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1年8月10日星期二

( 经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经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白话文解说许道清 

 

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序幕

世尊在成佛之后,进行了这样的冥想,离开了欲望,处于沉默状态,是最好的胜利。 佛陀住于深定的禅,征服了所有恶魔之路,在鹿野园中旋转了四圣谛的法轮,并拯救了憍陈如等五个人,从而证明了道的果实。 比丘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向佛陀询问有关前进和停止的问题。 世尊的教导和训诫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启迪。 把手掌放在一起,他们恭敬地承诺遵守世尊的忠告。

 

 

这个序言介绍了以下四十二章的说法的原因,条件和情况。

 

作为佛陀十大名字之一的“世界尊敬者”是佛教徒在与老师学习和谈论佛陀的实践或教学时,恭敬地称他们的老师佛祖释迦牟尼。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被称为“世界尊敬的人(世尊)”,因为佛陀拥有许多美德,这些美德受到公众,普通民众和世界圣人以及天堂人民的尊重。 在悉达多去世后,公众恭敬地称他为释迦牟尼佛,特别是在佛经的中国经文中。 开明的人不会称自己为佛陀或世界尊敬的人。 为什么? 想一想。

 

“成佛”意味着悉达多从所有世俗的痛苦中得到了开悟和解脱,能够为公众讲述佛法,并拯救了受苦的人。

 

“做了这样的冥想”意味着他坐在菩提树下,深深地想着如何拯救受苦的人。

 

“离开欲望,处于沉默状态,是最好的胜利。”我们可以发现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与普通人不同。 大多数人认为拥有家庭,权威,财富,在工作或社会中的高地位,这是他们比其他人更有优势,是胜利。 如果他们想拥有这么多东西,他们必须对这些东西有强烈的渴望,并且必须具备灵活的社交技巧,否则,他们就无法取得成功。 然而,释迦牟尼佛认为,离开欲望,处于沉默状态,是最好的胜利。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竞争,没有斗争,没有争论,没有心去实现世俗的成功,是最好的胜利。 从我们是一个孩子,无论我们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受教育的东西都植入了关于竞争,战斗和争取我们美好生活的成功的概念。 似乎如果我们不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将成为社会,世界和我们一生的失败者。 似乎如果我们的孩子或公众没有这样的概念,我们的国家将失去世界竞争的力量。 这样的概念使很多孩子和人都处于焦虑,恐惧,痛苦和生闷的状态,并使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体内产生疾病。 然后,我们必须耗尽人民的身心力量和健康资源,并花费大量时间来对待这些人。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佛陀释迦牟尼认为世俗的被认为正确,聪明和胜利的概念是没有光明的。 换句话说,普通人的想法是黑暗和愚蠢。

 

很多人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这种概念不会是积极的,会让他们的孩子或人们失去对世界生活的竞争。 我不得不说他们都误解了佛陀的教导。 事实上,积极的欲望来自无欲和沉默的状态。 为什么? 如果佛祖释迦牟尼没有欲望,他怎么可能有49年的佛法可以说出来并拯救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换句话说,他的欲望已经被他自己升华了。 然后,我们可能会有疑问。 他的欲望和普通人的欲望有什么区别? 或者佛陀教学的愿望是什么? 想一想。 从这段经文中,你可能会发现它。

 

在狭隘的解释中,欲望意味着污秽,如贪财,爱情色情,所以发生了对人民的仇恨,傲慢和不信任,这会玷污我们的心,从而伤害自己和他人, 让我们受苦。所以,这种欲望的动机是自私。 在这样的情况下,心就像大浪一样,怎么能安静呢? 远离这种欲望,就没有痛苦。 我们的心将处于和平与沉默的状态,这意味着内心清晰,干净,纯洁。

 

“住在大冥想中,征服所有恶魔之路”,这意味着当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进行大冥想时,天上的恶魔想要测试他,并想知道悉达多是否已经消除了心中的欲望。 然后,恶魔将他的家人变成了三个美丽的女孩,他们以美丽和性感诱惑悉达多。 悉达多并没有被他们诱惑。 相反,悉达多同化了他们。 然后,天上的恶魔成为保护和维护佛教及其经文的支持者。

 

“佛陀在鹿野园中旋转了四圣谛的法轮”,这意味着悉达多谈到与四圣谛有关的佛法,即苦难,积累,消灭和道(苦、集、灭、道) 在佛教中,旋转法轮意味着教导或说佛法。 悉达多在深刻的沉思中发现,众生正在遭受苦难,每天都在积累苦难。 当他们有一念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时,他们就会进入道中,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意味着他们会走进佛陀的道路。

 

关于苦难,提到了八个苦难,即生命、衰老、疾病、死亡的痛苦(生老病死苦),离开所爱或被爱者的离开(爱别离苦),两个彼此怨恨的人相遇(怨憎会苦),要求无法满足(求不得苦),以及烦恼痛苦在五蕴中燃烧(五阴炽盛苦)

 

这种痛苦将日复一日地累积,从而增加我们的痛苦。 只有当我们感受到这种痛苦时,我们才会想到消除痛苦。 因此,我们修道并证明道,这意味着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帮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鹿野园(梵语是mgá-dāva)是印度著名的地方。 在传说中,有两位菩萨变身为鹿王并向人类王者献身,以保护鹿群。 人类国王承诺并建造了一个花园来保护鹿群。 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鹿野生花园。 这是悉达多旋转法轮的第一个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著名。

 

“救度憍陈如等五个人,因此证明道的果实。”当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开悟时,他想到哪一个可以得救。然后,他想起了五个人,他们是他的亲戚和他的保护者,与他一起修道。憍陈如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一起经历了苦行修行。但是,悉达多终于发现苦行的做法并不适用于开悟。悉达多然后接受了一个女孩提供的牛奶。憍陈如等五个人认为悉达多放弃了苦行,然后离开了他。在悉达多接受了一个女孩提供的牛奶后,他回到了菩提树,坐下来不停地冥想。然后,在一个晚上,他完全开悟了。在那之后,他谈到了第一部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语是mahā-vaipulya-buddhâvatasaka-sūtra。这是一部令人惊叹的经文。然而,遗憾的是普通人很难理解。所以他不得不谈论普通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东西,比如这段经文。

 

憍陈如等五人是悉达多拯救的第一批人,并成为他的第一个弟子,他证明道果。 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获得了罗汉的果。 所以,当我们开悟时,谁将被我们拯救? 当然,我们的家庭成员或亲属将是第一个。 然后,这些人如何开悟? 当你仔细阅读,理解和实现这段经文时,你就会知道。

 

“比丘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向佛陀询问有关前进和停止的事情。”比丘是梵文。 这意味着和尚。 它还具有突破内心的邪恶,恐吓恶魔,净化遵守戒律和乞学者的意义,这意味着他们修道来切断他们的烦恼,征服内外的恶魔,服从心灵洁净的戒律,乞求食物,以保持他们的生活,修道和消除贪心。

 

内心的邪恶和内外的恶魔意味着内心的烦恼和痛苦。 前进和停止与如何将道付诸实践,应该采取什么以及在修道时应该停止什么有关,这也是在这段经文中提到的。

 

“世界尊敬者的教导和训诫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启迪。他们合掌恭敬地承诺遵守世尊的箴言。“所以,如果你完全理解并认识到这经文,你可能会像那些佛教僧侣一样受到启发或开悟。

 

本文原作为英文

(The Prologue)A Brief Talk about The Scripture of Forty-Two Chapters Said by Buddha

 

英文作者: Tao Qing Hsu (许道清)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