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第 12 章﹝18﹞:随缘感化救度人是困难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2 章﹝18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12 章﹝18﹞:随化度人难

 12 章﹝18﹞:随缘感化救度人是困难的。

 

随缘感化救度人是困难的。 是释迦牟尼佛在本章所说的二十难中的第十八难。

 

改革自己救度自己都难,更难随缘感化别人,救度别人。 佛陀所有的开端教法,都是为了改革自己,自度自救。 只有这样,才能进而随缘感化别人,救度别人。

 

为什么要改革自救? 你知道吗? 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这样的观念和意识,更不用说问这个问题了。 他们饱受生活的压迫,日夜为生计发愁。 此类事件已使他们的精神严重紊乱。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没有任何改革自救的念头。

 

令我惊讶的是,医院的心理医生和大学的辅导员也无法负担自己的心理压力,然后自杀。为什么他们不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释迦牟尼佛讲过人有四苦。那就是生、老、病、死的苦。也就是说,人在六道生死轮回中,在轮回中受苦。

 

六道分为以下几类:

菩萨道

阿修罗道

人道

饿鬼道

畜生道

地狱道

 

所以,我们在人类的道路上。不管你是谁,你多富有多聪明,我们都不能否认,我们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更不用说那些贫穷或生病的人了。一位睿智的医生说过,棺材里装的是死人,不是老人。受死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可能患病或死亡,包括婴儿。

 

出生的苦,其广义含义包括生活的苦。在释迦牟尼佛看来,人之所以会犯很多罪,是因为活着受苦,也因为没有智慧。人类为了生存,没有智慧,产生贪、瞋、痴的心,从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伤害和灾难,那也是苦。

 

让我们想象有一条大河。生活在左岸的人们正处于生老病死的痛苦之中。也有很多人掉进河里,在河里挣扎,也同样受苦。与此同时,生活在右岸的人们已经从这些苦难中解脱出来。

 

江上有一艘智慧之船。智慧船上的人请左岸的人上船,带他们到右岸。在河里,他们还为在河中挣扎的人们放下绳索和救生圈,帮助他们登上船,并把他们带到正确的岸边(右岸)。在佛教中,这样的搭渡,这样的帮助过程,就是所谓的随缘感化救度众生。如果我们凭着自己的意愿乘渡轮到达正确的岸边(右岸),这就是自我改革和自我救度。这就是想象、描述和隐喻的概念。它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佛教的其中一种含义—感化救度众生。

 

如何改革自救?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智慧力量,佛性。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要启迪我们、教我们认识它的。当我们彻底改革救度自己,我们就有了感化救度他人的力量。怎样感化度人?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慈悲和智慧的力量。在施法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有四种方法。即如下:

 

给予(布施)

用爱表达(爱语)

惠益行动(利行)

一起工作(同事)

 

以上称为《四摄法》(四同化法或四化法)。感化度人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人的本性都比较倔强,有很强的狂妄自大。当我们还没有开悟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其中之一,也没有这种自我意识。

 

修行四同化法,需要顺应形势和环境变化的契机和条件,也需要顺应受苦者的个人处境和命运的变化。如果我们要以四化法度化人,是不能强迫他们的。再者,四种同化法应该建立在我们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我们应该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也就是,应对不变佛性之下的一切变化。修行四同化法时,要清楚地觉知自己的佛性,不被外在的境遇所束缚。换句话说,我们是掌控全局的主人。

 

有的人认为佛教徒长得傻,容易欺负,或者误认为佛教徒很乐意帮助他们。然后他们要求佛教徒为他们做很多事情,包括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或者他们甚至不用头脑思考如何去做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佛教徒可能不会拒绝他们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用智慧和觉悟佛性去思考,如何正确拒绝他们的无理要求,如何切实地帮助他们。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有一个重点,就是开悟一切众生,助他们成佛。 换句话说,佛陀的教法为众生提供了学习智慧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方向。 在这个原则下,人类应该独立地用自己的智慧来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是我们在修行四化救人时应该知道的。

 

让我们简单介绍四种同化方法。 即如下:

 

给予 (布施)

 

