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观天下

2021年8月10日星期二

第二章:切断欲望,不要求

                                         

                             第二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摩腾、竺法兰  共译 (从梵文译成中文)

经文解说许道清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二章:切断欲望,不要求

佛陀说:“那些走出家庭,成为沙门,切断欲望,消除爱情,认清自己内心的源泉,达到佛陀的深刻原则,实现不做法则, 内心没有任何东西,外面没有任何要求,没有把道在内心固定,也没有收集业力,没有思想,没有做,没有练习,没有证明,没有体验连续的水平,但达到自己最高的状态,被称为道。“

 

所以现在,佛陀解释了道的含义。我必须在每一章中解释“道”的本义,因为大多数人只阅读了四十二章中的一章或两章。阅读或理解整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你可以在这节经文的引言中找到“道”的广义。 “道”原意是道路和方法。现在,佛陀对道的解释是广义和扩展的意义之一。我们可以说,这段经文的「道」的定义来自佛陀。是否接受是您的选择。

 

在过去的时间里,「道」的意思让我很困惑。最后,我发现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给出很多不同的含义。所以,不要束缚于一个含义。

 

事实上,「道」在本章中的意义是禅。什么是禅?它是。禅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禅是什么。当我还没有理解什么是学佛。我也被禅弄胡涂了。“禅”也是用中文单词音译的。公众不容易理解。那些能够理解禅宗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人几乎接近佛陀的程度。“佛”是一个由人们给出的名字,它不是神话。 “佛”的意思是一种状态。本章中道的所谓意义是“佛陀”的状态之一。还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可以代替“佛”这个词。这些名称分别有不同的含义。其中一些也意味着“佛”的不同状态。

 

所以,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世界上只有一个“佛”吗?不,世界上只有一位“博士”吗?不。那么,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佛陀。世界包括空间和时间。关于空间,它包括其他太阳系和行星。关于时间,它包括过去,未来和现在。一般来说,佛陀存在于每个空间和时间中。佛陀的数量是无法估量的。事实上,我们在世界上所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我们听不到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例如紫外线。世界上有很多看不见的物体或闻所未闻的声音。无论它们是“美德的对像或声音”还是“邪恶的对像或声音”,我们都无法证明它们不存在。从佛教经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点。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从不了解或阅读佛教经文。即使他们知道或阅读佛教经文,他们也无法理解佛陀的教导,例如上述佛陀的解释。

 

在世界上,有99.99%的人寻求存在的东西,并希望掌握一些东西,如良好的教育背景,良好的职称或职业,名望,权力,很多钱,爱情,配偶或孩子,等等。没有人想成为佛陀,因为佛陀似乎总是教导我们放弃我们所依附的东西。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他离开家人之前,上面提到的都是悉达多所拥有的东西。为什么在他开悟并成佛之后,他的教学可以被人们主动支持两千多年。如果您有兴趣,它的意义值得我们思考和理解。

 

佛陀说:“那些走出家庭,成为沙门,切断欲望,消除爱情,认识自己内心源泉的人。”在这经文中,欲望与爱的意义更为狭窄,如第一章所提到的。这意味着人们浪漫地喜欢某人或被性吸引。 如果人们依附于这样的欲望和爱,他们的思想和心灵都是有限的。这也意味着人们将受到小小的欲望和爱的束缚,因此会造成许多麻烦和痛苦。

 

只有当人们切断这种小小的欲望并消除这种小小的爱情时,他们才有可能永久地处于没有欲望和没有爱的状态,并体验到没有麻烦和没有痛苦的状态。 头脑和心灵将处于清醒与和平之中。 为什么? 在我们的外面,任何物体或情况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或依恋。 在我们的内心,由于没有依恋,任何麻烦或痛苦都不会再发生了。

   

然后,就会产生伟大的欲望和伟大的爱,即获得佛性和拯救众生。 所以,你可能会发现它似乎放弃了某些东西,但同时,它似乎拥有不同的东西。 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转换或升华。

 

其次,切断欲望和消除爱情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源泉。如上所述,我们将处于没有欲望和没有爱的状态。不断维持这种状态,我们有可能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源泉,即虚空。处于虚空状态的心就像包含所有一切的宇宙一样。它也像大海,可以包含所有众生。所以,心灵的界限是无限的。

 

“达到佛陀的深刻原则,实现无为的法则,内心没有任何东西,外面没有任何要求,不能将道系在心里,也不收集业力,没有思想,没有做,不练习,不证明,不经历连续的水平,但达到自己最高的状态“你是否发现这样的概念似乎违反了我们的知识以及我们从学校和社会学到的东西。因此,如果我们使用从学校和社会学到的过去的知识或逻辑来阅读本章,我们绝对无法理解佛陀所说的意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佛陀所说的意思,他们甚至误解了它。

