《三藏法数》
五《大乘义章》
六《瑜伽二十六卷九页》
七《大智度论》
八《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九《论语》
十《孟子》
十一《杂集论十四卷》
十二《维摩诘经》
十三《金光明经》
十四《无心论》
十五《资持记》
十六《大藏一览》
十七《大悲经
十八《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
十九《道德真经义解卷之二》
二十《净土论注上》
二十一《涅盘无名论》
二十二《法界次第中之下》
二十三《华严大疏十八》
二十四《宗镜录卷第三十七》
二十五《力庄严三昧经卷下》
二十六《阿毗达磨大婆沙论》
二十七《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二》
二十八《圆觉经》



书名:道州济语 十二 道的解释



书名:道州济语  
作者:许道清 (Tao Qing Hsu)
写作日期:2011513(此日期非出版及发表日期本书目前尚未出版)

十二 道的解释

「道州济语」之「道州」在此取其「道所在之处」的含义,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知的湖南省县名道州。然而,实际上道无处所,无时无刻不是道。什么是「道」?「道」一般有「方法、理、真理、思想、学说、宗教的教义、义理、引导、指引」之意。「道」于佛教则有「能通」之意,《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又《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涅盘无名论》曰:「夫涅盘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故「道」除了我们世俗所知的部份,还有超越世俗的部份。

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盘,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道亦有所至所趣之意,我们的识﹝或说灵魂﹞尚未完全解脱烦恼者,恒在六道轮回,善道有天道,阿修罗道及人道,恶道则有饿鬼道、畜生道及地狱道,无论善道或恶道皆是有烦恼的地方,涅盘则是超越这一切善恶道的境界。

「道」也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也就是说,宇宙时空皆是「道」,故并不局限在我们认知的世间。时间与空间是空,没有障碍,空故通,通为道。就个人来说,道含盖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道者,通善也。」从烦恼至清净的过程,如同清除污染之障碍物,净空后则通,故其本身就是道,而这过程有快有慢,故有「顿」「渐」之分,然实际上一切人事物本身皆是清净的,但是,因为种种因缘的交织让我们没有看清实相,我们就好像水缸中的金鱼从水缸中向外看世界,看到的永远都是扭曲的世界,而以为这一切就是真实的世界。

由此,我们再次体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积聚的烦恼,皆空就是这五根没有烦恼,也就是没有障碍的意思,故通,通那儿?通善,通神。那「神」是什么意思?变化莫测谓之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色、受、想、行、识皆是空,这里的「空」其白话意思,普遍认知为「因缘不再聚合的原故,所以为空,即因缘消散后,色、受、想、行、识也就归无,亦即色、受、想、行、识是由因缘聚合而成,故其本身是空性」,在此我们将试着用另一种解释「没有障碍即空,故通」,由此理解,我们再深入探讨,色、受、想、行、识即是空性﹝空﹞,没有障碍﹝空﹞就是色、受、想、行、识。佛陀说「空空」,亦即对于空性的执着必需再化空,才能真正进入没有障碍的空性实相,彼此的色、受、想、行、识没有障碍,即可互通,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净心后佛将出现,并可以与彼佛对话的原理之一。也因为是空性,没有障碍,故可以无量变化。这是无量义中的一个粗浅的解释及理解,但是已足以作为深入理解的根基。那么,到底有没有「色、受、想、行、识」?心有则有,心无则无,又是非有非无。《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五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曰:「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是于物质界与非物质界,建立在无心的状态之下,故无。在前文「神通智能的原理初探」中提到「声非声声非非声」,以此类推「色非色色非非色」及「香非香香非非香」,以及「味非味味非非味」及「触非触触非非触」,由此,可以体会这一切亦是非有非无。故有人持诵佛号后会善根发相,闻到檀香,或有人于梦中梦到有人请他吃饭,以作为答谢,饭菜香或茶的温润口感同现实无异,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于梦中的意生身在作用的缘故。这意生身有人称为幻身,是我们灵魂的一部份。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段话,当我们深入去探讨,将会发现,这即是如来智慧,即是一切自然无碍的智,即是根本的神通智慧:无受想识,即是他心通;无行,就是断行,即是神足通;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六根圆通,例如,天眼通及天耳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明,是漏尽通;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超越生与死,是宿命通。故当我们深入经藏实修,将体证佛陀所开示的一切,完全超越现今的科学技术,并且充满灵活与创意,佛陀用「空」、「不定」以及「无量」概括之。