首先是给人类物质的东西,如食物、医疗、衣服、鞋子、房子、汽车、金钱等等。 这样的物质可以维持人类的基本生计。 当然,也可以延伸到给予农业或医疗的技术,或者给予我们自己的时间和力量去帮助人们,比如无条件地盖房子或架桥。 只有基本的生活是满足的,他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智慧和学习佛陀。 其次,如果人们喜欢财富,我们可以给他们物质上的东西,引导他们进入佛教的智慧。

 

二是给人以佛法(法),如《佛陀教育》。 人若爱听理思,我们可以给他们佛法,引导他们成就佛的智慧。 再者,若能传人佛法,能正传佛法,此功德不可思议并且无量,为天地众生所称颂。 为什么? 因为佛陀的教法,可以启迪众生,引导众生走智慧之道,解脱众生生死之苦,最终成就佛果。

 

三是赋予人类无畏精神。即帮助人类避免或摆脱任何恐惧,例如在经典剧中,英雄在遇到危险时拯救美人。即英雄赋予美人无畏,帮助美人摆脱恐惧。如果人们遇到危险,内心很害怕,或者胆怯,我们可以通过善意的表达给予他们无所畏惧,帮助他们摆脱恐惧。

 

在佛教中,无畏施者的代表是《观世音菩萨》。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之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文章,对观世音感兴趣,我推荐你阅读以下文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或《智仁之神解脱人类免于苦难 (浅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我做的佛经译本之一。

 

用爱表达 (爱语)

 

如果我们要带领人们进入佛教的智慧,我们最好用爱来表达,而不是用粗言秽语。 用爱表达的意思是用同情和善良来表达一种感觉、观点或事实。 这样的表达,表达了我们的关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会促进团体或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 当我们用爱表达时,不要忽视肢体语言。 一些肢体语言会温暖我们的心,比如微笑、拥抱彼此、轻拍肩膀或轻轻挥手打招呼。

 

当人们在事业上感到沮丧或面对亲人的去世感到悲伤时,我们会用爱来表达,这会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安慰。

 

惠益行动 (利行)

 

“利益行”是指帮助他人或利益他人的行为或行动,当我们试图帮助人们并引导他们进入佛陀的智慧时。 比如,一个年轻人本质善良,有兴趣学佛,但没有好的职业挣钱维持生活,我们可以支持他,或者给他提供一份好工作,让他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和学佛的本钱。 这种利益行为不仅是支持和利益他成佛,也是支持和利益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因为这是善的循环。 有一天,当这个少年完全开悟,佛性智慧也得到启迪时,他就能开悟、支持他人,也能利益他人的行为或行动。

 

其次,给众生以方便或帮助,也是利益的行为,利益他人的行动。

 

一起工作 (同事)

 

同心协力是指我们在道路上结伴同行,为同一个目标相伴而行,为同一个目的而共同做某事。 目标或目的是什么? 就是改革自救,以智慧慈悲去影响他人。 通过在行动或工作中的合作,我们很容易相互了解和交流。

 

对于不同的人,我们会提供不同的佛法,帮助他们进入佛性的智慧。 有很多方便的佛法可以用来帮助人们从痛苦中解脱。 四种同化法就是其中之一,这些都是很好的辅助。

 

所以,四种同化法不仅可以适用于佛教,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如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或国际福祉。

 

要深入学佛,我们要好好修习四化法。通过四化法,不仅是改革救度自己,也是感化救度他人。

  

英文:Chapter 12 18  : According to conditions to reform people so as to save them is difficult.

 

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

第 12 章﹝17﹞:看见本性学习道是困难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2 章﹝17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 12 章﹝17﹞:见性学道难

第 12 章﹝17﹞:看见本性学习道是困难的。

 

 

看见本性学习道是困难的。是释迦牟尼佛在本章所说的二十难中的第十七难。

 

这里关于「本性(自然)」这个词的定义与你在字典中所知道的不同。

 

这里的「本性(自然 Nature)」大致分为四种含义。但是,实际上,深刻地讲,这四种含义是一回事。

 

一是指「自性」。

二是指「法性」。

三是指「空性」。

四是指「佛性」。

 

这四性真的可以用眼睛看到,不仅肉眼可以看到,心眼也可以看到。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使用“看到”这个词的原因。

 