 

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思想也没有做,为什么佛陀悉达多会教导和讲述佛法四十九年,以及他曾经思考过什么以及他在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我们可能会发现他已经思考并做了很多,包括本章。

 

在过去,有些人学会了没有思想和不做,并在身体和精神体内陷入死亡沉默。他们不明白佛陀所说的意思只是学习佛陀的一种状态。当大多数人听到没有思想,没有做,和虚空时,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他们不了解佛陀的深刻原则。佛陀的深刻原则是什么?总之,空虚与存在是一体的。或者,空和非空是一个。当我们经历并保持不思考和不做的状态时,我们就会意识到任何思想和任何行动都是在没有思考和不做的情况下发生的。也就是说,任何情况或任何事物或任何存在都是从中发生的,最后它们会回到虚状态。

 

坐下来进行冥想是体验无思考和不做的一种方式。在这一刻,我们可以联系并认识真实的自我。然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将不再受世俗价值或意识的限制。此时,我们的精神体有可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为什么?世俗的价值,观点或意识是由人类设定的。所有这些都与人,情况,物质或现象有关。那些东西是非永久性的,因为它们是由内外因素造成的。一旦任何原因或条件消失,任何属世的价值观,观点或意识都不会被建立,也会消失。这就是佛陀说所有现像都像幻觉的原因。如果我们依附于这样的幻觉,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没有智慧。

 

“内部没有任何东西,外面没有任何要求”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依附于我们内部或外部的任何东西。原因与上述一样。

 

“不要把道牢牢地扣在心上,也不要收集业力,没有思想,没有做。”即使像本章所说的道,我们也不应该依附于此。佛陀说,无论是佛法还是提到的道,都像是用来渡过苦难之河的船。一旦我们到达解脱和自由的岸边,就不再需要这艘船了。在心灵的虚空中,没有道。但是,道也存在于那里。为什么?当我们需要它时,我们会运用它。当我们不需要它时,我们把它放下。这就是为什么不把道牢牢固定在心里。

 

“也不收集业力”业力意味着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一个人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业力包括美德业力和邪恶的业力。大多数人都知道邪恶的业力。只有少数人知道美德业力。如成为沙门,并将道付诸实践,它被视为美德业力。做好事并帮助他人也被视为美德业力。为什么不收集业力呢?在这里,它意味着美德业力。这是为了提醒沙门不要依附于德性业力。因为,即使一个人做好事并依附于它,也会在心里造成麻烦,成为练道(修行)的障碍。换句话说,不收集业力意味着不收集麻烦(不取烦恼)

 

“没有思想,没有做”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在没有思考和不做的基础上,理解由于原因和条件引起的现象幻觉,当我们离开禅坐时,任何正确的想法都能够发生,我们可以做任何正确的事情,让别人和我们自己受益。即使这样,记住佛陀所说的,不要收集业力。在我们做了任何好事之后,把它放下来,忘了它。

 

“不修行,不证明,不经历连续的水平,但达到自己最高的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练习道或证明它。这意味着在我们处于非实践和非证明状态之前,我们仍然必须练习道。如爬山,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向上走到目的地。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或我们在山顶时,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意味着当我们已经完全实践道时,我们不需要再修行了。在深刻的意义上,当我们认识到心灵的源泉,虚空,实现不做法则,内心没有任何东西,外面没有任何要求,我们应该实践什么?我们应该证明什么?没有什么可以实践,没有什么可以证明。实践和证明本身就是多余的。

 

如第一章所述,它提到了修行状态的连续水平。沙门是更高级别的。罗汉低于沙门。在第一章中,它提到罗汉必须遵守250条规则。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沙门没有应遵守的规则。为什么?答案可以在上面提到的内容中找到。

 

“沙门并没有经历连续的关卡,而是达到了自己最崇高的状态。”沙门已经通过无声无形的方式证明了他的道果。 如果一个人已经处于幸福和自由的顶端,那么他就没有必要证明他的幸福和自由程度。 比如我们有很多财富,我们是否需要证明我们有多少财富? 没有必要,因为事实就在那里。

 

虽然我们不是佛教僧侣或沙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或不允许将道付诸实践。 佛教僧侣和佛教居士的外表可能不同。但是,他们练习道(修行)的心灵与思想没有区别。在现代,不应排除女性。性别不会妨碍修道和证道。

 

备注本文内容原文为英文,翻译为中文后,再稍加修改。其他章节亦同。

原作英文

 (Chapter 2)A Brief Talk about The Scripture of Forty-Two Chapters Said by Buddha

英文作者: Hsu Tao-Qing  (许道清)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第19章:同时感知假象和真相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  19 章  )    摩腾、竺法兰    共译  ( 从梵文译成中文 ) 经文解说 :  许道清   (Tao Qing Hsu)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热门博文