故真正的实相是「诸法空相」,也就是说,「诸法空相就是诸法实相」,所以实相是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心无罣碍,故通,通至涅盘佛果,所以称为圣道。是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在告知我们众生,皆有无障无碍的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根本的神通智慧能用,这不需向外求得,乃是自证而知。我们圆融佛陀所有经典的开示,将会发现这一点,皈依佛法僧只是方便法门,最终我们终将皈依自性,向内求证佛果

道德真经义解卷之二》曰:
学不至于无,所学非绝学也,道以无得为得,学以无学为学,使道而可得,皆仁义也,使学而可学,皆名数也,故圣人以无得为得道,以无学为真学,故曰绝学无忧。若未至于无学,则天下之学无穷,得其一而遗其二,得于此而失于彼,则必以得为喜、失为忧,无时而息矣。

这段话呼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这一句「无智亦无得」,若有智有得将自成障碍,心有则阻塞不通,这是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及烦恼的根本原因。故若我们未走过修道的过程以及广学博闻,则难以体会「道以无得为得,学以无学为学。」当我们看过如万花筒般的纷扰世界后,才能进入无得无学无为之无心空相境界。

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经历种种以有为法为实为碍之后,顿悟无为法的无障无碍高妙境界,之后进入非有为非无为之如来玄妙境界。《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曰: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
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又曰:「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菩萨摩诃萨应知心境界是如来境界

又曰:

如心境界无有量, 诸佛境界亦复然;
    如心境界从意生, 佛境如是应观察。
如龙不离于本处, 以心威力澍大雨,
雨水虽无来去处, 随龙心故悉充洽。
十力牟尼亦如是, 无所从来无所去,
若有净心则现身, 量等法界入毛孔。
如海珍奇无有量, 众生大地亦复然,」
水性一味等无别, 于中生者各蒙利。
如来智海亦如是, 一切所有皆无量,
有学无学住地人, 悉在其中得饶益。

书名:道州济语 十一自在的福报自然具足

                                        
书名:道州济语  
作者:许道清 (Tao Qing Hsu)
写作日期:2011513(此日期非出版及发表日期本书目前尚未出版)

十一自在的福报自然具足

    佛陀及古大德一直宣说,如来心就是本心,即心即佛,念佛就是念自心,佛就在心中。《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曰:「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又曰:「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又曰:「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

佛陀一再告诉我们大众,我们与佛无异,像佛一样具足富贵,具足如来智慧,这如来智慧能够普遍利益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那些智慧呢?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一切自然无碍」就是「通」,就是「道」,「道者,通也」,「一切自然无碍的智慧」就是「神通智慧」,就是「菩萨通慧」,亦即「菩萨的神通智慧」。这是每个人皆具有的根本智慧。佛陀的智慧都是亲自验证而来,这是远远超越花费数十亿经费的科学技术的研究与运用。现代年轻人在线游戏玩得多,很能够举一反三,有人聪慧称此为「超越时空的游戏」颇为贴切。菩萨「以神通慧而自娱乐」,称此为「神通游戏三昧」,在这种「道周法界」的状态之下,时间与空间已化空归零,诸法相亦化空,也就是,没有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障碍,也没有物质法相的障碍,故「通」。《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二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曰:

法界非界非非界,非是有量非无量;
大功德者行亦然,非量无量无身故。

对诸佛菩萨来说,法界及自身皆已化空,没有障碍故通。当我们将自身化空,亦即净化及转化贪瞋痴的念头,那么,将像一滴水滴一样融入大海,已无法辨别是水滴还是大海,亦即分别心早已消弭于无形,而融入法界之中,能相应于通行无阻的眼智明与耳智明之中。进入这个状态,将会亲受诸佛菩萨无上慈悲的教导。

我们现在玩在线游戏或实时通,于在线透过语音或文字聊天,还需要将插头插电才能打开电恼,或是将手机打开,透过架设电缆线的因特网系统及主机,才能无线或有线传送及接收讯息,这样的游戏及实时通是透过物质或介质因缘合聚而成,一旦物质因缘不聚合,也就不通了,故这种状态,因与缘、时间与空间,仍然是一种障碍。但是,由这种状态,再将这些因与缘去除,时间与空间归零归空,将容易理解非相非非相的「超越时空的游戏」状态。

我们每一个人皆同时具足善根与无上的福报,这福报是指如来智慧,透过智慧五福自然临门,那五福?一寿六十五岁以上;二财富充足够用;三身体健康,心态安祥;四修行善德;五临命终时,自知时至,有佛来迎。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本身其实都是非常富足的人,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内心的富足,以为本身非常乏少而于心贪婪永不满足,或干脆自暴自弃,抢夺钱财,这是两种极端的性格,社会上只要出现几位这样的人就足以危害社会,一种会造成严重的贫富不均以及不公平的社会,一种则会造成社会强烈的不安。故社会上或国际上所出现的问题,多来自于人心失衡,因缘相牵的结果。

佛陀曾经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富者在他的儿子年幼时,在儿子所穿的厚棉袄内藏了一颗价值昂贵的宝石,没有让儿子知道,有一天这儿子穿了这件棉袄外出,在外头走失而长年流浪行乞,却不知道自己的衣物中有着珍贵的宝石,直到他有一天来到富者家中行乞,被长者认出这是他的儿子才结束行乞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就像这位走失而流浪行乞的儿子,不知道自身的富足。

    宇宙及大自然的资源应是共享的,不应有你我的分别,但是,因为,人类有「我的」独占念头,贪婪自私而兴起利益冲突与战争,因此造下罪业。许多占据权势之人积聚庞大的财富,若没有行德,虽在这一世享尽荣华富贵,福报享尽之后仍要入三恶道受报。有些世人没有轮回受报的观念,故以肉眼观这种财富不均的现象而有一种被剥夺感,于是心生愤恨与不平,但是,就一位佛菩萨住于空性来观,一切都是平等的,什么平等?善不善平等。于一合相中又有差别相,这差别相是生死观,是轮回受报,藉此平衡那不善的部份,世人多不懂这平等观与因果观,故于心多不平并多诸争论。以一个例子为说明:您看世界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有金钱的概念,以金钱来交换所需之物,故世人多贪财,多喜积聚财物,为了钱财心多不平。您拿一张千元钞给饿狗看看,牠不要的,因为这东西不能吃,牠不知道千元钞对牠的意义何在,牠也不懂这千元钞可以换取食物及美屋,因为在牠们的世界没有钱财的观念。有一回电视报导中国大陆有人养了一只长得又矮又短又肥的一只黑白相间的公狗,鼻子塌塌扁扁的,两只犬牙往上,这只狗看到纸钞,就咬到自己的窝囤聚,给牠别的东西,牠都不屑,所以,牠的窝都是满满的纸钞,让牠觉得心满意足,窝在那堆纸钞上尾巴摇阿摇的,感到很高兴,但是,牠又不懂得拿这些纸钞去交换物品,因为,牠没有我们人类的社会行为。

所以,佛陀的法身智慧是很有趣的,您看,佛陀身为王子,未出家前可是享尽荣华富贵,钱财及美色对祂来说是不虞匮乏,祂却弃之跑去修道,最后藉由修道发现比荣华富贵更大的宝藏,那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是真正的大财富,惟有智者能得,佛陀告知我们,这个大宝藏就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我们这些无明众生在佛陀看来,就跟乞丐一样贫穷,但是只要觉悟了又跟佛陀一样富有。