关于“本性(自然)”的四种含义,大多数人都很难理解,更不用说“见” 本性(自然)了。

 

这里的道是释迦牟尼佛定义的,可以参考第二章断欲不求。

在第二章中,佛陀说:「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说的道,大多数人都很难懂,更别说学了。

 

《法华经》中有一句:“见性成佛”。所以,现在我们知道,在成佛之前,我们必须完全看清本性。这里的本性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

 

自性

 

天性和自性的广义含义包括天性、内在质量和内在本性。

 

然而,你真的了解本性与自性的真谛吗?中国禅宗第六位创始人慧能禅师(公元638-718年)说:“妙性本空。”但是,如果妙性是本空,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他说:“万法不离自性 (一切法都离不开自性)。”这里的「法」广义上是指一条一般规则,它规定了当存在相同条件时总是会发生什么。又指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其中包含美德的法则,邪恶的法则;包括方法、规则、立法、法典、教育、知识、法规、理论、学说、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教条、科学、音乐、艺术、政治、物理、技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医学、治疗等等,甚至是德业、财富、健康、智慧和幸福。

 

他还说:“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可以产生一切法)。”换言之,万物皆可依自性而生。即自性能生德法,也能生恶法。

 

禅师慧能说,自性的本质是清净的,是空性安定的境界,也是无生无死的境界。但是,一旦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自性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和不稳定。好像被外面的灰尘污染了一样。自性的污染状态也处于不断生死轮回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外心与本我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一切事物都会发生生死(生灭)

 

其次,禅师慧能也说过,自性的本质是充满万物的。为什么?由以上概念可知,自性能生万物。但是,在这里我必须更深刻地解释它。释迦牟尼佛说:“万法由心造(诸法皆由心造)。”在这里,心是指自性。换句话说,任何善因遇到任何善缘,任何善事都会从我们的自性中产生。善因可能来自我们的内在思想,也可能来自外部条件。好的条件可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也可能是外部环境造成的。

 

从上面的观念,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依靠我们的自性,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佛或菩萨。为什么?佛菩萨的自性与我们无异。当他们用自己的心创造任何东西时,方法和概念与上面相同。

 

但是,为什么我们不是佛或菩萨呢? 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性,没有开悟。 佛不失自性。 释迦牟尼佛说,自性如明月,能在黑暗中照亮我们的道路。 然而,大多数人的本性都被乌云所笼罩,让本性失去了光彩,无法再照亮我们的道路。 乌云指妄想、一厢情愿、空想、白日梦、执念、固执、贪婪、仇恨、嫉妒、不信任、多疑、放纵欲、过分享乐、狡猾、诡诈、傲慢、偏见等,会污染自己的本性 -自然 (Nature)。

 

所以,如果我们去除这种乌云,我们就有可能看到“明月”,即自性。 一旦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自性,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人的自性。 因为别人的自性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法性

 

如果我们要区分自性和法性的区别。可以说,自性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法性在我们的身体外面。再者,法性也离不开自性。没有自性,法性对我们就没有意义,因为法性也是由自性产生的。最终,它们都是某种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以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我用“法 (law)”这个词来代替“法 (dharma)”这个词。我们可以给“法 (law)”这个词下一个新的定义,因为任何新的定义都可以由我们的本性创造出来。

 

在佛教中,法(law)的概念不是你想的那样。 “法(law)”在佛教中有多种含义。

 

一般来说,我们知道“法(law)”一词包括由人类制定的标准、规则、原则、规定和规范等含义,如宪法;或如牛顿运动定律、物理定律和自然定律。

 

对“法(law)”这个词的延伸和广义解释,它包括大小变化或不变的一般规律,或物质或物体或事物关于有形、无形、真实和虚假的变化或不变的一般规则。它被视为佛法的一部分。

 

再者,“法(law) ”字的涵义包括保全自体的法则。例如,梅树有自己的身体;竹子有自己的身体;可见的有自己的身体;无形的也有自己的身体。他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规则来保护和维护自己的身体。它也被视为佛法的一部分。

 

此外,在这种意义上,它还包括方法和应用,以及在这种意义上产生的任何状态。它也被视为佛法的一部分。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赋予“法(law)”这个词在佛教中更广泛的含义。 “法(law)”字是指宇宙中的一切有,它包含了可见的事物或物体,如高山、大海,或细小的沙尘,或细菌;也包含无形的事物或物体,如空气、风、灵魂、鬼或神;也包含了人类产生的思想、精神、意见和观念。总之,“法(law)”是所有外在原因和条件的结合而产生的。

 

因此,如果我们一步一步地,或者一个一个地去除任何原因()和条件(),当任何一个原因()不能满足任何条件()时,我们就会发现任何法(law)都不能成立或产生。于是我们明白了法(law)的本质是虚无。

 

例如,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阳光、水和土壤,草的种子就不能长成青草。所以,种子是原因。阳光、水和土壤都是条件。绿草是结果。只有种子(原因)结合了阳光、水和土壤(条件),才能产生绿草(结果)。我们把这种形成过程、方法、规则或保全自体称为佛教中的“法(law)”。

 

所以,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法的本质是无和空。 但是,一旦任何原因链接到或满足任何条件,它就可以在宇宙中产生任何「有」(或「存在」) 条件是什么? 宇宙中的声音、光和物质都被视为条件()

 

以上都是佛法的一部分。 没有合适的英文词来解释佛教中的法律、规则或原则。 我将其翻译为“法 (law)”或“佛法 (Buddha-law)”或“佛法 (Buddhist-law)”,而不是梵文中的“法 (dharma)”。

 

空性

 

梵文中的空是“śūnya”。梵文中的空性是“śūnyatā”。领悟与修行空与空性,是学佛的重点之一。

 

然而,对于空和空性的意义,人们却很难领悟和实践。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佛教的原因;甚至有些人憎恨佛教,想要摧毁它。为什么?

 

那是因为大多数人想要更多的欲望、更多的爱、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妻子、更多的权力和更多的享受。想要拥有这么多东西,就得主宰世界,奴役众生;甚至发动战争或杀人。

 

但是,释迦牟尼佛却持不同意见。释迦牟尼佛完全开悟,证悟空性之义。他是真正的大智慧人,给我们留下了无形的宝贵财富。

 

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导他的弟子们如何理解、领悟和修行空和空性的意义。谈话被其弟子记录为佛经。著名的佛经之一是金刚经和大智慧经(梵文为महामहाभारतसूत्र Mah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这两部佛经都提到了空性的大智慧。

 

一些佛教徒,包括和尚和尼姑,无法真正理解空性的含义。这不是他们的错。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还不够。所以他们的生活变成了素食主义者。并且,他们每天为自己和其他有情,甚至是死者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和佛经,以加持他们。他们认为这是功德。并希望来生能生在阿弥陀佛净土。他们对这样的信仰如此执着。所以一般人会误以为佛教徒脱离世俗,对社会没有贡献。因此,他们对佛教和佛教徒的偏见更大。

 

释迦牟尼佛讲解脱众生的功德,是为了教导弟子们不杀生,避免罪孽降临,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悲心。有的僧尼于是特意从卖家那里买来动物,并为这些动物念诵佛咒或佛经,以教弟子生起慈悲众生的心。然而,这样的行为引发了争议,因为释放的生物,如外来物种的鱼、鸟或毒蛇,会伤害或破坏当地的生态和环境。

 

以上两个例子是佛法的运用之一。但是,如果我们不真正了解空性,只执着于佛教的某一方面功德,就有可能使大众误解佛法,或错误地引导大众走向错误的道路。

 

如果我们想学佛,了解、领悟和修行空性是我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情。佛法的一切方法或应用,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归依空性。证得空性,就是证得无上的智慧与福报。

 

从互联网或任何佛教学校,关于什么是空和空性,有很多争论或哲学。这样的概念或理论让我们头晕目眩。直接读佛经可能对我们更有帮助。不幸的是,佛经的英文版本很少,更不用说其他语言的版本了。

 

一些佛教古人对空和空性缺乏彻底的认识,从而陷入顽固的空,否定一切存在,放弃世俗生活。大多数人因此认为他们是失败者、颓废者。因此,对佛教的理解是错误的。佛教甚至会被公众所鄙视。

 