如来智慧即是自在的福报,这来自于善根,来自于心住慈悲。《大悲经殖善根品第十三》曰:「若复有人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何者十一。一者睡眠得安隐。悟则心欢喜。二者不见恶梦。三者人非人爱。四者诸天拥护。五者毒不能害。六者刀箭不伤。七者火所不烧。八者水所不溺。九者常得好衣、肴膳、饮食、床座、卧具、病瘦汤药。十者得上人法。十一者身坏命终得生梵天。」这是现世的大福报,人人爱敬,天神保护,连鬼道众生都是我们的「保镳」,出入平安,有缘遇见得道高僧的教导,衣食卧具汤药不缺,来世得生天道享福。故知足行善即得大福。行善之中又以悟空义为第一,孝养父母为第二,尊敬师长为第三。为什么悟空义为第一呢?因为透过空性的证悟,才能启大智慧,起大能用帮助十方众生,而十方众生皆曾经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或眷属,虽于今生今世无缘,但是透过同理心及大慈大悲的种种方式,我们仍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们。现在许多老人家患有慢性病,孝养父母需具备智慧和基本的医护及营养常识,才能帮助父母得到身体的健康以及慧命的滋养,否则愚孝只会让父母增加身体的负担与痛苦,自己照顾父母也会吃力不讨好。尊师重道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德,没有师父的教导与训示则无法成就个人的德业,恩师就像自己的再造父母一样,对我们的关爱与呵护有时候更甚于父母,一位具有德行的老师不会以我们收入有多高,或有极高的职位或权力,来评断我们是否尊师,他只会期许我们同样具有德行并以此德行帮助众生,我们能做到如此才是最大的尊师。

大悲经舍利品第七》曰:「若复有人。在于室内以念佛故。乃至一花散于空中。阿难。我说是人当得涅盘。得第一涅盘。尽涅盘际。最胜涅盘。妙涅盘。清净涅盘。安住涅盘。阿难。以是因缘。诸福田中佛为最,佛为王。何以故。施佛田者。非谓世间果报所能尽也。以是因缘。于佛福田为最第一。阿难。诸佛如来顺正道者。能作无上究竟福田。于佛福田所有施者。必穷尽涅盘际。得第一涅盘。」又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至畜生诸众生等于佛生信。当得如是神通果报广大功德。」涅盘是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之意,又指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这也算是五福中第五考命终,就我们一生一世的所作所为于命终时接受考核后决定往生之处,涅盘是众生入灭后最上等的境界,是入佛的净土。佛陀以福田为喻,当我们于福田播下如来的种子,并加以施肥灌溉,会得出佛的果报,我们从一开始认识贪瞋痴中探索观照我们内在的烦恼,这即是于福田播下如来的种子,从中我们透过转化升起智慧,将贪力瞋力痴力转为戒力定力慧力,帮助自己从烦恼的困境中走出来,也进而帮助周遭的亲友从中认识烦恼并走出困境,是慈悲力,这是加以施肥灌溉,即施佛福田,我们前面曾做探讨,我心与众生心皆是佛心,所以,具足这些善因善缘,我们终将导引事件至善的果报,亦即佛果。  

又《大悲经殖善根品第十三》曰:「阿难。若有比丘观内身。循身观,勤精进。系念一心,除世贪忧。如是观内身。循身观,观内受、内心、内法。勤精进,系念一心,除世贪忧。阿难。是为比丘自然法灯自作法归。不求他灯不求他归。」佛陀也为我们后人作开示,从内观中观内心法,自求内证,是自然法灯自作法归,这才是究境之道。向外求作,皆是外道之法。向外求作之福,若不是立基于善,大抵皆是薄福,福中藏祸。故自在的福报乃向内观中自然起作而有,向外求作只是助缘。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