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我曾经多次解释过空性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读过之前的文章,你可能对空性有概念。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之前的文章,对空性和无上智慧感兴趣,我推荐你阅读下面的文章《无上智慧心经》,或者《让心平和,不再有恐惧和烦恼。 (更新于 2019/07/11)》。此文为《心经》及其解释,是空性概念的集中与精髓。这是了解空性概念的基础之一。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深入地学佛,仅仅阅读心经是不够的。

 

空与空性是无法用任何言语来讨论的,更谈不上任何思想的辩论或推测。然而,要了解空和空性的含义,我们必须做出第二选择,谈论和解释什么是空和空性。甚至“空”或“空性”二字,都是人从空和空性中创造出来的。原初,不存在“空”或“空性”二字。因此,对于许多事情,您可以进行比较并进行模拟。

 

例如,我们假设您面前有一张桌子。你看到办公桌,同时你的脑海中也出现了“办公桌”这个词的概念。当我们还是婴儿,能够认识世界的时候,书桌的形状和概念就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我们就已经习惯了任何存在。任何存在都在我们身边,甚至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使我们无法认识和承认空性,更不用说看到空性了。那就是我们的头脑在不知不觉中被思维和认知的惯性所占据、限制和控制。这会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桌子的形状和材料是由人类完成和创造的。而这个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但是,也有可能从某物到无物的进一步过程,因为桌子可能会变老,风化和损坏,然后它可能会被拆除或烧毁。那个时候,还是书桌吗?不,它不再是一张桌子。对于任何无形的事物,如概念、意见、观点、思想、理论、教条、意识形态、研究、学术、法律、习俗、情感或感觉,也可以这样比较,可以模拟。

 

所以,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就是空性的本质。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任何惯性、任何存在,包括思维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和控制。

 

那么,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谁创造了人类?在佛陀的教导中,一切众生都是由他们过去生的思想和业力所形成的。业力是指行为或行动的强度,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在佛教中,创造我们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外在或内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是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把握。而我们外在或内在世界的本质,包括我们自己,就是空性。

 

例如,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形成人体,即形成或出生的过程。它成长起来,可能会在稳定中保持健康,这就是居住的过程。但是,细胞、神经和器官也开始退化,这就是变化的过程。最后,身体是死亡,被烧毁或分解,这是毁灭和空虚的过程。整个生、住、异(变化)、灭的过程,我们说它的本质是空性。

 

所以,空性不是说它什么都没有,也不是说它无为。 反之,空性包含一切有,一切都可以由空性来做。

 

无论是自性还是法性,都是空性。 所以,空性不是死法。 相反,它是“能生 (能产生或能发生)”,生出一切有,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事物或事件。

 

佛性

 

空性即佛性。 佛性包括空和非空。

 

很多人祈求佛祖加持,甚至去参观坐佛名山或名僧住的名山。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只知道外在的佛,却不知道内在的佛。

 

中国第一位禅师叫达摩,是印度人,会说中文。 在中国早期,佛经是由印度和尚传入中国,也由印度和尚从梵文翻译成中文。 印度僧人将佛教传入中国时,采用的是和平之道。 他们既不用军队欺负人民,也不用威胁向人民征税。

 

然而,由于信息和交通的限制,以及大多数没有幸福、智能和知识来学佛的人的贫困,佛教无法在印度广泛传播。 幸运的是,过去佛教在中国盛行和广泛传播,现在在台湾也是如此。

 

达摩,中国第一位禅宗创始人,曾写过一些关于什么是佛的佛教文章,也被他的中国弟子复写和记录。 他的一些著名的佛教经文如下:

 

我本求心心自持 (我本来求心,心自己主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如果求心而未得,应该等待心自己知道)

佛性不从外心得 (佛性不能从外心得到)

心生便是罪生时 (当从心里产生任何东西时,就是产生罪恶的时候)

 

我本求心不求佛 (我本来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无一物 (明白三界空无一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如果您要求佛但求自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 (唯自己的本心是佛)

 

以上佛经是我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我希望它能正确地传达中国第一位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所说的佛经的含义。这里的心不是指器官,而是一种无形的状态。在佛教中,无形之心的含义很多,甚至包括意识、思想和头脑。

 

从佛经中,我们了解到佛性不能从外心获得。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从外在的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内在的心,佛性。

 

许多学者研究佛教,并撰写了许多理论。但是,大部分谈话让我们头晕目眩,让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释迦牟尼佛没有研究过佛教,他甚至没有任何证件和证书。释迦牟尼佛以具体的行动认识并修行佛法。这是我们应该学的,如果我们想学佛。

 

得见佛性,不是从研究或念诵而来,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觉悟和修行而来,也不是远离众生而得的。

 

那么,什么是佛性?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在上面总结。自性、法性、空性就是佛性。释迦牟尼佛说,佛性本来就是万有的,就像如意宝珠(顺心珠),可以生出我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在释迦牟尼佛看来,一切众生的本性,即佛性,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当我们深入了悟和修行佛性时,我们就会更加了解自性中的丰富。

 

很多人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因为他所展示的是一个和尚。他每天乞食,没有房子,没有妻子。他不需要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他每天都睡在树下,一天只吃一顿饭。他怎么可能是有钱人?很多人讨厌释迦牟尼佛,因为他们不想象他一样。如果你只是看到这样的东西,那是你最大的损失。

 

释迦牟尼佛用了49年的时间来传授佛法。当时,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可能不到40岁。换句话说,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不可能完全了解佛法。这是我的推测。这或许也是佛教未能广为流传,一开始只能为贵族所接受的原因之一。那个时代的贵族,比一般人寿命更长,了解佛法的时间和知识也更多。其次,贵族们不担心他们的生计问题。

 

释迦牟尼佛讲过,凡佛所需要的,都是天地众生供给的。因为佛是天地众生的老师,也是因为佛的无上功德。为什么?因为这是佛的善报和果报。佛陀在过去的许多世中一直是有情众生之一,并为许多佛提供了任何东西。同时,接受佛法,诚心修行。就是这样,活在他的许多世里,直到有一天,它完全开悟了,然后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善因必有善报的因果。

 

所以,其实释迦牟尼佛很有钱。值得称道的是,他并不贪恋那些东西。它也没有沉迷于这些事情。他所需要的只是应用在传授佛法上。他的一些弟子非常富有,并提供房屋和食物来支持佛陀的教义。所以,释迦牟尼佛并不总是乞丐。大部分时间,他都住在大而漂亮的房子里,吃的都是他的弟子、富贵长老们提供的食物。

 

以上只是佛性的一部分,也是一部分原因。释迦牟尼佛讲的佛法也很多。佛法的一些运用,是为了方便人们证悟佛性。有的人不明白道理,就不能证悟佛性。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佛法来实现佛性。为什么?

 

佛性不可思议。 它的本质是处于无思想、无工作、无行动、无作为的至高无上的寂静状态(空寂) 同时,它能够从无念的状态中思考一切。 并且可以在不工作、不作为、不做的状态下做任何事情。

 

所以,如果我们了解了佛性的缘由,我们就有可能学习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 看到上述性质,达到这样的道,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 那么,对我们来说意义何在? 它让我们完全充满(圆满)无上的智慧、功德和加持。

 

 

英文: Chapter 12 17  : Seeing the Nature and learning the Dao are difficult.

 


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第 12 章﹝16﹞:遇到见多识广的人很难。

                           佛说四十二章经    (  12 章﹝16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 12 章﹝16﹞:会善知识难

第 12 章﹝16﹞:遇到见多识广的人很难。

 

 

遇到知识渊博的人是很困难的。是释迦牟尼佛在本章所说的二十难中的第十六难。

 

根据我个人的知识和理解,对知识渊博的人有三个定义。

 

知识渊博的人的第一个定义是指那些了解专业学科并了解专业领域信息的人。它是指可以在社会和国家中使用的职业。大多数情况下,它必须经过学校或大学或任何允许的教育机构的测试并颁发证书。此外,还必须在政治、金融、环保、教育、管理、医学、技术等专业学科和领域具有良好的经验。

 

这个知识渊博的人会帮助我们增加知识和财富,以在世界上生存。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学习或工作,我们几乎没有机会遇到这样的专业人士。

 

知识渊博的人的第二个定义是指那些在个人行为和品格上拥有美德和优点的人。因为他们有善知识,可以把它付诸实践,劝人为善,所以他们可以同时帮助自己和其他人成为好人。

 

在佛教中,善知识的人是指在佛菩萨道等善​​道上证悟,解脱生死苦恼的人。同时,他们有这样的知识和经验来教导和帮助人们从生死的痛苦中解脱。也就是说,所有的佛菩萨都是所谓的善知识的人。

 

我们在哪里可以“遇到”这样的知识渊博的人?通过阅读和背诵佛经,深刻理解佛经的教义和意义,我们就有机会“结识”这样的善知识。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阅读和背诵佛经,更谈不上深刻领会佛经的教义。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有机会遇到和尚,或尼姑,或佛教住家的男女学者,并且他们具有上述特征来教导大众佛教知识,我们认为他们是知识渊博的人。这种善知识的人是佛教的三宝之一。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上述知识渊博的人。如果我们今生和前世没有德,我们就没有机会遇到这样的善知识。此为佛经中为释迦牟尼佛所提及。所以释迦牟尼佛总是劝大众、劝人要做好事,要学智慧,不要做坏事。

 

遇到这样的知识渊博的人有什么好处?总之,它们会启发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增加我们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幸福。在佛教中,它会帮助我们有一天成佛。

 

有一部著名的佛经,名为《华严经》。在梵文中,它是“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 mahābud-vaipulya”在最后一部分,佛陀提到了一个男孩,他的名字是「善财」(德富)。我把男孩的名字翻译成「德财;德富」,这是从汉字的意思而来的。汉字的音译是Shàn cái tóngzǐ (善财童子)。美德富贵男孩 (善财童子)大约在15-18岁之间。由于他在今世和前世都在心中种下了许多德行,自然也就拥有了很多财富。这就是为什么他被称为「善财童子」(男孩美德财富)。著名的部分是他拜访了53位善知识的人,向他们咨询如何学习菩萨行,如何在菩萨道上修行。一句话,就是学佛。

 

在《华严经》的这部分,我还没有找到中文译成英文的版本。这是一个遗憾。人类宁可花费巨资开发或购买高科技武器,也不愿花费大量金钱为人类开发智慧和真正的幸福。

 

53名善知识者中,有僧、尼、女、男、仙、婆罗门、长老、男孩、女孩、非和尚、国王、神明。天、地神、夜神、神光女、菩萨。

 

我们可以发现,善知识的人并不局限于佛教。善知识者也来自佛教的外在,也来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甚至来自神仙、女神和神灵。我认为这更符合我们对多样性和平等的逻辑思维。

 

一切善知识的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或佛法来解脱生死苦,并用这样的方法或佛法来解脱他人的生死苦。它不仅是让众生从痛苦中解脱,而且是开悟他们,让他们自然地拥有智慧、财富和幸福。

 

有些方法就像世俗的知识,如建筑、算术和法律。然而,大部分方法或佛法都超出了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法。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积极的概念和能量,对所有有情众生具有仁慈和同情心。

 

但是,也有例外。即使有例外,其本质仍然是基于对一切有情的仁慈和同情。只是他用了另一种方式,我们认为这可能不正常,不符合我们的逻辑思维。

 

例如,其中一个善知识的人是国王,根据我们的常识,他可能不是一个好国王。相反,根据公众的常识,他们认为国王是“邪恶而野蛮的”。由于他的国家恶人较多,这些恶人心中充满了贪婪和仇恨,总是欺负和欺骗好人,所以国王成为“恶人”,用残酷的惩罚来惩罚他们。惩罚这样的坏人。

 

所以善知识者的第三个定义是指那些成为“恶人”的人,教导和惩罚真正的恶人,使他们成为好人。中国有句古话:“恶人骑恶马”。就是说真正的恶人就像恶马一样,会有更多的恶人去驯服这样的恶人。

 

不要担心。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的恶人,我们绝对不会遇到“更恶的人”。

 

总之,如何遇到上面提到的有识之士?按照佛陀的教导,我们应该发心、发菩提心、种德。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善因,我们绝对会遇到上述善知识的人,这将有助于我们走上佛道。

 

英文:Chapter 12 16 : Meeting the good-knowledge person is difficult.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